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宋越熙宁战争

宋越熙宁战争,是熙宁年间发生在北宋和交趾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至今这场战争还没有准确的叫法。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所著的《越南通史》中,称这场战争为“11世纪末中越之战”。主要战役发生在邕州和富良江,所以也有单独称呼两场战役“邕州之战”、“富良江之战”的。相对于980年宋朝第一次出兵交趾,在越南此役被称为“第二次抗宋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现在中越双方各执一词,现无法判断究竟哪方最后取得胜利。

背景

980年黎桓篡丁之时,北宋曾派军欲助丁氏母子,被黎桓打败。之后前黎朝和李朝一直向北宋纳贡称臣。但边衅仍时有发生。

李朝(交趾)时,前几代君主均致力于开拓疆土,对占婆几次用兵,对宋朝领土也屡有蚕食。1014年北宋钦州曾包庇越南逃犯,导致李公蕴引兵犯境。此后李公蕴及其继任者屡有犯宋境,宋朝则鉴于北方有辽和西夏,一直对交趾没有采取什么措施。

侬智高举事之时,李太宗李佛玛曾向宋朝表示愿派2万兵马助宋,以便“欲因此乘势以邀利”。宋廷本欲答应,但在狄青的反对下,宋朝最终没有让交趾出兵。而侬智高山穷水尽之时,亦曾向交趾求援,但李朝兵至前,侬已败。李佛玛未能如愿。

起因

1072年(熙宁五年)李朝李乾德即位,是为李仁宗。时仁宗仅7岁,由检校太尉李常杰和兵部侍郎李日成辅佐。

1073年(熙宁六年)沈起因大力主张进攻李朝而被宰相王安石赏识,取代萧注出任知桂州。他自称受密旨准备讨伐交趾,依保甲法点集土丁。继沈起出任知桂州的刘彝更为激进强硬。他断绝交趾方面给宋朝的表章,同样声称有朝廷密旨,加紧训练士卒,甚至禁止了当地与交趾的贸易。这些都让李朝全国上下感到不安,认为宋将来攻。在此情况下李常杰主张“先发制人”,决定攻宋。

经过

战争爆发

1075年11月(熙宁八年),李常杰和宗亶分兵两路,水陆并进进攻宋朝。为师出有名,李军四处张榜称

中国做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救。

李常杰在1075年12月30日和次年2月1日连破钦廉二州,杀8000余人。最后李宗二人合围邕州。

邕州之战

邕州知府苏缄率众坚守。时邕州兵力仅2800人,后经设法募兵,勉强有4000多人。苏缄率邕州军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给李军造成很大伤亡,杀伤李军1万5千余人和大量战象。《越史略》载:

知州苏缄以城固守。我为飞梯以临城,彼施以火炬,飞梯不能近;又以毒矢射之,城上人马死者相枕。彼以神臂弓发,我之象军多有殪者。城髙而坚,攻之四十余日不能下。

期间刘彝命广西都监张守节率援军救援。但张守节逡巡不前,在与李常杰交锋时被斩。由此邕州基本失去获援的可能,成为孤城。

邕州城破与屠杀

在久攻不克的情况下,李军利用投降的张守节部善于攻城的特点,堆积土囊登城,邕州陷落。时1076年(熙宁九年)3月1日。邕州城从被围到破城共经42天。城破之后,苏缄先叫他的家属三十六人自杀,然后他本人也纵火自焚。

李军找不到苏缄,便大开杀戒,杀邕州军民5万8千余。《宋史》记载了如下的屠杀场景:

率百人为一积,凡五百八十余积,颓三州城以填江。邕被围四十二日,粮尽泉涸,人吸沤麻水以济渴,多病下痢,相枕藉以死,然讫无一叛者。

加上之前所杀的钦廉二州人,交趾所杀获不下十万,连一些和尚道士也不能幸免。特别是李军在杀死了这些和尚道士之后,夺取了这些人的牒文。交趾的间谍们换上这些人的衣服,混入一些军事要冲地区去侦察情况。

宋朝的反击

宋朝的军事动员

李军在宋境内的横行震惊了宋朝廷。早在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12月,北宋发《讨交趾敕谕》,成立了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本道经略招讨司,赵卨和宦官李宪充正、副使,燕达充副都总管。同时刘彝和沈起被罢免。沈起被诉“妄传密受朝廷意旨经略讨交州”;刘彝被责“相继生事”,令交趾“疑惧为变”。宋朝一面调发北方禁军,一面就地招募,但此时赵卨和李宪失和,宋朝军事迟迟没有动静。

