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博士仅仅研究把字写好远远不够
相比于历史、中文等学科,书法教育毕竟还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因此要加大投入,不仅在广度上,还要在深度上做足功夫。现在很多行业渐渐失去了操守和底线,现在书法的市场是多元化的,身在其中,难免身不由己,所以作为一个书家如何能把持住自己的底线则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则更要有它的操守,不能顺风倒。首都师范大学作为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重镇,在教学理念上一直走在全国高校的前端。1985年,欧阳中石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办书法专业。2005年,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成立。该学科点是国内招收书法方向博士生、硕士生人数最多的,培养的毕业生多已成为各地书法教育、创作、研究和活动组织的骨干。记者日前采访了该校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王元军。他说:“从书法艺术研究所到书法文化研究所,再到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从名称变迁可以看到我院办学思路的改变。这个学科的建设还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刚创办时关注书法的本体,也就是篆、隶、楷、行、草的书写技法。有了硕士、博士点以后,就不能满足于这样的要求了,一个博士仅仅研究如何把字写好是远远不够的。”书法教学:先“承”再“传”在王元军看来,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属于大的文化范畴。然而现在的书法界更多关注的是书法的表象——如何写好字,怎么参展、获奖。但书法之所以被称为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书写技法的精湛上,更重要的是其所蕴含的古老的中国文化精髓。因此,高等书法教育不能把训练学生的书写技法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应该从更高的层面着眼。“书法教学要讲究‘承传’,何谓‘承传’?就是要先‘承’再‘传’。所谓先‘承’就是指学习、研究传统,比如从文字产生到书法的变迁、书法本身的技法、审美特点等。只有在此基础后才能更好地走向‘传’,才有可能谈到创新,用经典为我们的社会服务。”基于此理念,王元军要求学生从经典入手,在创作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的学习;要学会从文献学、碑帖学的角度去解读书法史;理论、创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具体说来,在理论方面,短期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研究生三年的学习,能找到研究书法的门径,最好是要有相关的学术成果发表。从长远来看,则要求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研习中国文化的切入点。为此,研究院不定期地会请一些有影响的书法理论家来做讲座。在创作方面,坚持让学生对各种书体、各家风格进行学习,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找出一家去临习,并且请专家进行指导,力争在研究生阶段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第一书写规范,第二从经典入手,第三是写出研究生所应具有的水平。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首师大近几年在书法教学上可谓成果颇丰,无论是理论还是创作方面,每年都会有学生入展、获奖。书法研究:应从史学、文化角度入手王元军在本科、研究生时学的都是历史专业,还在中华书局做过编辑。谈到史学训练对于他日后书法研究的影响,他坦言:“史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研究书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我看来,没有历史和文学的底子,在书法学科上是很难走远的。现在很多学生之所以找不到研究的题目,主要就是因为视野太狭窄,只盯着书法本体来研究。”他认为,应该把书法放在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一件作品,不单要研究点画技法,更要研究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好在哪里,大家为什么如此评价等。这一系列的疑问,可以使得书法的研究更为立体。王元军举了两个他自己的例子来说明上述观点。硕士期间,他的专业方向先是唐代,后来是六朝,博士期间则直溯汉代。这三个朝代的制度不同,在一般人看来,制度和书法貌似没有什么关联,但他恰恰觉得现在书法学术界在研究书法和制度的关系上还很不够。“书法是制度约束下的一个产物。比如说唐代‘尚法’,楷书大发展的背景不是书法自身在‘尚法’,而是因为制度上的要求所带来的。唐代实行科举取仕,官方对于写字的要求是‘楷法遒美’,因此写不好字就无法当官。又比如汉代,其实所谓的‘书法家’大部分是文吏,抄写公文是其主要工作,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名碑没有几个是出自名家之手的。”他还以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来强调史学对书法研究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虽然写的不是书法的内容,但其基于大的历史环境作为切入点的论证方法对于研究书法的人来说很有裨益。文中论及六朝是一个讲究避讳特别严格的时代,但是王氏家族里的人名为什么很多都带有‘之’字?比如王羲之、王献之,陈寅恪解释这是王氏家族信奉‘天师道’的一个标志。”王元军认为单纯从书法艺术风格的方面去阐释书法,在研究的广度、深度上会有欠缺,因此回归到历史、家族文化、地域等因素去进行多方位的探究,对于书法的研究是极为重要的。书法鉴定:人才难出因专业细化王元军认为,书法研究真正的、最终的学问体现在书法鉴定方面。老一辈的书画鉴定家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史树青为书画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在此领域可以有所建树,那足可以证明一个人在书法研究方面是个通才了。谈到现在书画鉴定人才出现断层的问题,王元军表示,这跟书法教育学科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也说明现在高校对于书画鉴赏教育方面的着力远远不够。“书写是艺术,研究从某种程度上则属于科学的范畴,要两手都硬,要培养全面的人才很难。启功等鉴定大家,都是涉猎广泛的通才。现在书法教育越来越偏向专业化,但学科研究的细化,无疑又会导致视野的狭窄,这是书法高等教育面临的一种矛盾。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各自为政、各自标榜,就容易产生‘井底之蛙’的效果,也很难出现真正的大家。”王元军说道。为此,首师大已开始设立了与鉴定相关的课程,有意识地加强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高校书法:特色并存优势互补王元军表示,相比于历史、中文等学科,书法教育毕竟还处在不断探索的阶段。因此要加大投入,不仅在广度上,还要在深度上做足功夫。怎么制定教学计划,怎么让学科做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大家集思广益。他注意到目前的高校书法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设有书法学科的院校已达70多所。近些年又有几所高校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办学思路,比如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师大等。但现在的问题是: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基本上都是各自在做各自的事情。高校是凝聚书法人才的重要之地,应该引领书法的发展方向,教育特色并存是好事,但优势互补则显得更为重要。为此,他设想明年组织一个高等书法教育联盟,定期搞一些书法论坛、比赛,通过共同探讨书法教育的现状问题而取得共识,以期使高校的书法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对于近些年书法展览激增的现象,王元军辩证地发表了他的看法:从好的方面看来,这使得书法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使整个社会都可以参与其中,不再是少数人欣赏的艺术。但人们看到的繁荣或许只是表面,其中存有很多令人无奈的现象。令人感到担心的是,很多展览没有主题,没有学术的定位,特色也不够鲜明。因此他认为书坛需要沉淀。“现在很多行业渐渐失去了操守和底线,现在书法的市场是多元化的,身在其中,难免身不由己,所以作为一个书家如何能把持住自己的底线则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则更要有它的操守,不能顺风倒。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做好教学研究,把握高校的导向作用,尽力保留这片净土。”访谈最后,王元军的这席话令人印象深刻。
- 上一篇:各式陶瓷酒瓶图片欣赏
- 下一篇:书法的精神境界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