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张巡为保士兵献出爱妾,安史之乱究竟有多少人被吃?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张、许大获全胜,且收获车马牛羊。而且睢阳城内存粮本有六万斛之多,当时一斛约等于现在的60升,六万斛即合现在的360万升。

但虢王李巨坚持要将存粮的一半分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虽据理力争,卒无济于事,因此睢阳只剩下一半存粮,相当于现在的180万升。就算多了张巡的3000人后,即使支持不了半年,也应可支持五个月。

故粮尽之日,应在七八月之间。但是七月的解围尤其重要,当时尹子奇被射瞎一目,仓皇败退,而睢阳粮尽,正可乘机调粮。中原城邑众多,宁陵等地仅数十里之遥远,野麦已苞可食,皆应有得粮的希望。而七月六日尹子奇重新围城,同时即发生“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的惨状。

我认为此时的主要问题已不在粮食,而在疾病。杀戮太甚,死者枕籍,又值盛夏,极可能发生疾疫流传。且守军接战数十场,常主动出击,而未闻败绩。守军远远少于叛军,若主动出击导致自己死伤严重,则张巡岂敢如此?故守军由6800锐减为一千人,疾疫应起了更大的作用。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疾疫而只是饥饿,则一千兵,吃上万人,天天饱餐人肉,会疲惫至此?

张巡杀妾则在七月粮尽之时。当时“士多饿死,存者皆痍伤气乏”,张巡便献出爱妾。我认为此处,当高度注意“痍伤气乏”四字。唐军与叛军大小数百战,战事非常频繁,死人自应无算。饥饿难耐,尽有尸体可食,何必生杀侍妾!然人肉治病之说,早有源流。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张杲《医说》,谓唐开元中,明州人陈藏器着《本草拾遗》,载人肉疗羸瘵。

张巡所杀之妾,许远所杀至僮,皆生人中之尤为鲜活者,与死尸截然不同,此必与起将士之羸病沉疴有关。则其杀人之心,固有愚昧之嫌,但一则出于对士卒的热爱,二则绝非以人肉充军粮,自古以来对他的非议和诟病,实非公断。

然而“凡食三万口”之说,又从何说起呢?闰八月后,一千多守军,有贼牛战马垫肚子,若还不够,哪里需要吃那么多人。就算上七、八两月,善藏腌制,也决计吃不到三万人!我认为,城中百姓原有五万余,尹子奇两次退兵时,若干百姓逃难而去是极有可能的,剩下的三万百姓赶上七、八、闰八这最艰苦的三个月,士兵以贼牛战马自飨,尚难自给,绝不会分口粮与百姓。

故百姓“人相食”是一定的。实际上,睢阳存粮不足,最初就有预估,上半年能否公平分给百姓,都是个极大的未知数!张巡的第一宗旨是守住睢阳,认为睢阳是“江淮保障”,故直到最后都不愿放弃睢阳而“东奔”。因此,张巡首先要保障的,是他的士兵,而不是睢阳百姓。对士兵的热爱,让他献出了爱妾,但要说他带头吃掉了三万百姓,这殊不足信。

爱妾也是生命,不过妾实际上是高等奴婢,中国在20世纪前,从未根除奴婢传统,奴婢几乎就是主人的私有财产。张巡的“人”的观念欠缺,后人如王士祯就编了一个爱妾转世报仇的故事来批判他,这是很中肯的。但是如王夫之等人,非要说张巡不应该吃掉满城的人,就有些失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