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典中皇山、探秘娲皇宫
一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中国女娲文化之乡、著名的道教、佛教胜地—娲皇宫,位于太行山南端、三省交界处、七县相望之中皇山下—涉县境内。这里有10万年前的人类旧石器时代新桥1号遗址;这里有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新桥2号遗址,三里峧遗址;这里有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石门遗址,寨上遗址,连泉遗址,北原遗址,常乐遗址,固新遗址。这里有四千年前的商周文化,西戌遗址,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文化西戌遗址,茨村遗址,神头遗址,茅岺底遗址,东安居遗址,东豆庄遗址。中皇山不仅是女娲补天处,亦是女娲称皇处,汉文帝在山腰创建娲皇庙,北齐高洋帝扩建为离宫,是国内三大吊庙奇景之一。境内还有50多处娲皇庙,拱簇晋冀鲁豫最大的娲皇宫,是国内唯一的娲皇祭祀建筑群,名符其实的中国女娲文化之乡二女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同时亦是中华道教的始祖人物。伏羲与女娲不仅是兄妹,而且亦是夫妻。伏羲观天察地是以先天之易而表天地之道之演化。女娲据阴阳相諧之玄理,定制男女婚姻之规制,补天地之衍仪。西汉之初,黄老道盛行。继承中原之文风,女娲传说之影响,推动汉文帝在中皇山建道教建筑—娲皇宫,以应山海经“女娲之肠化十神”升仙之奇。道典曰:天清地浊,男动女静,日阳月阴,物实气虚。万物生于有,有始于无。无为太虚、太阴、太静。万物负阴而抱阳。而女娲为太阴、太虚、为道之源,故被玉帝封为中皇圣母。旣为道尊,便受供奉。故而数千年来被道佛两家护法,祭祀。娲皇宫为道教建筑至尊,十方人民皆来朝觐;历代道会司皆派名重道士主持娲皇宫,据现存遗碑而知;有列道教百字辈前位者:常、守、太、清、来、一、阳、复、本、合、教、永、元、明、至、理,总计有16代道人。娲皇宫历代毁而复盛,全系明清道士功德所致,为今日娲皇宫辉煌事业奠定坚实基础。三中皇山祭祀盛景,地方史志早有载录。清嘉庆四年《涉县志》载:娲皇祭祀以彰德一郡言,如安阳、内黄、林县、皆有庙,而尤以在吾涉香火尤势。春之月,相率祈禳于此,各得其所意愿,是此西而秦晋东而青兖,南而豫梁,北而燕冀,不远数千里扶老携幼,亨献惟谨,金鼓欢呼之声震动山谷。“无论明,清,民国,还是新中国修复娲皇宫后的庙会,人民始终对娲皇圣母的虔诚心情前去庆诞。1990年10月本人受到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研讨会的邀请,以涉县地方志编辑兼河北民俗学者的身份,在会上宣读了河北第一份探讨女娲文化的论文《娲皇庙会民俗考察》总结了祭祀女娲的散式活动;物资交流、民间花会、披红撒米、放炮烧纸、许愿还愿、求子求女、祈神坐夜、擂鼓撞钟等,同时还有乡村里社的集式庆诞:摆会,即由附近的十道社—奶奶社,总计一两千人浩浩荡荡到娲皇宫演戏祭祀。2003年,涉县正式建立“女娲文化节,”每年由官方和民间祭祀两次,2005年女娲祭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涉县的光荣,同时也是我们道教界的光荣。四作为今日始祖圣地道教胜地的娲皇宫,究竟在文化上对人类有什么特别意义呢?1、大道意义:即是补天,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娲皇补天之缺陷,不是真补天之窟窿,而是补人之天道,补自然平衡之课,补正道教化之不足。人类明道玄微,社会才能进步。2、中道意义:即男女婚配,阴阳和谐。阴阳交结,而创万物,是以能“名”,男女匹配而广生子孙,是以能“名”。不谐则难入真道,不入真道则难运炁,天地、万物、人类,则难各环轨道而周行。3、小道意义:即德化大众,法治恶物。女娲神话流传甚广,不仅汉族有,许多少数民族亦有:不仅国内有,许多国家亦有。“教笙簧,救灾民,惩恶龙,治水患”比比皆是。娲皇行道之恩泽不仅感动历代民众,世界民众,更使天下真性之人虔诚向善,在潜移默化的道引环境中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坤母有德,道仪天下。作者:涉县道协副秘书长,涉县女娲文化研究会理事李伟此文章为河北邯郸市道教界开展“玄门讲经”征文活动投稿论文
- 上一篇:文笔峰——定安道教文化胜地
- 下一篇:武夷山:两岸道教文化交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