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鄂尔多斯蒙古族最隆重的礼节:放五茶

如果您到鄂尔多斯蒙古人家里作客,会受到盛情款待。在善良好客的蒙古人心中,各民族都是一家人。蒙古族十分注重礼貌,待人接物皆彬彬有礼,温文兼恭让,令外来游客感到亲密无间。蒙古人迎接贵宾,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敬神祭祖,最隆重的礼节就是放五茶。蒙古人认为:“没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飞翔;没有礼貌,再好看的容貌也被耻笑。” 

五茶的含义是:献哈达,喝奶茶,尝鲜奶,摆羊背子,敬美酒。 献哈达:主人迎送客人,晚辈谒见尊长,都要奉献哈达,这是表示对客人或长辈的崇高敬意和亲切的问候。当主人手捧哈达,躬身把它举过头,恭恭敬敬地递给客人后,便虔诚地下跪磕头。客人接到哈达,表示了谢意,恭敬地向主人奉还哈达后,主人又非常有礼貌地向客人磕头致意。传说,成吉思汗在世时,常以哈达为纽带,结交了很多朋友,对巩固政权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哈达的质料有布的,有丝织品的。有白色的、有蓝色的、有黄色的,但以白色居多。 

喝奶茶:客人被邀请进蒙古包,主人先在红漆小桌上摆上黄澄澄的酥油、珊瑚状的奶酪、似饼薄厚的奶皮子,以及炒米、红糖、油炸食品。然后就拿着瓷质精细、图案艳丽的小碗,用小木勺舀进少量炒米,沏上滚烫喷香的奶茶,敬让客人畅饮。蒙古人用砖茶、牛奶或羊奶、食盐熬制的奶茶咸香可口,初次品尝它的人,也都会感到满意。尝鲜奶:尝鲜奶是必不可少的。主人把洁白的鲜奶倒入银碗中,用双手递给客人后,客人即用右手无名指伸到银碗里蘸三次。第一次弹向天空,以示谢天;第二次弹到地上,以示敬神、祭灶;第三次则自己品尝。尝鲜奶表达了蒙古人祈求平安,祝愿牧业丰收的美好心愿。 摆羊背子:摆羊背子是五茶中最隆重,最讲究,最壮观的项目。羊背子是蒙古族的“餐中之尊”。它是由羊头、羊身、肩骨、四条腿拼凑在一起,并按照一定地规格,摆放在长方形的木制红漆托盘里。进餐时,人人手持蒙古刀把整块肉切成小块,用手拿着吃。羊背子肥嫩,肉鲜味美。 

敬美酒:当羊背子端上餐桌后,主人便先从长辈或职务高的人开始依次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 重。斟酒时,有时斟一银碗酒;有时不使用银碗,而用酒盅敬酒,但是,均要求客人一饮而尽。喝酒时,主人还要为客人唱祝颂歌。有多少酒,便有多少歌。酒歌既是一种劝酒活动,又是对待客人的一种盛情。酒足饭饱,客人临别时,主人还要用歌声祝福客人吉祥如意、一路顺风,请别忘记以后再到鄂尔多斯作客。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鼻烟壶 鼻烟壶是蒙古族爱不释手的一种器物。客人走进蒙古包,殷勤的主人就会热情的向客人递鼻烟壶,以表示敬意和友好。客人接到鼻烟壶,应放到鼻下闻一闻,然后如礼以答。

[page]

