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讲故事 让文物活起来
近日,青岛城市发展集团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湖北路17号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水兵俱乐部(又名水师饭店、海员之家)已完成专家论证,确定为中国境内现存最早、保存比较完整、用于商业电影放映的场所,今后将打造成为电影文创产业平台——1907光影文创基地,预计6月底正式开放。
近年来,青岛市市南区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将涉及的文物、规划、城市管理等28个职能部门纳入小组,形成优秀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4个层级的保护利用体系。通过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文化遗产的内涵品质,市南区在合理利用的过程中优化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
加大保护力度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6月1日,经过近1年的筹措改造,位于青岛市太平路湛山二路1号的欧式别墅作为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幢花岗岩砌楼宇作为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和现代诗人柳亚子的故居而声名显赫。
据了解,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是八大关区域内继花石楼、公主楼、蝴蝶楼后第四座打造成博物馆(展览馆)并对外开放的别墅,成为八大关和太平角区域兼具人文性和服务性的复合型项目。昔日神秘区域逐渐面向公众开启封闭之门,市南区真正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建筑讲故事。
“我们联合多个部门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出台了《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计划(2015—2020)》。”青岛市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方健表示,市南区计划用5年时间,有规划、按步骤、分年度实施文化遗产“1053工程”,即5年内抢救、保护、修缮文物保护单位与优秀历史建筑10处以上,提升、优化、打造历史文化街区5条以上,培育、开发、建设特色文化院落3个以上,构建适应新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的建筑遗产保护利用体系。
合理适度利用构建社会化参与的保护格局
位于市南区龙江路7号的赵太侔故居现正在加紧修缮。赵太侔是青岛文化名人,曾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这栋具有浓郁欧式风情的日建别墅,曾有7户人家居住,后被一位民营企业家斥巨资买下。该故居在修缮过程中,采取了社会力量投资并运营、政府给予扶持的方式进行运作,将尽可能参照历史图纸修复建筑外立面,保持建筑本身的特色,发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修缮后故居将会面向公众开放,全景展现青岛名人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青岛城市文化的历史进程。
青岛“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老城区、老街区、老建筑保护和利用,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留住城市记忆,引导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逐步转换为公司驻地和旅游小区”。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市南区推进文化遗产适度合理利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构建了以文物点为核心、文化街区为主干的保护利用体系。同时,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市南区对名人故居、各级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进行保护修缮、引入高端项目、开办文博场馆等业态的企业(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和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努力构建社会化文保利用新局面。
可以预见,赵太侔故居的成熟开发经验也将为其他名人故居的开放提供参考。
创新传播途径打造高品位城市文化品牌
6月6日,“青岛故事”系列艺术展之“我的欧洲视野”油画展在青岛邮电博物馆——塔楼1901艺术展馆开幕,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的目光。青岛邮电博物馆始建于1901年,是青岛市目前唯一开放的百年木质塔楼,而现在,塔楼1901不仅是一座艺术展馆,同时也是一家充满艺术气息的咖啡店。
可以说,青岛邮电博物馆只是市南区创新传播途径、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南区依托辖区老建筑和咖啡馆集聚优势,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型载体,并于2015年创新推出了“啡阅青岛”项目,将公共图书资源配置到咖啡馆、文博场馆和里院客栈等场所,通过老建筑与咖啡书香的跨界融合,营造出浓郁、独特的文化氛围,实现“全民阅读”“书香城区建设”与文化遗产普及传播的有机结合。
目前,市南区已为100余家咖啡馆、青年旅舍免费配送图书2万余册,其中不乏介绍青岛历史、建筑、人文等的特色图书,推动了老建筑功能提升与文化休闲的互动融合。
此外,市南区还构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保护格局,以康有为故居、老舍故居、闻一多故居等保护层级较高的故居为基点,整合本区域30余处名人故居,打造了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市南区还发挥大学路周边老建筑、名人故居等资源聚集优势,开发了一批与建筑遗产相呼应的咖啡茶饮、文艺沙龙、特色书店等,目前这一带已成为颇具规模的文化休闲街区,同时也成为通过名人故居保护开发激发周边业态活力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