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魅力嵩山之最早最大最美的佛塔

嵩岳寺塔——嵩山最早最大最美的佛塔

早在十多年前,就去过嵩山太室山麓下的嵩岳寺,参谒了那座著名的佛塔——嵩岳寺塔(当地人称嵩岳寺为大塔寺)。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还在山脚下,就远远地看到一座高大的佛塔耸立在苍穹之下,与其后面的太室山遥遥相对而立。在崇山峻岭中显得格外突出,犹如一根定海神针似的矗立在那里。

那时候,通往嵩岳寺的道路有一段还是土路,去嵩岳寺的人还十分稀少,平时寺院开在一侧的大铁栅栏门总是锁闭着。寺院内的诺大院子里杂草丛生,一棵歪脖子树的树干几乎横倒在地上,那座高大而有着美丽线条的大塔耸立在寺院正中。

进入塔内,大塔的地宫口敞开着,往里可以看到约有两三米深,里面空无一物,只有不知什么时候淤积的泥土。抬口往上看,塔内空洞洞的,没有任何东西,只有一个有着与外面弧线相似的穹顶。据说原来修塔时,里面有通往上面的楼梯,可能塔里面也是分层的,不知什么时候,里面的东西都没有,如今的空洞反而倒像是建塔之初就是这样的设计。

随行的登封的一个朋友向我们讲了一个传说:不知哪个朝代,每天都有一个小沙弥到塔内打扫,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在塔内凭空腾空而起,他感觉很奇怪,以后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寺里人也都知道了,有人以为是这个小沙弥练成了绝世轻功,有人以为是他存有慧根,得到了佛祖的点化。后来才发现,原来在塔上面盘踞着一条巨蟒,是这个小沙弥扫地时,想把他吸入口中吞食了。后来,一帮人在塔内点上大火,烧死了那条巨蟒。也许,通过这个传说,我们了解到,塔内曾经有过大火,也许是一场大火把塔内的原有建筑设施烧塌了吧。

此塔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进行过长达十年的维修,维修时发现了地宫和天宫,在两宫中发现了众多文物,还发现有舍利,如今多数文物都存放在河南省博物馆里。

这次爬嵩山从嵩岳寺旁边经过时,天色尚早,自然不会放过再次进去参谒的机会,也许是天晚的缘故吧,今天的嵩岳寺冷清依然。那个开在旁边的铁栅栏门还在,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大塔的正前方,新建了一个很大的寺门,寺门前还开辟了一个很大的广场。有柏油路直接通到门前广场上。从铁栅栏门经过的时候,看到那个门锁着,里面有再三个人在站着说话,绕过围墙,走到前门,大门敞开着,静悄悄的,我迈步进入寺内,近距离地拍下了嵩岳寺的照片。之后当我欲到后边拍摄大殿时,那几个说话的人看到了我,说进寺参观要买票,门票25元,进塔15元。这时候我已经完成看塔拍照的主要事情,在一个蓄有长胡子的老头的催促下走出了寺门,那座新修的大门则在我出来后被其锁上……

下面是有关嵩岳寺的一些资料,也贴在这里供大家欣赏。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

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0.85米,宽1.6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该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两段塔身,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较简单,仅在四正面有门道;上段高3.73米,为全塔最好装饰,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门与下段门道通,券门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其意匠显然来自中国的重楼,其内部则是一个砖砌大空筒,有几层木楼板。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以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该塔塔心室作9层内叠涩砖檐,除底平面为十二边形外,余皆为八边形。塔下有地宫。

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非常柔合丰圆,饱满韧健,似乎塔内蕴藏着一种勃勃生气。塔体通刷白色,高高耸出于青瓦红墙绿树之上,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段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