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桶车与吉普的较量:从二战一直较劲的现在,你选择的是谁?

4月25日,第十四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全球最受瞩目的a级车展之一,本届车展吸引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家厂商参展,这可真是“车迷们每两年的节日”。无论哪次车展,德国大众和美国jeep都是少不了的常客,这两家国际知名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也经常要明争暗斗。虽说商场如战场,但斗归斗,良性竞争最终会让消费者获益。但如果时光倒转到六十多年前,美国吉普车和德国大众车倒是真正战场上的对手,它们奔忙于战场的前线和后方,是忠实的机械骡马,承载着各自军队胜利的希望,在战后也被认为是经典的车型。

经典桶车

源自德国的大众汽车每每能拿下中国汽车销量的年度冠军,如同其名字一样,的确是最“大众”的汽车。但是“大众”这个听起来很普通的名字,来历却有那么点不太光彩,因为它源自于历史上的大独裁者和战争狂人希特勒。1933年,刚刚上台的纳粹党需要笼络人心,巩固政权,希特勒对德国人民许下诺言,要让德国人都能吃上牛排,开上汽车。当时德国的汽车拥有率是每50人一辆,而美国已经达到了每5人一辆。为了“超英赶美”,希特勒提出了他心目中“经济型国民车”的设想,甚至还亲自确定了指标:四座、风冷发动机、排量1升、百公里油耗不超过7公升,最大时速100公里,售价还要在1000马克以内(约合当时的400美元),但这个价格明显偏低,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有企业来做这个亏本买卖。既然“市场”不行那就“市长”来,纳粹党控制下的“劳工阵线”于1937年3月建立了“gesellschaft zur vorbereitung des deutschen volkswagens”公司,第二年更名为“volkswagenwerk”,也就是今天的大众汽车。

▲“甲壳虫”成为一个正式的名字是在六十年代了,当时的名称是“kdf-wagen”

在天才设计师费迪南德·保时捷(ferdinand porsche)的操刀下,具有光滑流线形的60型轿车问世了,它基本上达到了希特勒的要求,这便是著名的“甲壳虫”轿车的前身。这种车型原计划在1940年投产,年产100万辆,若真照此产量,家家有车的“德国梦”很快就能实现。但是随着纳粹不断发动的对外扩张战争,纳粹党控制下的“国有企业”大众公司自然要为纳粹的“事业”而开足马力,转产军品了。

1938年,德国军方正式向大众提出了军用汽车的订购意向,保时捷按照军方的指标对60型轿车做出了修改,推出了62型军车。因为是军用,所有外观上就不讲究了,为了节省车内空间,很多附件都被放置在车外,备胎也被安在了前舱盖上,显得有点乱七八糟,底盘也被提高了50mm以保证越野性能。但军方对外形不满意,觉得太过圆滑,太“民用”了,不够“蛮”,保时捷老师不得不再次修改设计。

这一次保时捷满足了军方的视觉要求,除了挡泥板外,抹平了全部曲线,整车看上去方头方脑。德国军方接受了这一设计,正式型号定为vw82,即82型“桶车”。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外号,是因为车身看上去象是一个方形的木桶。为了降低成本,车顶变成了可收缩的顶蓬,车门也被简化为一层带加强筋的薄钢板,前后门共用一个门轴,备胎仍被放在前面,油桶、铁锹之类的附件被架在挡泥板上。

▲通过这台“四脚朝一边”的“事故”桶车可以看到其底盘构造,后面分叉的部分就是后置发动机的托架

▲后置发动机的动力直接输出到后轮,这样就省去了向前传递动力的轴

桶车的发动机为一台排量为985cc、功率为23.5马力的4缸水平对置风冷汽油机,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为生产的简单起见,仍然沿用了由管状主梁加冲压钢板构成的60型民用底盘,采用四轮独立扭杆悬挂,这种悬挂装置对改善操纵性和舒适性十分重要,在今天的多数运动汽车甚至f1方程式赛车上都是这种配置。不用水的气冷发动机让桶车的可靠性高了很多——不怕缺水,不怕开锅,更不用担心被打漏。

