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究竟出于何典?
有一位在大学里讲授古代文学的年轻朋友,从外地打电话来询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句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话,究竟是谁首先表达出来,并且形诸于笔墨的?他在电话里告诉我,有几位同事在聊天时问他,不少提及这句话的文章或书本中,总写成是“古人云”,抑或“古谚云”,那么究竟是哪一位古人,究竟是什么时代的谚语,曾经诉说过这样的话语呢?他想了许久,实在回答不上来,只好在电话里探询我是否知晓此事。我虽然毕生都喜爱读书,可是在汗牛充栋般多得不可胜数的典籍中,曾经涉猎过的,肯定也只是十分微小的一部分,而且在阅读中间又往往凭着兴趣的转移,迅疾地浏览过去,很少再仔细地思索和钻研,因此在脑海里留下的记忆,自然是相当稀少的。于是关于这个“读万卷书”的提问,确乎无法在电话里回答出来。放下电话之后,在苦苦的回忆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来,记得好像是画家刘海粟游历瑞士之后,在他撰写的一篇游记中,曾经引用过这句话。我赶紧翻检着一堆杂乱的藏书,终于在《多变的莱梦湖》里找见了,说是明朝后期的书画家董其昌所云,却并未注明出处。我又很随意地翻阅了董其昌的一些著作,没有花费很大的气力,就在《画禅室随笔》里发现了,他认为绘画乃是“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身的天赋,再加上艰辛地阅读书本与人生,总会获得艺术上的收成。他在《容台别集》里也这样说,“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这些话确乎都是说得颇有道理的。
董其昌固然十分强调,要徜徉于书海与山川之间,却又经常偎依在自己官邸的深宅大院之中,琢磨的内容也偏重于书画方面,既不像司马迁那样,执著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不像徐霞客那样,尽心竭力地想要走遍天下的名山大川。他还以很多的精力,盘桓于凶险的仕途之间,虽然更认同东林党的清流儒生,却也不敢得罪权倾朝野的阉党,甚至还去结交与谄媚他们。可见他尽管期盼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却并未认真地去付诸行动,这不能不限制了他绘画艺术方面更高的成就。
也有人在读书时,分外地喜爱记诵典故,这对于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自然有它的意义,然而如果只是热中和滞留于此,却不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而洞察人类历史的奥秘,就不太值得仿效了。据说宋代有位名叫龚程的士子,手不释卷,答问精确,被戏称为“有脚书橱”。清代诗评家叶燮在《原诗》中,指出那些“俗谚谓为两脚书橱”的士子,因为“记诵日多,多益为累,及伸纸落笔时,胸如乱丝”。如果既不去追求深刻的思想,又缺乏对众生的关怀,而只是沉溺于摩挲和炫耀知识的碎片之中,自然就只能在混沌的日子里转悠了。
当我想着既回答了这位朋友的问题,还派生出不少的联想,心里自然是很愉快的,却又怀疑在董其昌之前,是否早已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这是否最为原始的典故?于是打电话给一位饱学的同乡请教,希望他替我解开这小小的谜团。他回答说是好像宋代的刘彝,曾有这样的话语,却从未去图书馆查阅过。
我赶紧翻开《宋史》,查到了他的传记,知道他有《七经中议》、《明善集》等的著作,可是我从未浏览和收藏过这样的书籍,又实在没有精力外出去仔细地搜寻与查找,只好盼望和等待着精力充沛的朋友,得出它最终的结果了。
- 上一篇:罗聘“鬻画为生”
- 下一篇:从《富春山居图》合璧展看书画收藏的机缘
相关文章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 却让大宋朝走上重文轻武之路 杯酒释兵权究竟是宋太祖的精心谋划 还是一个流传千年的谎言?
-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怎么从一个开明圣主变成一个不理朝政一心只顾修道成仙的皇帝?嘉靖皇帝究竟是有能力的明君还是徒有其表的昏君?
- 古代的弓箭究竟多厉害?为什么竟有可能做到一箭杀一人
- 历史人物:嘉庆皇帝去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 古代守宫砂究竟能不能验贞操?古代到底如何去验处女?
- 揭秘:毁灭亚特兰蒂斯的真正凶手究竟是谁?
- 马嵬驿兵变是一场因沉溺美色而酿造导致的悲剧 究竟是谁煽动士兵们发动兵变?
- 大唐朝究竟是怎么衰退的?
- 张巡为保士兵献出爱妾,安史之乱究竟有多少人被吃?
- 揭秘:成吉思汗不为人知的十大隐私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