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桥梁多是僧人建造的?僧人与桥梁的故事
山河大地,大凡有水路桥梁之处,旁边多半有佛塔、佛龛竖立。自6世纪直至清末,桥梁修建都与僧人有莫大关系。宋代僧人普足(卒于1101年)曾于泉州修建数十座桥梁,而同样活跃于泉州的僧人道询一生修建桥梁超过两百座。泉州洛阳桥,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桥头的经幢依然坚固,镌刻的佛像虽已损旧,朴实勇猛的气象却历历在目。
泉州洛阳桥经幢
为何僧人多是桥梁建造的主导者?在佛教典籍中,很早就有「福业」之说,水路桥梁、平治险路同孝事父母、供养沙门一道,都是佛教倡导的功德。然而,桥梁不能膜拜,亦不如抄经文,能助力于教义的传播,佛、法、僧三宝又与建造桥梁何干?慈善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桥梁可以造福于奔波的旅人,免除涉水之险,亦可谓是功德修行。
武德于府君等义桥碑文
在中国,桥梁是慈善、悲悯和德政的象征。僧人、官员及当地乡绅、商贾成为建造桥梁的推动者。官员需要为民解忧,需要政绩,便委托僧人向富贵人家劝捐,所得款项由僧人运营建造,因为僧人清廉、寡欲的社会形象,由僧人出面主持桥梁建造再好不过。佛教教义有「法桥」之喻,隐含着僧人大力投身修建桥梁事业的合理性。
自宋以降,有关桥梁文献迅速增长,无数的明清方志中,随便翻开一本都能找到有关僧众建造桥梁的记录。一些僧人参与过数十座,甚至上百座桥梁的建造,他们精于桥梁设计、建造,并将经验传授于后辈。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就曾记录了以造桥才能著称的僧人法号,《宋史·方技列传》记录了僧人怀丙利用水的浮力,将被洪水淹没的锚固铁牛拉出水面。众多资料显示,僧人所掌握的造桥技能极其精深。依照现代观点,许多僧人已是专业工程师的水准。
为何僧人于造桥之事能堪大任,宋代《百丈桥记》中对此早有中肯之言:其学以利物为方便,故不惮劳;以坚固为定力,故不作辍;无妻孥之累,故不荣己私;持报应之说,故不肆欺弊;其用心也一,故大者倡,小者和。、
(来源:古早的建筑)
- 上一篇:对古建筑使用香火如何管理?
- 下一篇:溪街庭院:古建重生 文化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