考虑到野战条件下转向会比较费劲,方向盘被设计得比较大,不过也能够看出来,盘和三叉杆都比较细,应该还是出于省材料的考虑,而“中控”则能省就省了,只留下了必须的仪表,整个布置非常简洁,因为战争对装备的要求是尽可能简单可靠,豪华、漂亮甚至舒适都是不能考虑的。由于发动机后置了,所以“车鼻子”实际上就成了“前备箱”

桶车的内部构造也简单到极点,正副驾驶座椅是钢管弯曲成形加上蒙布,后排就是一个长凳,两排之间的空间可以用来架枪,可以固定四支步枪和一挺机枪,副驾驶靠背上方的钢管支座可以用来安装机枪支架,后座的正后方也有一个这样的支座,架上机枪的桶车就变成火力突击车了。

▲装满全副武装士兵爬坡也没问题

桶车可以载人,也可以运货,可以当侦察车,也可以当突击车,装上电台还可以用来当通讯车和指挥车,做为军官的座车也不错,尽管德军还有专门的军官座车。vw82全重只有六百多公斤,生产成本很低,也易于维护保养,是二战中轻型军车的典范之作。

▲在沙漠中也如履平地,注意前舱盖上更为粗大的备胎,这就是沙漠专用胎

后来为了满足在沙漠条件下的使用,大众又在82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装,换上了一台排量1131cc,动力24.5马力的发动机,仍为后置,车重790公斤,但百公里油耗仍保持在为7升的低位,行驶600公里仅耗油40升。专用的沙漠轮胎加上平坦的车底,使vw82仿佛沙漠中的蜥蜴一样灵活。“沙漠之狐”隆美尔以及他指挥的非洲军团就装备了许多vw82沙漠型,在北非战场发挥了很大作用,隆美尔在使用之后感觉不错,一直要求配备更多的桶车。桶车不仅特别受德军士兵的喜爱,甚至连英美军士兵都偏向于使用缴获的vw82(因为在沙漠中确实好使),由于vw82被盟军士兵用的太多,美军还特地编制了代号为tm e9-803的手册来指导美国大兵对桶车进行操作和维修保养。

由于桶车在德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少了桶车德军的战斗力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大众的军工厂就成了盟军重点打击的对象,许多大众厂房和设备都毁于战火。战争结束后,英军接管了大众的工厂,由于占领军的需求,身不由己的大众公司又转而为昔日的敌人提供车辆,到1945年底,居然又从破败的工厂中生产了约两千辆桶车,大众的德文名称也被英国人改成了一直沿用到现在的“volkswagen”(算是小小的报复?)。

由于当时大众公司一付衰败之像,英法等国都拒绝继续接手以免“浪费资金”,大众这才回归了德国,为了跟过去的历史划清界限,企业的名称也没有再变回去。海因里希.诺德霍夫(heinrich nordhoff)成为战后大众汽车的首位高管,在这位银行家的儿子和前汽车工程师的带领下,大众汽车终于从废墟中艰难崛起,成长为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知名车企,也成为了新德国的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在六十年代,大众还以vw82为原型开发了一款民用越野车——181型桶车,基本上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老桶车风格。该车还成功地“侵略”了美国市场,可能是为了避免刺激美国人民的感情,所以把名字改成了“the thing”,不过美国大众并不计较这款车带有昔日对手的痕迹和它“邪恶”的出身,“军工质量”嘛,还是会受用户欢迎的,就是不知道当年与德军血战过的美国老兵们会不会买呢……