这样做能使双方的感情得到及时交流,很快消除彼此间的生疏冷漠之感。递鼻烟壶时,还有一些讲究,同辈见面要用右手递壶,并互相交换;长辈与晚辈相见,长辈只欠一下身子用右手递给对主即可,晚辈则需跪下用双手把鼻烟壶接到手中。蒙古族视鼻烟壶为珍宝,常作为收藏品妥善保存。其珍贵之处在于制作鼻烟壶的原料选用的是金、银、铜、琥珀,玛瑙、翡翠等。鼻烟壶上的图案有的在外面,有的在里边(内画),图案均绚丽多彩、意境高雅、气韵生动、浑厚质朴、神形兼备、气魄宏大,其刻划的画面有飞龙奔马、千鸟百兽、摔跤射箭、山水风景等。鄂尔多斯蒙古族与哈达.蒙古族视哈达为吉祥物,迎来送往、拜见尊长、觐见佛像、婚丧喜庆都要献哈达。献哈达是一种对客人最普通又最尊贵的礼节。向客人、长辈献哈达时,要把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对平辈或下属,则要求用双手系在对方的脖颈上。献赠哈达的长短,要依接受哈达人的社会地位来决定。哈达一般是白色,因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也有蓝色和黄色的。哈达的质料,有的是生丝织品,有的是棉纱织品。 鄂尔多斯蒙古族饮食 蒙古族饮食品种丰富多彩,且富有营养,自古以来,善良、好客、勤劳、勇敢的蒙古族同胞就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此,牧民的饮食习惯,与草原畜牧业的关系极为密切,蒙古族的食品分为肉食、乳食、粮食。宴请尊贵的客人时,有时还要摆羊背子(蒙古语称乌察或秀斯)。奶食品属于食品之类的有:黄油(酥油)、白油、奶皮、奶豆腐、奶酪(酪蛋子)、奶果子;属于饮料之类的有奶茶、酸奶、奶酒。一般每天只吃一顿饭,喝两次茶。茶是砖茶,茶中加入盐和牛乳或羊乳,味道极鲜美。

 蒙古人非常好客,待人热情,讲究礼貌,坦率诚恳。在茫茫草原上旅行,每一座蒙古包里的主人,都会热情地接待相识或素不相识的客人,客人走进蒙古包坐定后,主人便很快把奶酪、奶皮和奶豆腐、炒米及手把肉摆到桌子上恭请客人喝茶、吃肉。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向客人表示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谊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格外高兴。如果不吃不喝,就意味着对主人不尊敬;吃了,就表示接受和尊重主人的情谊,而主人就会更加兴高采烈地接待您。生活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和城市里的蒙古人,他们的主要食物,跟居住在那里的汉族习惯差不多。蒙古人喜欢吃带骨肉。招待客人时,还要敬献羊琵琶骨肉,并配上四条花肋骨;牛肉要敬献一只脊椎骨肉,配上半节肋骨肉和一段肥肠。姑娘出嫁时,还要让她吃羊胸脯肉,以表示送行;而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则是给晚辈吃的。入冬之后,牧民总要宰杀一批牲畜存放起来,以备冬、春食用。每到夏秋之际,牧畜膘肥奶足,牧民就有充足的鲜肉和鲜奶用来制作各种食品了。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茶 喝够。茶后进餐,餐毕又继续饮茶、畅谈,这时,双方的感情很快达到交流,便不分彼此了。因此,奶茶飘香,情深意浓,便是对蒙古族牧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蒙古人喝茶有咸奶茶和无盐奶茶之分。砖茶放到锅里熬煮,放入少量食盐,便成为咸茶。遇有宾客来临和节庆喜日,则饮奶茶。奶茶烹煮方法是:先将砖茶切开捣碎,用水煮沸数分钟,除去茶渣,放进锅里,掺入牛奶,再加火煮沸,然后倒入铜壶,放一些食盐,即成甜咸可口的奶茶。蒙古人有饮茶当饭的习惯。饮茶时,同时伴食炒米、酥油、奶酪、红糖或羊油馓子,或凉肉。在鄂尔多斯草原气候干燥的环境里,喝茶还有消暑解乏、滋润咽喉的功效。

[page]

牧民们吃完手把肉,喝上几碗酽酽的奶茶,一天之内很少出现饥渴之感。茶除在接待客人的礼仪中成为主人诚恳厚道、热情好客的表示物外,还是牧民人情交往的好礼品。逢年过节或喜庆婚嫁中,除赠送其它礼品外,砖茶是必不可少的。牧民饮用的茶叶品种有青砖茶和黑砖茶两种。青砖茶形状如砖,端正光滑,厚薄均匀,色泽青褐;煎烹之后,汤色黄明,具有老青茶的特殊香味,香强而不粗俗,味浓而不青涩,叶底青褐色。黑砖茶,形状平整呈砖形,色泽黑褐油润:煎煮之后,香气纯和,滋味浓厚微涩,汤色浓黄而深,叶底粗暗。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酒 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豪放勇敢的民族,他们喜欢饮洒。饮洒、骑马正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粗犷豪放的性格。他们喝酒讲究礼俗,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酒给宾、主带来了隆重的气氛,带来了欢乐,深深表达着蒙古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

