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苏联用这架飞机没出一个王牌:中国军人却用它让日军吓破胆

上图是苏联卡尔波夫设计局在1938年设计的双翼战斗机i-153“海鸥”战斗机,作为i-15战斗机的改良型。i-153于1938至1941年生产,共计生产3437架。

技术数据:乘员:1人 机长:6.17米 翼展:9米 机高:3米 空重:1,348千克

发动机:m-62活塞式气冷发动机, 推力为1000匹马力 最大起飞重量:1,859千克

武器装备

(1)机枪4门shkas机枪(共装载2600发子弹);

(2)炸弹4枚55千克炸弹或6枚rs-82空射火箭。

其实当时i16已经试飞成功,所以i-153可以算苏联双翼飞机的末代机型。不过当时的空战的攻击方式主要为缠斗回旋的方式,因此回转性优良伊-15仍有用武之地,依照前线战斗经验进行改良型。不过苏联式的粗狂设计和边测边改的习惯让它改良版有许多瑕疵,测试时间大幅拉长。苏联本想用它支援西班牙共和政府,结果也没赶上(西班牙内战1939年结束)。

1939年,苏联空军在诺门罕战役与日本陆军交战使用本机,但日军当时使用的是新型九七式战斗机,i153的速度和回旋性都被比下去了。再加上虽然具备防弹装甲,但油箱与驾驶舱间缺乏良好的防火设计,如果油箱起火驾驶舱也会迅速遭火焰吞噬。此战苏联虽惨胜,一共投入500架飞机,损失207架,没出一个王牌飞行员。

九七式战斗机

1937年8月21日,中国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贷款。从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苏联向中国空军援助了985架飞机,其中i-15(主要是i-152)347架。援华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的编成中也有部分i-152或-153。在抗日战争初期的空战中i-15系列和日军的早期战斗机性能不相上下,在抗击轰炸机方面还卓有成效。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一位叫柳哲生的勇士,下图是1939年7月24日,在重庆上空,时任中国空军第四大队21中队副中队长的(1914–1991)驾2109号伊-153,即著名的"檀香山华侨"号,击落日军九六陆攻轰炸机一架,这是柳哲生击落的第五架日机。右图作品描绘的就是柳在当天空战中的英姿。

但是在日军“零”式战斗机在中国战场出现后,i-15落后明显,完全不是“零”式的对手,在空战和事故中逐渐消耗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