由于辽阔大洋的庇护,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对战争迟迟没有反应。直到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之时,才开始嗅到硝烟的味道。看到德军在闪击战中对摩托化部队的成功运用,美军高层回头看看自己,发现在机械化和摩托化方面的建设还远远不够,许多“摩托化”任务还真要靠摩托车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美军急需一种轻型机动侦察车辆。

▲班塔姆最早的样车,还是比较圆滑的外形,后来改为更容易加工的方形了

1940年6月11日,美国军方向国内的车企进行了轻型车辆的招标。汽车厂商都知道战争将临,如果能拿下军方的大单,简直就像捡到了摇钱树一样,这种发财机会哪能错过。结果就是这一标引来了135家企业。但看到了军方的要求后,多数车企都感觉难以下手,一哄而散了。军方提了哪些要求,让这些车企都不敢接招呢?且看:

•载重不低于363千克,牵引力不低于455千克

•总重不超过953千克

•前后轴距部超过75英寸,拉近角和离去角为45度和40度

•四轮驱动,低速行驶时可涉水450mm

•可以在3-50英里/小时范围内稳定行驶

•前风挡可以放下,以便于架设机枪和向前方射击

新车又要小巧又要有劲又要能跑,还必须在49天内完成设计并交付样车,设计加上70辆样车不能超过175000美元。这些苛刻的条件加短时间交货的限制,让这辆车成了美国的“地上零式”。零式战斗机那些矛盾的条件让中岛退却,美军的要求直接吓跑了一百多家企业……。最后只剩下三个“勇敢者”——班塔姆(bantam)、威利斯-奥佛兰(willys-overland)和福特(ford)敢来竞争这个机会。最先拿出方案并交车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班塔姆,原型车被叫做“bantambrc”(班塔姆侦察车),紧接着又做了一些修改后成为班塔姆brc40。班塔姆原是英国知名车企奥斯汀(austin)的“美国分厂”,但是在经济危机中倒闭了,后被美国商人roy s.evan收购,改名为bantam。但这家小公司在萧条的经济中还是难以为继,这次是来打翻身仗的,肯定要比另两家不愁生路的大个子更加来劲。

军方对该车测试后很满意,但班塔姆规模太小,不能大量生产。于是设计图纸被军方私下交给了福特和威利斯,班塔姆对此非常来气,但也毫无办法,谁让你小呢?另外两家本来还因为没能抢先而比较懊丧,突然捡到天上掉的馅饼哪能放过,马上动手开始了各自的改进。但这样一来就成了三家出三个版本,这是不利于在战时大规模生产的。美军采购部门最终决定由威利斯来进行标准化设计,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这种吉普车会被称为“威利斯吉普”的原因(其实是捡了个便宜——小企业还是吃亏啊)。不过威利斯作为当时美国第二大车企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很快就在自家ma样车的基础上搞出了一套标准化规程。最后上万辆的大订单还是落到了“作威作福”的两大车企手中,可怜的班塔姆只拿到了1500辆订货,根本不够翻身的,后来一气之下干脆搞工程车辆去了。

关于为什么把这种车型叫做jeep,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来自英文general—purposecar(多用途的车)的缩写gp,被一名不明究里的记者“音译”为“jeep”了。其二是是萌版的说法,即来自于动画片《大力水手》中的动漫形象,一个神通广大,长得又像虎又像鸟的长鼻子奇特动物。实际上两种起源可能都是对的,因为它们都指向同一个读音,很可能是记者误报,大众却以为是动漫形象的名字,而这个机敏灵活、行动迅速的角色用在这种“四驱车”上又很搭,于是就迅速传播开了。只是当时的人们不会想到,这种很平民化的称呼日后会成为“贵族”的象征。