因此,蒙古人向客人敬献醇香的马奶酒或白酒,被当作是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蒙古人喝酒十分讲究礼俗,身着整洁的民族服装的蒙古族姑娘,手捧洁白的哈达和银碗,把圣洁的美酒和甜蜜的歌声同时献给每一位客人。客人或本民族之间的亲朋好友接受敬酒时,要用右手无名指先到酒盅里蘸一点酒,向天弹一下;再蘸一点酒,向地弹一下;最后蘸一点酒涂在自己的脑门上。饮酒时,蒙古人最喜欢客人一饮而尽。当宾、主双方进入开怀畅饮之后,耳热心酣,言畅意激,知心话说不完,酒友情道不尽。逢遇蒙古人生儿育女、婚嫁大事,那种气氛,那种热情会让人不饮而醉。祝福酒、洗尘酒、下马酒、上马酒……宾、主沉浸在微酣的惬意里,一支支饱含着深情而嘹亮的、撼动人心的祝福歌,便在人们耳边回响:“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把肉,今天唱个够。朋友,朋友,请你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远方的客人请你不要走,盛情的草原将你留,闪光的银碗高高举,请你唱一杯蒙古酒。”“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以心相许,诚心相待,让我们从此是朋友。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天高地也厚,山高水常流,让我们从此都成为好朋友。”与此同时,蒙古 人还要端着酒杯,双手齐额向客人敬献他们的纯朴与虔诚。身临其境,就是不想饮酒的人,也会愉快地干一杯。蒙古包里热烈地气氛正是蒙汉人民团结的象征。 

此外,在准格尔旗,达拉特旗,还流行着一种劝酒民歌,有四句的,有两句的,有单人唱的,有男女双方对唱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烧酒本是五谷水,喝到甚时候也喝不醉。”“阳春三月桃花花开,端起酒盅盅迎客来。”“一盘盘豆芽芽一盅盅酒,情义都在酒里头。”这种充满激情的歌词多如牛毛。歌词内容有叙友情道珍重的,有庆“胜利”论“成功”的,有祭天地祭祖宗的,有贺喜祝颂的。综上所述,饮酒已溶入了礼俗和节日、年节、祭敖包、祭奠、婚丧、得子、寿诞、故人重逢、宾客造访,家人团聚处处都离不开酒。不过,鄂尔多斯的每一杯酒里,都饱含着草原人一颗滚烫的、热爱生活和世界的心。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火 谈到火,便使我们想到蒙古人昔日的生活方式:严寒的冬季,蒙古人三三俩俩结伴狩猎,他们喜悦地把猎获物放到林间空地上或草原上,很快弄来树枝、树叶,拢一堆火,把猎获物烤得半生不熟,一边美滋滋地吃着,一边取暖驱寒,火显得多么重要啊!人间万物的循环运转,处处离不开火。蒙古人视火为生命,以火当财富。

[page]

火还是沟通人们心灵、增进民族之间友谊的桥梁。喷香的奶茶,名目繁多的民族食品……哪样离开了火也是不行的。高天寒流,只要有了火,就能驱寒取暖,振奋人们的精神。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往往受交通条件的限制,他们是烧不到煤炭的。于是,他们便就地取材,把畜粪和柠条、沙篙等灌木枝叶当作燃料。蒙古包前堆放着似山如塔的牛粪、马粪和羊粪,或者横七竖八地垒垛着沙篙、柠条、白刺、梭梭枯死的枝干,犹如一幅幅优美的风俗画,点缀在千里草原上。晒干后的畜粪,易燃、火苗旺,没有异味。用羊粪当作燃料,互不粘连。沙区生长的灌木,有油性、坚硬,火劲大,耐烧。显然,就是在十冬腊月,寒冰凝霜的季节里游人到蒙古包住宿,也会感到温暖如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有的牧民已用电或太阳能为他们的生活服务,但他们对火的崇拜仍不减当年,年年岁岁都有敬火、祭火的习惯。

