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洪凌:藏山水于心 出苍莽之气

“苍莽气象”洪凌个展媒体见面会。左起:艺术家洪凌老师,索卡艺术中心萧富元先生,广艺基金会执行长徐昭宇先生,财团法人晟铭文教基金会陈筱君女士,策展人殷双喜先生

“苍莽气象”洪凌个展现场

江眠-298×200cm-布面油画-2011

冷雨春烟-70×180cm-布面油画-2011

眉黛秋山-150×500cm-布面油画-2011

如果说五台山是宗教山,泰山是帝王山,那么黄山一定是艺术之山,是个仙气十足,滋养艺术家的宝地。当早春第一缕阳光,穿过悬崖上突兀支出的那棵松柏,扑扑簌簌地落下,你能否感觉自己的呼吸都染成了绿色。当你站在满满一面墙的画作前,你又是否恍惚自己已置身黄山那苍莽的深林中,等待雪后初晴。

洪凌就是这样一位黄山气质的艺术家,1955年生于北京,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副教授。他贯通中西艺术,用油彩涂抹中国山水的神韵,用画笔诠释传统文化的精髓。

日前,中国网文化中国的记者请到洪凌先生,且听他是如何将山水万物包容于心,又将苍莽之气晕染到画布之上。

一、“苍莽气象”

文化中国:“苍莽气象”是您在北京首次展览自己的作品,能介绍一下展览的情况吗?

洪凌:“苍莽气象”是一次巡展,2011年5月在浙江美术馆进行了第一次展览。经过半年多的调整,现在来到北京。增加了我80年代、90年代的作品,也增加了我最近半年的创作。不同于之前我在黄山画室办的画展,本次展览我更希望听到艺术爱好者自己的声音,让大家自己看,自己理解,所以没有举办相关的艺术研讨会。

“苍莽气象”是一位好友看过作品之后的感慨之词,他说感觉画作中有苍茫之气流露而出。我想我年轻时候的画作终究是有些顾忌,现在年龄虚长了几岁,再借助自然的力量,终于把我想要表达的自然神韵表达了出来。

文化中国:您是怎么想到用油画来展现传统山水的“苍莽之气”呢?

洪凌:其实我起先是学水墨画的,小时候临摹过不少名家作品,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故宫周刊》,里面众多的山水画是我临摹的挚爱。那时没有机会写生,所以对真实的山水没有什么概念。就在这个时候,西方艺术来到中国,带着对西方艺术的好奇,我歪打正着地开始学习西方油画。

学习油画是从接触俄罗斯艺术开始的,尤其是十月革命以后的绘画艺术,对我的影响和冲击很大。后来又接触到印象派名作,那种对自由压抑的反叛,对人愤怒和压力的展示,以及砸开禁锢的张力,被油画展现得淋漓尽致。到了80年代初,很多艺术大师原作涌入中国,法国、澳大利亚绘画展等在中国的土地上百花齐放,对我们那一代年轻人影响很大。

但我这个人就是喜欢自然,生而如此。就像基因里隐匿的密码,只有沉浸在山水之中,才能真正得到释放,才能沉浸到艺术的快乐里。就是这种歪打正着的幸运和我对传统山水的热爱,让我开始了中西艺术结合的创作模式。

二、“把雪画到头上”

文化中国:西方油画以展现人物为主,跟您的山水题材会不会有冲突?

洪凌:有,而且我刚学油画的时候也是从人物开始的。年轻的时候,中国还不像现在这么开放,我们从没想过怎么细致地观察一个人,也不大懂得怎么欣赏人体美。当时人物画练习大多是面对冷冰的石膏:没有生命,也没有色彩,让我觉得画起来很痛苦。

中国人的脸比较平,很难画出立体感。所以国画中的人物大多是写意的,没有脸部立体特写,而是简化成平面,抽离出风韵。带着这种理念,我很难理性地关注刻板的石膏,也无法将它还原到真实的生命。

常说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三大类,我就是喜欢山水,这是天性使然。我喜欢到山水中写生,甚至不用教都可以无师自通,一上手就觉得自己会了。其实画山水绝不比人物简单。而油画山水的创作则更难,要从中国山水中体会斟酌,积累经验,从景物表面画到内里,从描摹画到自然,更要从中国文化的营养中汲取力量。

文化中国:我看到您的大部分画作都有整整一面墙那么大,画起来会不会很辛苦?

洪凌:大幅画作要求画家有很好的体力和精力。我每年都有七八个月可以自由创作,这些时间我基本都会呆在画室里,画山水、画树林、画雨雪。这么多年了,画雪都画到了头上,头发白了不少,确实很辛苦。

不过我这个人也会自我调节。我喜欢美食,有厨师证,以前还在学校讲过烹饪美学。某种程度上说,美食也是艺术,跟绘画有相通之处。拿烹饪美学来讲,器皿美学、菜和器皿的配合,颜色搭配都渗透着绘画的美感。所以很多艺术家也都是美食大家,张大千就是一位美食爱好者。

三、“绘画无需思考”

文化中国:您创作中构思耗时长还是绘画耗时长?那个更重要?

洪凌:现在人们都觉得绘画观念很重要,通过画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完全把画当成观念的附庸。但绘画毕竟不是哲学,它更多的是需要定力,是勤学苦练,扎实的基本功之后才有可能厚积薄发。绘画不要耍小聪明,画画的时候别把自己当人就离成功不远了。

年轻的时候,我到北京郊区插队四年,这四年教会我吃苦,给了我健康的体魄。让我有可能画这样巨幅的作品。现在,我越来越信奉老庄哲学:我们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份子,不要过分夸大自己的生命,而要回归自然:像水一样,自然地呈现,能屈能伸。

文化中国:正是受到这种回归自然的指引,您才选择在黄山建立自己的画室?

洪凌:我从小就对自然山水充满向往。82年有机会跟朋友绘画旅行,那是我第一次远行,仅揣着24块钱和自己的艺术梦想就出了门。

第一次到苏州、杭州一带,那里古朴的民居,翠绿的池塘,漂亮的村庄,古桥古树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们学习油画的时候主要画白桦林,写生也总是尽可能找一些与西方接轨的景色。但那时,我颠覆了自己,第一次发现中国的景色竟那么美。

黄山的松树很奇,它们长不大,但姿态很美,很适合画画。那是一种有力量的美,有着不可言说的惊奇,让我感慨造物的极致。再加上一年四季风雨雾雪的配合,真是千姿百态;甚至湿度不同、雨雪大小不同都会造成松树姿态的千变万化。有时可以白得像珊瑚;有时雪粒又全挤在根部,给松树镶满“珍珠”。自然的奇妙,让我觉得生命是那么丰富。所以我最终选择在黄山建立画室,长期扎根这里,接受自然的教化。(策划/钟明文/实习生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