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两位帝王为王羲之书法代言

“代言人”算是个新词儿吧,如今的名牌产品,基本都有名人做代言,名人凭借自身的知名度为产品做宣传,产品也凭借名人的知名度而家喻户晓。书法是一门艺术,一旦与经济挂钩,也就有了商品的性质,书法的好坏是一码事,书法家的知名度又是另一码事,所以书法界素有“书法名人”和“名人书法”的说法。

不可否认,自古至今也有既是名人同时也是书法名人的。如宋徽宗、毛泽东等,他们首先是帝王或领袖,还有比这个地位更能使人成为名人的吗?同时他们的书法也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但这样的人并不多。书法名人是专以书法著称的人,如王羲之、怀素、邓石如等,他们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凭借书法而非其他才能;名人书法是指名人的书法,如鲁迅、茅盾、唐国强、张铁林、徐静蕾、赵本山等,他们都是不同领域的名人,所以他们写的字被称为名人书法。一般说来,书法名人的书法写得都应该不错,而名人书法则不一定都好了。

即使都是书法名人,知名度也不一样,甚至有天壤之别。书圣王羲之的大名,当然主要是得益于其自身的书法艺术水平,然而如果没有历史上两位帝王的极力推扬,“书圣”的桂冠也不一定能戴在这位右军将军的头上。这两位帝王,分别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和唐太宗李世民

我们还没见过哪个名牌产品是帝王亲自代言的吧?更何况王羲之最为典型的两位帝王代言人不处于同一个朝代,其间相隔近百年。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他们只给王羲之做代言,其他书法家无一人享受过如此隆恩。如此看来,王羲之“一口气上五楼”,那绝对是“不费劲儿”,书圣的大名,自然非王羲之莫属了。

我们先考察一下梁武帝之前王羲之的书法地位。南朝宋虞和《论书表》云:“汉魏钟(钟繇)、张(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称英。”梁朝袁昂《古今书评》云:“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王羲之)鼎能,献之冠世。”这就是后来孙过庭《书谱》中提到的“古之四贤”,可见王羲之当时的地位是第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献之的书名在宋齐之间曾一度超过其他人,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说“比世皆尚子敬(王献之)书”,甚至到了“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钟繇),于逸少亦然”的程度。也就是说,王羲之还曾坐过第四名的位置。

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一改此前的排序,认为“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将王羲之的地位提高到王献之之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又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加之内府大量收藏王羲之书法,并制作成副本供给王室子弟临习,王羲之的地位被大大提前了。

唐建国后沿袭梁代遗风,太宗李世民不仅广泛收集王羲之书法,而且亲撰《晋书·王羲之传》,将王羲之提到了书坛第一位。为了突出王羲之,唐太宗不惜贬低其他人,尤其是不惜贬低王献之。大致意思是说,张芝的书法失传了,钟繇的书法有瑕疵,王献之的毛病更严重,是些啥玩意儿啊?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只有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总之咋看咋好。唐太宗的金口玉言,着实在很长时期内左右了后人的书法审美思想。尤其是后来《兰亭序》殉葬昭陵的故事,更是为王羲之书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王羲之继而也成了千年的书坛话题和焦点。

这种现象后来其实一直延续,宋代的帝王们也纷纷推重王羲之,我国第一部官刻法帖——北宋的《淳化阁帖》中,二王作品几乎占了一半,究其原因,谁能说这与前代两位帝王的代言没有关系呢?

(杨加深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副院长,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