腊月二十三日(小年)祭火最讲究、最隆重。夜幕降临,参加祭火的男主人和男孩,穿着整洁的衣服,一同来到燃烧着的火盆前,点燃一柱香,先绕行蒙古包一周,再从左、右绕火盆祭三匝,把香插在火盆内,祭火便开始了。这时火盆旁边的小桌子上,已摆着很多供品:哈达、酒、炒米、红枣、酥油、砖茶、羊肉等。一直到大年初一以前,他们还要往火盆里投祭品。并吟诵祭辞,其大意是:“祈求火神恩赐: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媳妇、温顺的姑娘、善良的女婿……,福来!福来!福来!”全家人并要吃用清水煮的肉和用肉汤煮的饺子。 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它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族原先没有文字,成吉思汗请畏吾儿人塔塔统阿利用畏吾儿字母制定了蒙古文字,用来记录法令和户籍等。忽必烈即位后,命喇嘛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八思巴根据藏文字母加以变化制成了新的蒙古文字,俗称“八思巴字。”十四世纪初,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又在原先畏吾儿字母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这种蒙古文字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蒙古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产生于十三世纪中叶、元朝时期的蒙古族史诗《蒙古秘史》,是我国最早用蒙古语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巨著,它为中国的史学和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是蒙古族对祖国古代文化的杰出贡献,明朝时,曾任鄂尔多斯执政理事的库图克台编写了《十善福白史》,成为萨囊彻辰编写《蒙古源流》的基本素材。鄂尔多斯阿什泉林庙的著名喇嘛──罗卜藏丹津,约在明末清初撰写出《蒙古黄史》,成为明代蒙古史的重要著作。

1604年出生于鄂尔多斯南部伊克.锡泊尔的萨囊彻辰,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写出了《蒙古源流》。这样,《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即成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著作,此外,鄂尔多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像说唱文学、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游人走进蒙古包就会看到主人常常用民间文学的形式,向人们表达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以及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鄂尔多斯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鄂尔多斯是举世瞩目的民族艺术之乡,这里的舞蹈以它独具地主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魅力,跻身于伟大祖国的民族舞蹈艺术之林。鄂尔多斯民间舞蹈反映了历史文化、民族团结、生产生活、爱情故事,它深深地植根于鄂尔多斯古老的文化和当今沸腾的牧民生活沃土之中。 《筷子舞》雄健有力,节奏强烈,民族特色浓郁,给人以明快、欢乐的气氛。它由四男四女集体舞蹈,间有独舞。男的右手持筷子一把,女的双手各拿筷子一把,以筷子击打肩、手、腰、腿、脚等部位,有时打地,边打边舞,时而旋转,时而跪下,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此外,细腻柔美的《盅碗舞》、节奏欢快的《碟子舞》、饱蘸激情的《鄂尔多斯舞》都以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纯朴热情、剽悍勇敢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美好追求。“察玛”,是蒙古族喇嘛寺庙中的宗教舞蹈。跳舞者头戴假面具,在古朴典雅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舞步奇特,“表情”神圣,更为使人感到新鲜的是伴舞时用的乐器特别有趣:法号长4公尺,深沉宏亮;林卜的声音像吹锁呐似的那么清脆;振铃,铮铮有声;大鼓、小鼓、钢朗、哈格、铙、钹一起奏鸣,旋律奔放,节奏悠扬。每年,准格尔旗的准格尔召、伊金霍洛旗的石灰庙、乌审旗的乌审召都要举办这种别开生面的活动。

[page]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白色 蒙古族崇尚白色,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吉祥。因而把阴历的头一个月,称之为“白月”。逢遇喜事,他们总喜欢穿白色蒙古袍;吃“白食”(奶食的蒙语称呼):既有用洁白的奶汁制做的食品,像白油、奶酪等,又有用羊油炸的果子。白色在蒙古族的礼仪中,显得十分庄重:迎接尊贵的客人,首先必献上一条雪白的哈达,随后递给客人的是一种洁白的精制奶食。亲人远行,惜别贵客,他们还要抛洒乳汁祈求平安。住的是雪白的蒙古包,铺的是雪白的毡子,蓝天白云下放牧的是白色的羊群。“从文学作品和蒙古口语来考察。白色也成为蒙古语中用从正面肯定事物性质的标志”。例如蒙古语中的“大福大德”、“崇高的工作”、“纯洁的心灵”、“正大光明的事”、“无邪的思想”等语汇中均有白色一语做词根,以象征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正直和美好。白色还代表一帆风顺,他们称善良的人为“心灵洁白”的人,并用“白”来祝福民族的健康与兴旺。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马 当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万马奔腾、骏马飞奔、群马驰骋时,无疑,就会联想到“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自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出现以后,便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是蒙古民族游牧生活和生产中的得力助手,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

