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楷书从唐代开始替代汉代隶书成新汉字典范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梦奠帖》局部

一千多年前,唐代的楷书正式代替汉代的隶书而成为书写汉字新的典范。时至今日,人们练习书法最普遍的入门手段就是楷书了。

唐代是楷书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书法史上常习惯说“唐人尚法”。“法”这一个字或许可以理解为“法度”、“结构”、“间架”,也可以理解为“基本功”的严格,而对此最好的例证就是欧阳询。

活跃于唐初的欧阳询应算是建立楷书典范最早的人物之一,他的“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横平竖直,结构森严规矩,承袭了北朝碑刻汉字间架的刚硬严谨,加上一点南朝文人线条笔法的婉转,成就了唐楷的新书体;欧体书写,可以说是代表了唐初汉字一种全新典范的建立。

“楷书”的“楷”字,有“楷模”、“典范”的意思,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便是“楷模”中的“楷模”。几乎所有幼儿习字,都要从“九成宫”开始入手,学习结构的规矩,学习横平竖直的谨严。清代翁方纲赞扬“九成宫”说:“千门万户,规矩方圆之至者矣。”(《复初斋文集》)

但也许因为“化度寺碑”、“九成宫”这些石刻碑帖的广为流传,使许多人忽略了欧阳询传世的行书墨迹写本,如“卜商帖”、“梦奠帖”、“张翰帖”。他的“卜商帖”、“张翰帖”藏于北京故宫,“梦奠帖”藏在辽宁博物馆,加上同样收藏在辽宁博物馆的“千字文”,欧阳询流传的墨迹在唐代书家中不算太少,也使我们可以用他手书的行书墨迹,来印证他正楷石刻碑拓本之间的异同。

一般来说,石刻书体因为介入了刀工,常常比毛笔书写的墨迹要刚硬。但是比较欧阳询的石刻拓本与墨迹手书,竟然发现,他的毛笔手书反而更为刚硬峭厉。

“梦奠帖”里许多笔法(如“错”、“行”)的起笔与收笔都像刀砍,斩钉截铁,完全不似南朝文人行书的柔婉,却更多北碑刻石的尖锐犀利。而元朝书法家郭天锡谈到欧阳询的“梦奠帖”时,也用四个字表达了相同的概念——“劲、险、刻、厉”。

欧阳询书法森严法度中的规矩,是建立在一丝不苟的理性中的。严格的中轴线,严格的起笔与收笔,严格的横平与竖直,使人好奇:这样绝对严格的线条结构从何而来?

从生平来看,欧阳询出身于南陈士族家庭,父祖都极显达,封山阳郡公,世袭官爵。在陈宣帝时,即欧阳询青少年时期,父亲卷入了政治斗争,起兵反陈,兵败后家族覆亡,多人被杀,欧阳询侥幸存活。

在家族屠灭之后,欧阳询刻苦隐忍。31岁,陈亡入隋,任太常博士。不久,隋亡,又以降臣入唐,在太子李建成的王府任职。李世民杀太子建成,取得帝位,欧阳询晚年又成为李世民御前重要的书法家,常常奉诏撰书。

在多次残酷惊险的政治变革兴替中生存下来,使欧阳询的书法总透露出一种紧张谨慎,丝毫不敢大意。他书写线条上的“劲”、“险”,都像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而他书写风格上的“刻”、“厉”,也都可以理解为一刻不能放松,处处小心翼翼的工整规矩吧!

欧体每一笔都严格要求,一方面是他的生平经历所致,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初唐书风建立“楷”的意图。

“楷模”、“典范”是要刻在纪念碑上传世不朽的,因此也不能有一点松懈。初唐书家,如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有建立典范的意义;欧阳询更是典范中的典范,规矩方圆,横平竖直,欧体字就用这样严谨的基本功,带领一千多年来的孩子,进入法度森严的楷书世界。

欧阳询的“卜商”、“梦奠”、“张翰”、“千字文”是以楷书风度入于行书,字与字之间,笔与笔之间,虽然笔势相连,却笔笔都在控制中,与晋人行书不刻意求工整的神态自若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