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铮铮骨气动未名 山西梆子戏《傅山进京》轰动北大

“朋友们,在我们民族的心灵遭受考验的时刻,这出正义凛然、回肠荡气的梆子戏给了我们特殊的鼓舞,此时此刻,我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不光要坚强地活着,我们还要有骨气地活着,美丽地活着。”5月23日晚,山西梆子戏《傅山进京》在北大讲堂演出结束后,主持人在互动环节中的话,激起观众热烈的共鸣。

无论是傅山的胆识和骨气,还是谢涛的激情与细腻,最后是晋剧的激越和苍劲,都深深打动了听众,而作为一场赈灾义演,观众自然容易把演出和表演的活动结合起来。记者进行了统计,仅23日晚的鼓掌次数超过30次。傅山的扮演者,优秀青年晋剧演员谢涛女士感叹地说:没想到,从舞美到音乐到表演到台词到情节,北大师生和演职员的心灵交流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他们鼓掌甚至喝彩的声音,体现了较高的欣赏水平,对我们也是巨大的鼓舞。”

《傅山进京》,此剧以历史为线索,矛盾集中于傅山受朝廷逼迫赴京,和康熙之间产生的冲突。从傅山进京开始,到重返故里结束。在有限的时空里,以艺术的手法浓缩和再现了傅山最具光彩的生命乐章。剧情一开始便通过一个矛盾紧紧吸引了观众:康熙皇帝宣召傅山进京面圣,去则与自己欲毕生忠于前朝不做二臣的思想有悖;不去,则又将招来杀身之祸继而连累全家。一到北京下榻,傅山坚持住进荒村古寺、并准备托病消磨时日,当康熙以祖母治病为名,给傅山增加压力时,傅山又依发辨症,化险为夷。康熙微服私访,傅山将计就计,批评康熙书法的缺陷,并表明心志。康熙再次诏令傅山觐见,并以武力相逼,傅山决心以死犯颜,全其节气。康熙软硬两手都没有达到目的,为赢得人心,准许傅山回乡养老。最终,一代有操守的知识分子和一代雄材大略的明君,在舞台上完成了政治、文化和人格的对弈,最终的结局是一场和棋。

主演谢涛女士颇有功力的表演很好地展现了傅山内心的激荡与挣扎以及与康熙之间的复杂较量,使人物形象丰满而传神。儒雅的气质,传神的动作,苍老而又铿锵有力、毫无女音的唱腔更是令人叫绝。感情饱满、震撼人心、催人泪下,一个活生生的傅山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当康熙帝微服私访来到觉园寺时,傅山借探讨书法之机巧妙地向皇帝道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清滑,宁直率毋安排”,引起了观众深刻的共鸣,连连叫好。当帷幕落下、戏剧收场的时候,观众们不约而同的长时间起立鼓掌。

5月23日晚,在《傅山进京》演出结束不到一个小时候,对此剧的热议成为未名BBS的热门话题。其中有帖子写道:“‘奴病自有奴医,非高爽者可医。’青主憎奴性如此,吾辈生长于北大,更当自警。倘世遍谄媚阿谀之徒,则天下危。国当大难,更宜不避时弊,以青主为标榜。”也有帖子写道“这是我看过的最震撼人心的演出。”

在5月24日的研讨会上,《傅山进京》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林教授认为,傅剧有比较高的学术和文化含量,很有希望成为通过一个剧目提升整个剧种,并可以传之后世的精品。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学会会长谭志湘教授认为,这出戏是剧本和演员相互成就的典型范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傅剧巧设悬念,层层推进矛盾,最后又以喜剧意味的形式结束矛盾,是告别悲情的时代心态的真是反映。北大艺术系教授高译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对谢涛和演员们的精湛表演给予了肯定。首都师范大学驻校作家李轻松从诗歌的角度,对傅剧舞美、音乐、台词、情节所营造的浓郁的诗意,表示了赞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园认为,傅山是一位独特文化意义的知识分子,傅山本身的传奇性为剧本的创作和表演创造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认为《傅山进京》把知识分子精神作为表现的对象,拓展和深化了戏曲艺术的表现领域,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这样的一出戏来到北大演出具有非常的意义。傅剧的制作人,著名戏曲理论评论家李春喜总结说:“我们来到北大,希望有共鸣,有反响,事实证明,共鸣很多,反响很强烈。”

5月24日晚的演出结束时,为了表达对演出的祝贺和对山西文化建设的期待,北大学子还打出了“文化山西、美丽中国??向三晋大地优秀艺术家致敬”的横幅。山西省太原市市委宣传部部长范世康表示:山西太原正在努力通过多种措施打造文化名城,将创作更多的优秀艺术来北大交流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