因此,一个好的驯马手,是众所敬仰的英雄,牧民只要有了好马比什么都重要。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自然也是马的故乡。如果有机会到绿茸茸的草原上瞧一瞧,一群一群的骏马,像团团移动的彩云贴地而奔,枣红、绛紫、雪青、虎黄、斑玉、海栗各色马匹,有的昂首苍空,啸啸欢鸣;有养精蓄锐,在湖边觅食青草;有的狂奔乱跑。人们不仅看到了马的骏美,更领略到了马背上的民族咤叱风云的雄风。蒙古民族生活在这样沸腾的生活中,怎不叫赞美与歌唱!马勇敢、柔顺、善解人意。接受人对它的驾驭,从不欺侮弱小的动物;合群,热爱集体生活。由于蒙古人年年岁岁同马在一起,才锻炼出蒙古民族这种粗犷豪放的性格,敦厚质朴的感情,机敏果敢的气质。 蒙古人喜爱马,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对马的无尚崇敬:蒙古包前矗立的两根旗杆──“玛尼宏”旗杆与旗杆之间拴着一根羊毛细绳,绳子上系着蓝色、黄色、绿色、白色、红色五面小旗。蓝色小旗象征纯洁无暇的蓝天,黄色小旗象征地肥草茂的土地,绿色小旗象征鲜花竞放的草原,白色小旗象征财源滚滚的畜群,红色小旗象征生活幸福国泰民安。各色小旗上都绘着九匹昂首嘶鸣、扬蹄奔腾的骏马,骏马与骏马之间的空白处,还用蒙、藏两种文字写着:“希望之马奔腾飞跃,愿我们的民族繁荣吉祥。”蒙古包门的上方,绘着一匹奔驰的宝马,腾空飞驰,用来表示他们对幸福的向往。此外,他们穿的坎肩叫马褂,穿的靴子叫马靴,拉的乐器叫马头琴,喝的佳酿叫马奶洒。放牧、出门远行,参加“那达幕”,他们都要挑选精良的马匹乘骑。而且,鞍具、笼头都有一定的讲究,金银雕花鞍、景泰蓝鞍、鲨鱼皮鞍价格上等,质量最好。串拴在一起的五色布和攀胸铃在笼头上戴着。大批文人学士纷纷编故事、写赞词、唱赞歌,为马歌功颂德。

《蒙古族婚礼歌》中有首《赞马歌》 这样写道: 雄狮般的脖颈啊, 星星般的两眼, 猛虎似的啸声啊, 糜鹿般的矫健。 精狼似的耳朵啊, 凤尾般的毛管, 彩虹似的尾巴哟, 钢啼踏碎千座山, 这是新郎骑的骏马, 去迎亲的骏马啊, 汗水洗过的一般, 四蹄踏开幸福的开端。 举行鄂尔多斯婚礼时,“乘马娶亲”中祝颂人有这样一段吟唱词: 前额上面有个太阳, 太阳里面有个太阴, 脖颈上系着龙王的章嘎(彩带), 胯骨上打着经师的烙印。 大象般的头颅, 鱼鳞般的腭纹。 苍狼般的双耳, 明星般的眼睛。 彩虹般的长尾, 丝绒般的顶鬃。 每个关节上长满茸毛, 每根茸毛上流彩溢金。 这匹天造地设的神驹宝马哟, 把那美味珍馐抹上你的脑门。 伫立在稠人广众间的新郎哟, 祝福你幸福太平。 金丝编织的马缰, 响铃缀饰的嚼环。 像马雕刻的鞍桥, 紫檀精制的马鞍。 栽绒裁剪的马褥, 蟒皮缝连的鞍垫。 金鹿皮拧的绊扣, 香牛皮做的大鞫。 锦制的两条肚带, 铜铸的一对镫盘。 各种奇珍异宝装饰的枣骝神骘哟, 把这圣洁的奶酒向你轻弹。

[page]

