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湖州万寿禅寺

浙江湖州素称佛地,琳宫梵宇,星罗棋布。道场山乃湖州名山,山水形胜,郁葱如彩,苏东坡在《游道场山何山》中有“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的诗句,可见道场山景色之妙美。万寿禅寺历来被誉为湖州第一道场,江南十刹第二,法筵盛开,龙象云涌。传灯之法徒,弘化诸山,匠遍禅林。修悟禅意之参徒,繁衍东瀛、高丽,灯册斑斑。

万寿禅寺始建于唐中和年间(881-884),由如讷伏虎禅师开山而创。史载如讷禅师辞翠微禅师出行,翠微法师告曰“逢道即止”。如讷经道场山,缚茅于岩,虎伏其侧,三宿不去。于是如讷法师便在道场山结庵,后人称其所住岩穴为“伏虎岩”,称其为“伏虎禅师”。该寺经过多年建设,至五代吴越(907-978)初期,略具规模,名正真禅寺。后吴越王建千圣殿,改寺名为真正禅院,入宋后改名妙觉寺。宋元丰三年(1080),湖州知事陈侗奏请改赐“护圣万寿禅寺”。南宋宁宗时期,该寺被列为江南十刹第二,后遭遇劫火,化为瓦砾。幸至元代经由龙源介清禅师履险蹈危,终于恢复旧观。后元亡寺毁,明代时恢复旧观。清光绪时殿堂楼阁达195间,法磬法师赴京请藏,赐紫衣朝珠,携龙藏归山,置藏经楼。后经兵乱战役,该寺遂年荒芜,至1985年才得以逐步恢复。

道场山万寿禅寺历经千年,灯录相传,据相关史料记载,该寺诸祖高行绝尘,现普门境界,施无畏辩才,槌拂不倦,以接物利生;棒喝不止,以大振宗风。

如妙湛思慧禅师(1071-1145),于吴中从法云善本出俗,为云门八世,禅宗二十世,崇宁年间住持湖州道场山,多以杖开示。其上堂曰:“一法若通,万缘方透。”后拈拄杖曰:“这里悟了,提起拄杖海上横行。若到云居山头,与我传语雪峰和尚。咄!”用此来开示佛教“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的道理。法如禅师嗣法为临济十世,黄龙三世。后人赞其“生铁面皮难凑泊,等闲举步动乾坤;戏拈十智同真话,不负黄龙嫡骨孙”。

正堂明辩禅师,嗣法清远法师为临济十二世。其驻锡湖州道场山期间,据令端方,毫不苟贷,每缁素入山请法,必令先具香设拜佛眼清远法师,然后受谒,其风严谨肃穆,独而不群。后人礼赞曰:“当时佛眼门下,作略逸群,独于辨公,俱嗟不及。”

运庵普岩禅师,嗣法为临济十六世,住持万寿禅寺,有开山伏虎如讷禅师后身之称。有师之像赞曰:“松源嫡嗣,伏虎后身。接物有验,见地不亲。从林沾润披阔,万古云峰翠色新。”禅师法嗣有余杭径山虚堂智愚、宁波天童石帆惟衍;法孙有灵隐石如工芝,日本圆通大应国师南浦绍明等。南浦归日本,大弘禅风,形成以南浦为中心的“大应派”,为日本禅宗二十四流的主要门派。其后传关山慧云,开创大灯—关山派,成为日本临济宗的主流,流传至今。

如今的道场山万寿禅寺,是楼殿堂阁融聚、山水竹林荟萃的胜景。殿内造像庄严精致,装饰精美。其观音殿乃明代遗物,中央供奉千手千眼观音,玉毫灼耀,庄严殊曼。藏经楼释迦卧佛龛,藏乾隆大藏经。法乳堂,其意取自佛经,《涅槃经》云:“饮我法乳,长着法身”,为该寺弟子诵读佛经、参研佛理之处。此外,寺院还有千圣殿、金刚殿、修心堂、选僧堂、瑶席池、多宝塔等诸多建筑,古树名木、鲜花翠竹遍布寺中,青山叠翠、曲水流觞相映成趣,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布局齐整、庄严宏伟。

万寿禅寺在进行寺院道场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自身建设,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活动。坚持“人才兴教”的理念,开办僧伽培训班和居士修学班,积极倡议寺院法师参加各种培训班活动,积极推荐寺院僧伽外出学习深造。

慈悲为怀、关爱众生、护持佛教一直是道场山万寿禅寺弘法工作的重点之一。多年来万寿寺为助学、修路、抗灾、扶贫等慈善事业筹集资金,广募捐助,赢得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普遍尊敬与好评。

万寿禅寺还积极加强佛教文化交流,友好接待来自国内外的诸多参访团,并于2008年参加了由湖州市妙西镇人民政府和韩国《茶的世界》、韩国亚细亚禅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韩交流会,为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社

道场山万寿禅寺传承宗风,继往开来,在当下国运昌隆之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