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王云亮的志气:艺术的目标在高处

晓色和露(国画)66厘米×66厘米王云亮

王云亮出生于大批大斗的喧嚣声中,是顶着“读书无用论”风头成长起来的。从小学、初中到师范,他都以一颗上进之心力争做到最好。师范毕业后,他在一所学校教美术课。工作之余,他一边苦练美术基本功,一边复习文化课,考入了太原理工大学美术学院。这使他的美术素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后来,他又踏上了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以及北京画院研修班进修的征程。其后,他又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研究生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并获得了美术学专业博士学位。此后,各种名誉、头衔不期而至。可以说,靠着不懈的追求,王云亮步入了艺术的殿堂,并窥得艺术的堂奥。

然而,这对他来说,仅仅是个起点。

王云亮说:“一个人总得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给自己设定更高的奋斗目标,才能享有探索者的特权——成功。”所以,在艺术创作上,他从不墨守成规,而是大胆开拓、追求卓越。以花鸟画为例,传统的花鸟画多采用折枝法构图,有着清晰的起、承、转、合关系,且讲究留白,讲究“计白当黑”,注重于虚无处求意境,具有一种永恒的经典之美。王云亮虽也深知这一点,但他更有自己的创作思想。他认为,当代人的审美情怀不像古代人那样只是追求一种静穆、平淡、简远之趣,而是有着更为复杂的多元审美需求,更渴求一种新、奇的精神力量。体现在花鸟画上,就是构图、形象等要有新意,要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开始了自己新的追求历程。这是寻求美好和追求更好的过程,同时也是给自己找“麻烦”的过程,需要克服难以预料的重重困难。王云亮不畏艰难,对艺术进行了果敢的探索——尽量以发散性、构成性的意识建构画面,以满构图打破传统的折枝法,追求画面的新形象和新的视觉效果。在追求新意的同时,他又遵循传统的笔墨精神。他认为,无论如何创新,传统精神的本质不能丢,因为我们生存在中国、生存在东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本质就体现于用笔上,用笔精神需继承,笔墨图式要创新,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会使画面产生新形式、具有新面貌。

王云亮的画采用满构图,但并非以实代满,而是当虚则虚、该实则实、虚实相间、力求生动。他说:“留有虚处,才能产生节奏、韵味。但虚处不只是空白处,还包括形象的虚幻、模糊之处。”因此,他的山水画常常以云气、烟岚来表现一种虚旷之境,给人以自由飘逸、变幻诡谲之感。

凭着勤奋和不懈追求的精神,王云亮的作品屡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但他并没有陶醉于这些成绩,而是一如既往地继续追求更高的目标。他认为,只有确立了高目标,才能更自由地遨游于艺术的王国里,才能看到更广阔、更灿烂的世界。(张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