 立于神台前面的新郎哟, 祝福你贵体康健!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祭奠成吉思汗时,均是以鲜马奶的祭洒而拉开序幕的。祭奠时,还有一匹白色的骏马格外受到蒙古人的尊崇。据说,它是受过成吉思汗禅封的神马,并是玉皇大帝天马神骏萨尔勒的化身,牧民常把它作为偶像供奉着。据资料介绍,挑选白马时的标准是眼睛乌亮,蹄子漆黑,全身毛色纯白,不能有一绺杂毛,还要带一点粉白、闪光,各个器官不能有伤痕疮疤。轩辕皇帝坐彤车,战胜尤,乘驾的就是“白马”。 此外,在牧民的住地,还挂着任其飘扬的禄马风旗,上面刻印着马的形象。蒙古人把它视为是兴旺发达的象征。何谓禄马风旗:“就是成吉思伊金(君主成吉思汗)和全体蒙古人崇奉的白色神马与银合八骏马的马桩。”此外,杭锦旗伊克乌素有用马命名的白龙马泉、红枣骝马泉。 每逢草肥马壮时,牧民都要举办马奶节、打马鬃节、赛马节。马是蒙古族的第二生命。一匹马每年能提供2-3千公斤的马乳。马乳是良好的营养品,含糖量比牛奶还要高。马奶酒或酸马奶,对肺结核、气管炎、贫血、消化不良等疾病,疗效甚好。特别是马肉瘦、脂肪少、热量大,能够抵御寒冷和防治心脏疾病。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牧羊犬 牧民把狗当作亲密的伙伴由来已久。狗聪明灵利,它是最通人性、最有感情的动物。 狗的嗅觉极其灵敏,比人灵敏100万倍。而且警戒性强,驰骋力好,矫健凶悍。它在帮助人进行侦缉、鉴别、搜索和跟踪等方面常大显身手。 

牧民居住在没有屏障的茫茫大草原上。经常遇到狼群和野兽的袭击,他们为了自己的安全,便 开始养狗。牧民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狗。夜间,只要狗在门外守候,牧民就可以免除或减少被猛兽袭击的危险。打猎时,牧民常把它带在身边,狗还能协助牧民寻找野味,捕捉野兽。放牧时,牧民把陪伴在身边的、忠心耿耿的狗,当作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幸福。傍晚,千百只羊群卧圈之后,狗便替牧民进行照料。据说,狗监视狼的行踪极为巧妙:狼第一次进羊圈时,先不吃羊,而是转一圈就出来,看看有没有逃路。如果没有逃路,它宁肯在羊圈里卧一夜,也绝不叼羊。狗发现后,汪汪狂叫,狼便逃之夭夭。牧民对狗非常疼爱,凡是人吃的食物,都有狗的份。年节时分,主人还要特意给狗吃些好饭。因此,牧民养的狗,个个都是毛色光滑,讲究卫生。 狗对主人忠贞不二,绝不会见利忘义,抛弃主人。如果主人外出时遇到意外而倒在路上,狗就寸步不离地守护着主人。 热爱生命,保护动物,是蒙古人的美德。倘谁要虐待狗,牧民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鄂尔多斯蒙古族住所 鄂尔多斯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已逐渐被定居轮牧所替代,住上了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房屋。

为了适应游牧时的生活环境,他们倒场放牧时,仍需住在蒙古包里。蒙古包为圆形,一般高七、八尺,直径丈余,四周用条木结成网状圆壁,屋顶用椽木组成伞骨形圆顶,周围和顶上覆以白色的防寒毡。冬天,毡子厚,有两三层;夏天,只有薄薄一层。毡面用毛绳从外面勒紧。壁上留有木框门,门大都朝南,也有朝东南的,借以避开凛冽的西北风。顶的中央留有圆形的天窗,用来通风排烟和吸收阳光。室内的中间部位有炉灶;门的右边,放置炊具,常置一张宽1公尺,长2公尺的矮床。油漆小木柜上放着被褥和毯子,地面上铺着厚厚的毛毡。一个蒙古包重约250-300公斤,两匹骆驼或一辆牛车就能运走,一个小时就可以搭好使用。由于北方气候寒冷,冬季风雪大,蒙古包的结构非常科学:圆形,遇到大风雪阻力小;顶尖,下雨时不存水;门小而连地,雪不易堆积。蒙古包伴随着世世代代的牧民,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其结构仍保留着原始独特的风格,但包内的陈设已逐渐向现代化发展了。 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的服饰艳丽美观,别具一格。

