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佛教禅宗诞生史: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只是个传说
近日,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正在举办一个大型的展览会,纪念中国高僧临济义玄禅师去世1150年。这个展览的名字就叫做“禅”,是日本2016下半年规模最大的特展。为什么日本会举办这么盛大的文化活动来纪念一个中国僧人呢?原因很简单,临济义玄的信徒在日本超过五百万。古代禅师姓名中前两个字是地号,后两个字是法号,临济指的是山东菏泽。临济义玄生活于中晚唐时期,是禅门临济宗的创始人。他的宗派于八百年前的南宋时期传入日本,然后在日本发扬光大,来自于中国的禅文化成了日本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日本“达摩像”与南宋时的风格接近说起禅宗,很多人并不陌生。关于禅宗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当年佛祖在灵鹫山开法会,手拈鲜花而不语,诸天菩萨都不解其意,只有迦叶尊者见而微笑。于是佛祖说道:我有微妙法门,不能用文字写出,在教法之外另传一脉,由迦叶继承。这个微妙法门,就是禅宗,由于不能写成文字,所以要用“心法”来“以心传心”,但是这种“心心相印”的东西口说无凭,还要给予“印可”,也就是证明。
最早的印可是佛祖的木棉袈裟和钵盂,每一代禅宗传人都会从上一代手里拿到这套衣钵,像传国玉玺一样代代相传。按照禅宗传统的说法,迦叶尊者继承微妙法门之后,在印度传承了二十八代,到了菩提达摩,又将之传入中土,所以达摩是中土禅宗的第一代祖师。据说达摩先去到南京,与梁武帝谈论佛法,但是话不投机,遂踩一芦苇,横渡长江到北魏。在北魏国都洛阳,达摩见到永宁寺塔高耸入云,不禁合掌念唱南无,说自己活了一百五十多岁,从未见过如此奇观,于是不再云游,居于洛阳城外的少林寺,一心参禅。达摩在禅宗里的地位极高,可以说除了佛祖就是他了。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禅”展览会上,众多展品都是和达摩相关的,最重要的是一幅向岳寺藏的“达摩像”,是13世纪的水墨人物画,画面上的达摩是胡人形象,一身红衣,笔法细腻,风格和南宋非常接近。根据传说,达摩传法不是自己去传的,而是别人找上门求的。禅宗二祖慧可为了求法,在大雪中苦求达摩,但是达摩认为他并非真心求教,理都不理他。为了证明自己是真心求法,慧可不惜拿刀自断一臂,终于打动达摩,得传心法。这是禅门最经典的故事了,众多禅宗绘画都会以此为主题,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展厅里有15世纪日本著名画家雪舟的名画《慧可断臂图》,把当时的情景画得真实感动,鲜血未止,但画面不失宁静,不愧是经典之作。可惜的是,禅宗的传承故事虽然完整,却不真实。从释尊在灵鹫山拈花微笑,到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只怕都不是事实。古印度没有以心传心一说,迦叶的工作是记录佛祖的言行,以经书传道,所以也不可能不立文字。至于达摩祖师,或许真有其人,但未必真有其事,至少禅宗的思想并非从印度传来,这点早已是学界共识。
真实的情况是,佛法传入中国之后,水土不服,不能和民间的孝悌概念融合,而且僧尼不事生产,对政治经济影响太大,所以从南北朝到唐朝,出现了多次政府主导的“灭法”活动,佛教的生存遭遇危机。为了应对危机,一些高僧挺身而出,大刀阔斧地对佛教本身进行中国化改造,创立了禅宗。
禅宗认为,佛门弟子也应该孝顺父母,上下相怜,而且和尚不能只乞讨,也需要自食其力。这些概念很适应中国的社会环境,使佛教在中国站稳了脚跟,禅宗大兴之后就再没有了灭法的活动。然而,为了维持在佛门中的合法性,又不能说禅宗是中国僧人的自创,于是又编出来一整套佛祖拈花,达摩东渡的故事,这些内容在印度的佛经里是完全没有的。
[page]禅宗比较真实的历史,是五祖之后分了南北两脉,南传的是六祖慧能,他写了一本《坛经》,也是唯一一本中国僧人写的“经”,是禅宗的根本典籍。六祖之后,南传禅宗又分了五个宗门,号称一花五叶。临济义玄是最大的支派“临济宗”的开山始祖,后来临济宗分成了杨岐派和黄龙派,到南宋时分别传入日本,并对历史造成了巨大影响。南宋法师画像是日本的国宝文物和慧可求法一样,临济宗最早不是传过去的,也是被求过去的。日本僧人明庵荣西于1187年来到中国,学习了临济宗黄龙派,回到日本之后创立了建仁寺。
1235年,日本僧人圆尔弁圆来到中国,拜南宋佛教泰斗无准师范为师,习得禅法,回日本后创立了东福寺。禅宗讲究的是以心传心,不过为了证明,还要传印可。达摩传下的衣钵,到六祖慧能以后就没有了。之后禅门相传的证明是“顶相”和“印可状”。所谓顶相,就是头顶的相貌,简而言之就是师父的画像,画好之后师父还会在上面题赞,证明这确实是赠给弟子的。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展览上,可以看到东福寺收藏的顶相:无准师范像。这是无准送给圆尔的传法证明,也是南宋人物画像中的极品,一个笑容可掬的老和尚跃然纸上,看上去栩栩如生。如果不是亲见,很难想象南宋时候的人物像可以画到如此逼真,堪称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所谓“印可状”,则是类似毕业证一样的东西,由师父亲笔写下,证明徒弟的才能和传法资格。