1942年,经过威利斯标准化规范后的mb型车开始量产,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威利斯吉普”,它的正式名称是“四分之一吨四轮驱动侦查指挥用轻型卡车”。该车使用了四缸l型引擎,3挡手动变速箱,四轮驱动,化油器被提升了高度以便于维修,前灯以6伏蓄电池为电源,装在带铰链的支架上,可以拧过来为夜间维修提供照明。发动机能“兼职”发电机,可以为雷达、电台甚至电焊机发电。不设车门以方便上下(可以在车门处拉根带子当“安全带”),后方有折叠顶棚。不过方便归方便,没有车门让在寒区战斗的美国大兵们挨了不少冻,这是吉普一个少有的缺点。

从车的正式名称来看,它的本职工作就应该是“侦查指挥”,而实际上美国大兵们开发出了各种用途,愣是榨干了mb的每一滴油水。尽管车体小巧,把前机盖上方和后座上方的空间利用起来还是能够拉上四个担架,也有加设支架,把担架放在正上方的。虽然伤员得捆得像粽子一样,不太舒服,但总比送不到医院强。

jeep动力强劲,装上两三个人,在野地上拖带一门中小口径火炮也能飞奔起来。除了拖炮,拖个小挂车也没问题,如果有别的车陷进泥里,当个抢救车也是不错的。

mb尺寸很小的体量可以使它能轻松塞进一架滑翔机,供空降部队使用。换上四个铁轱辘,还可以变身“铁道游击队”,拉动25吨的负载,是不折不扣的小火车头。照片中保险杠上焊了一个竖直长钢条,这是为防止德国人使坏——在路上绷绳子或铁丝来“收割”美军的人头(没钢条的话,那可是真的“割人头”)。由于发动机功率大,多装点重东西没啥影响,所以还可以“武装到牙齿”,装上火力强大的武器——大口径机枪甚至是小型火炮,成为一台凶猛的火力突击车或支援车(英国特别空勤团“特别”喜欢这么干),而吉普的对手vw82只能装机枪,火力就要弱多了,不过在沙漠地区,窄胎的吉普经常会陷到沙子里,vw82则胜出一筹。除此之外,mb还是出了名的“战场出租”——弹药给养油料运输车。

二战期间威利斯和福特总共生产了超过60万辆吉普车,不光美国自己用,也提供给盟国,苏联就获得了不少。与其它不大受毛子欢迎美援装备不同,“战斗种族”对mb评价很高,认为它用途多,结实耐用易维修。当然用的也狠,拖个挂车再拉门炮,还要驮上几个士兵外加武器弹药是常事——反正美国佬的这个东西好用又不坏,那还不使劲用?

mb车还曾提供给抗战时期的中国,在缅甸战场,远征军就使用过它,史迪威将军就是乘坐吉普车指挥作战,打败了小鬼子。毛泽东在西苑机场检阅部队时,乘坐的也是一辆威利斯吉普。整个二战期间,威利斯吉普车共生产了超过60万辆,遍布各个战场,它对战胜法西斯的作用之大,在马歇尔眼中是和原子弹相并列的。

战后威利斯公司敏锐地注意到了jeep的影响力,在1950年将jeep注册成了商标。而吉普的真正创造者班塔姆公司则挣扎到1956年被美国轧钢公司收购,最终也没得到吉普这个“亲儿子”的“抚养权”,不过班塔姆这个品牌依然存在。jeep品牌从威利斯开始,先后在凯瑟、美国汽车公司(amc)旗下,最后在1987年被克莱斯勒收购,直到现在。今天我们非常熟悉的“大切诺基”jeep越野车,便是在改革开放后,于80年代重新来到中国的,只是这一回不再是“军援”了。

二战中美德双方的这两辆小车都是各自军队忠实而重要的小伙伴,战争打完了,它们也结束了各自的使命,可以安静地呆在一起。把它们生产出来的工厂,又在新世界里开始了新征途,在商业战场展开竞争,只是这一次不再会有刀光剑影,而是带给我们先进而又舒适的汽车,当然,还有养眼的美女车模。

▲桶车与吉普赛车,吉普视角

参考资料

蜂鸟网

空中网

新华网军事频道

汽车之家网站

司古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