[page]

头饰、长袍、腰带、蒙古靴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头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经济条件好一些的,是用珍贵的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材料制成,长1公尺左右,从头顶一直垂到双肩,重一二公斤。此外,还要佩带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平时,牧区妇女大都用红色或绿色的长绸子缠在头上。牧区的男子,冬季喜戴皮帽,夏季则戴前进帽。在牧区,不论男女都喜爱穿身宽袖长的长袍。长袍肥大,乘骑放牧时可以护膝防寒;袖子宽大,便于持马缰。长袍较长,直至脚面。长袍镶着美丽的花边,袍子下面左右不开岔,领子比较高,钮扣在右侧。

 腰带。男、女牧民喜在腰间束布或丝绸腰带。牧民系上腰带骑马,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与垂直,冬天还可保暖。此外,“男子在腰带的右侧,挂一柄小长刀,刀鞘上还有一个小口袋,里面装筷子,刀鞘上坠有银或金的链子,左侧的小链,拴着打火用的燧石,还挂着烟盒。” 蒙古靴。蒙古靴好穿耐磨,鞋帮子上配有各种精美的图案。靴子里有的衬着皮子,有的垫着毡子。蒙古靴有单的、有棉的,青年人特别爱穿。蒙古靴尖端向上翘着,这是为适应骑马的需要而设计的。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宗教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信奉喇嘛教。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始于元朝。明代,喇嘛教在漠南蒙古地区的传播,得到明朝统治者的鼓励、扶植,清代,在漠南新建了许多寺庙,僧人剧增。这样,蒙古族地区的宗教活动中心便成了各地的喇嘛寺院。他们的宗教生活,除了在家中敬佛、祀佛外,每逢庙会,必定参加。届时,还将举行隆重的跳鬼活动。祭敖包庙会也是蒙古族每年重要的宗教活动。蒙古族人民对敖包的崇拜,唯诚唯敬。并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筹备,邀请喇嘛到敖包处,或吹喇叭,或打大鼓,并要诵经。喇嘛教系藏传佛教的一支,起源于西藏,其领袖人物为宗喀巴。僧人戴黄色僧帽。 鄂尔多斯蒙古族节日 蒙古民族的节日,是蒙古民族风俗习惯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达慕大会,常在水草丰茂、畜群肥壮的盛夏或秋季举行。大会期间,除开展赛马、摔跤、射箭比赛外,还要进行大规模的祭祀。祭祀时喇嘛们还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祷神灵保佑,祝愿人畜两旺。除白天举办歌舞表演外,夜幕降临,人们便在辽阔的草原上围着篝火,伴随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的节拍,通宵达旦,彻夜不停地、欢快地歌唱,尽情地跳舞。 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

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后,喇嘛们焚香燃灯,诵经念咒,乞求神灵保佑,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蒙古族过年,有小年和大年之分。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这天是送火神爷的“年火”之日。除清扫环境外,还要合家团聚,燃放鞭炮,喝好酒,吃好饭,并把牛羊肉、糖块、面饼、奶食品供奉在神龛前,向灶神焚香叩拜热闹非凡。

[page]

大年,也就是春节。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着,开始拜年。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们一般不远行。初五以后,他们才骑着骏马,兴高采烈地带着礼物到亲友家拜年,共进全羊酒宴。每逢节日期间,草原上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各族群众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 鄂尔多斯蒙古族禁忌 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对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友谊,是 必不可少的。蒙古民族的禁忌也是他们的风俗习惯之一。那么,蒙古族的禁忌主要有哪些呢? 进入蒙古包前要把马靴放在门外。

入包时,不能踩门槛。进包后坐在包边。离包时走原路。告别主人时,主人返回蒙古包后,再上车或上马。 主人献茶,客人应欠身用双手去接。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方。如包里有病人,门外右侧则缚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不能用烟袋或手指指人,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蒙古族妇女坐月子,满月前不能进家串门,他们在门口做的标记是:生男孩的,门的右边挂着由哈达或棉布包裹的树枝(似弓箭)。倘是女孩,门的左边挂的是红布。严禁客人打骂狗。对拴有红布的牲畜,绝对禁止使用。参观宗教仪式时应注意:不要鲁莽介入;参观时不妄加评论,不喧哗;不模仿烟,不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