在展厅里,能看到无准师范亲笔写的“圆尔印可状”,由于年代十分久远,中国的寺庙里已经没有传承如此久远的印可状了,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日本僧人来中国求法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从中国请高僧去传法。无准师范的两位弟子,兰溪道隆和无学祖元,都被日本当时的镰仓幕府请去,奉为国师,广传佛法。在特展“禅”的展厅里,能看到两位法师的顶相和他们亲笔的墨迹,由于年代久远,现在都是日本的国宝文物。无学祖元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个传奇人物,甚至可以说对亚洲历史都有一定影响。他是浙江人,在赴日本之前,他的家乡一直面临元军入侵的威胁。公元1275年,元军攻入温州能仁寺,寺庙里只有无学祖元一个人没有逃跑,元军怀疑他是奸细,举刀要杀。无学祖元面对刀兵,毫不慌张,念了一首诗:“乾坤无地卓孤筇,且喜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意思是天地间已经没有我的容身之地了,但幸好一切都是虚幻,所以也无所谓,你们要杀我是白费力气,一切都是空的,斩我就像斩春风一样。这首诗叫做“临刃偈”,元军听到之后,就默然退去了。其实无学祖元说的不对,他比春风要厉害多了。
不久之后,他被日本幕府的统治者北条时宗请到日本供奉。1281年,元军入侵日本,声势浩大,幕府对是战是和摇摆不定,这时无学祖元给北条时宗写了六个字:“莫烦恼,蓦直去”。让他不要担心,坚定行事。于是幕府有了信念,全力抵抗元军,不久台风袭来,元军全军覆没。而无学祖元则被奉为像神明一样的人物,号佛光国师,加圆满常照国师。日本茶道继承南宋茶道在此之后,禅宗在日本的地位几乎不可动摇,而且宋朝僧人的一些修行之道,也在日本的文化里深深地扎下根来,最典型的就是禅门茶道的流传。禅宗有个著名的理念,是放下执着吃茶去,因为禅宗追求的无非是两个东西,一是破执,二是专心,而茶道恰好与之符合。放下心中的执着,一心体味眼前的茶,是禅宗重要的修行法门。北宋禅师圆悟克勤提出“禅茶一味”,对后世茶道影响深远。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日僧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京都高山寺,从此日本开始种植茶叶。
[page]公元1259年,日僧南浦昭明前往南宋最大的寺庙,无准师范主持的径山寺学习禅法,同时也学会了茶道,将之引入日本,是为日本茶道之始。日本茶道源于南宋禅门,所以日本历代茶道宗师都将南宋的茶具和禅门高僧遗物奉为至宝。南宋的茶道在中国早已失传,因为那时候是冲茶末(日本称之为抹茶)而不是泡茶叶,最讲究茶碗的精致。由于后来中国不再冲茶了,所以宋代最好的建窑茶盏基本都被日本人买了去。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禅特展里,可以看到两件被定为日本国宝的南宋茶碗,一件是油滴天目碗,以碗上耀斑闪闪如油滴而得名,另一件是玳玻天目,以花纹如玳瑁龟甲、光泽如玻璃而得名,这两件瓷器精美异常,是难得一见的宝物。日本茶道是南宋茶道的继承者,更是宋朝禅茶一味思想的产物,所以非常重视在品茶时参禅。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更主张在茶室里挂上高僧墨迹,以助修行,这样的结果,就是帮助中国保留了很多宋元时期禅门高僧的书画。在中国,禅宗墨迹和禅宗画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元人《画继补遗》论高僧牧溪的作品时说:“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所以中国没人收藏和保留这些高僧作品,以至于到后来全部失传。然而日本的观点正好相反,千利休认为:“墨迹无关乎笔迹之工拙,却是古德先哲手泽遗范,其文辞既好,义理闳深,正可悉心体悟。”所以日本历代王公豪门,无不以宋元时代禅门高僧墨迹为至宝。在笔者看来,书道是艺术,本无定法,禅宗高僧们虽非在书道上开宗立派的大师,但是笔法自然,诗文高妙,展现了不俗的境界,说是珍品并不为过。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展厅里,笔者看到了南宋高僧虚堂智愚给日本求法僧写的墨迹,诗文笔力皆韵味十足。这幅作品在日本自古就被奉若神明,有一次被斩破后,破坏者竟以自杀谢罪,所以也叫“破虚堂”,现在是日本国宝。墙内开花墙外香,用这句禅语来形容禅宗在日本的传播,再合适不过。禅门临济宗由南宋时传入日本,八百多年来,不光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在客观上对中国文明的保留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次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禅特展,正是用实物对这段历史做了最好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