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四大徽班进京有如何的经过?

“徽”指徽调或徽戏,“徽班”指演徽调的戏班。清初,徽调在南方深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

清朝弘历(乾隆)皇帝喜爱戏剧,每次到江南巡视,都要请江南各戏班到扬州演出。1790年是他的80大寿。为此特召当时的“二黄耆宿”高朗亭率三庆徽班和其他各种戏班来京演戏。演后留在北京进行民间演出,大受欢迎。便引来“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三和”等各徽班相继进京演出,并且逐渐取代了昆曲和弋腔在北京舞台上的位置。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在演出上各具特色,当时有这样的赞誉:“三庆的轴子,和春的把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轴”音“咒”,意思是说三庆班擅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演昆腔剧目;“孩子”指童伶,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把子”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炽,最受欢迎。四喜班是嘉庆初年才进京,以昆腔为主,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的竹枝词;和春班是庄亲王府召集徽班艺人组成的,多演《水浒》、《施公案》、《三国》等武戏;春台班以徽调的三小戏为主。

因徽班历史悠久,艺术精熟又具有相当的阵容,在北京很有号召力。据载:戏庄演戏必用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三庆园必以徽班为主。而四大徽班更以的不同的艺术风格雄居北京100多年。徽班并不是只演唱徽调,除吹腔、拨子、二黄、昆曲外,还有柳子腔、罗罗腔和北京流行的秦腔、京腔等。

徽班的兴起,使京城的昆弋班、京腔班日渐衰落,因此京腔、秦腔、昆腔的演员不断搭入徽班,再有湖北汉调进京,徽、汉合流,使徽班的腔调、剧目更为丰富。从而也就形成了“联络五方之音为一致”的,以皮黄为主,其他曲腔兼唱的新型综合剧种的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