熙宁九年(1076年)2月2日,因王安石的干预,李宪被撤,依赵卨建议改以郭逵为正使,赵卨为副。宋军进入广西。李军在破邕州之后,本欲进取桂州,听说宋军前来,便开始后撤。郭逵与赵卨分兵追击并收复钦廉,10月燕达破广源州(今越南广渊)并降守将刘应纪。宋军水路并进,但直到10月才大规模进入李朝境内。宋军至决里隘,李军列象阵阻击,宋军持强弩猛射,以长刀砍象鼻,象受惊向后回奔,反而殃及李军,李军溃退。宋军乘胜拔机榔县与门州(皆今同登西北)。

占城和真腊对李朝的牵制

依张方平提议,熙宁八年12月和熙宁九年2月宋朝派使臣出使占城和真腊谋求合击李朝。占城也表示“愿以兵助讨交贼”。宋朝进攻交趾时占城曾“遣蕃兵七千扼交贼要路”。但占城和真腊的牵制并未对战局产生明显影响。

如月江初战

宋军初抵如月江(也作如月渡,如月渡可能是富良江上游一个渡口),遭李常杰袭击,损失千余人。但关于这场战役的史料仅见于越南史籍如《大越史记全书》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中国史籍无相关记载。

富良江之战

宋军1076年12月21日抵富良江(今红河),两军决战。李军战船四百余艘在江南阻住水路,宋军不能渡,

郭逵和赵卨便分遣兵将伐木制造发石机攻打。又依燕达建议,暗遣军设伏山间,逐步减兵,示弱诱敌。李常杰中计,倾数万众渡江出击,宋军伏兵尽发,步骑合击,趁其帆折樯摧之际,选精兵乘大筏猛攻,大败交趾军,击杀数千。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战死,左郎将阮根被俘。中国史籍和《钦定越史通鉴纲目》都赞成此说。

但如《越史略》等越南史书则记载“常杰知宋军力困,夜渡江袭击,大破之。宋兵死者十五六。遂退取广源州。”认为是李朝最后取得了胜利。

富良江之战后不久李仁宗便奉表求和。其时宋军疫病流行,死者大半。郭逵表示“愿以一身活十余万人命”,同意撤兵。宋李两朝讲和。

影响

此役后两国边境近200年未再起大的争端,边境无事,两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此外1081年宋朝放弃广源州等地区,将其赐予李朝。

王安石在此役后正式罢相,再不复出。

熙宁战争以前宋朝积极优待占城,以占城牵制李朝,努力抑制李朝对占城的侵扰。战后占城与李朝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李朝进一步加强对占城的控制。与此相应占城对宋朝的态度也逐步变化。不仅朝贡日益减少,而且于淳熙二年(1171年)因宋朝拒绝占城在海南买马,双方发生了宋初以来的第一次冲突,淳熙三年宋朝又拒绝占城到海南通商。

争议

苏轼曾说:“熙宁以来,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沈起、刘彝闻而效之(指王韶、王章等),结怨安南”,“安南之役,(沈)起实造端,而(刘)彝继之”。他认为造成熙宁战争的直接原因虽是沈起和刘彝言行不当,但根源在王安石的好大喜功。《越史略》也载王安石是得到交趾被占城大败的情报(事实上并不存在)后派沈起和刘彝去担任知桂州的。宋神宗还曾诏郭逵等:“交州平日,依内地列置州县。”;在战争期间,王安石向宋神宗陈述越军正留在中国,“其国乃空无人也,失此机会,诚可惜”,宋可乘虚而入,并曾建议可以凭藉“一举灭交趾”的声威,来“以其气临夏国”。这些都表明宋朝对交趾确实存有野心。

但沈起和刘彝均是“妄言谋讨交趾”,并无资料表明他们曾获得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正式授权。他们作为地方官员的言行并不能代表宋朝中央。加之李朝进攻初,宋朝明显战备不足,连陷三州,表明即便宋朝有野心,但至少在当时并未付诸什么行动,由此李朝“先发制人”的理论也靠不大住。对此越南历史学家陈仲金及《大越史记全书》也予以承认,但现今越南的很多历史书都以“先发制人”作为开战的正当理由并颂扬李常杰。

“李常杰的积极自卫的进攻战略,也体现了民族的这种精神和意志。他对抗战的胜利立下了卓越功勋并且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李常杰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把天才的战略与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相结合的杰出的军事家。” 

邕州屠杀

《越南历史》等越南现代历史书从未提到李军在邕州制造的屠杀。但越南各种古籍和陈仲金均承认屠杀。编修《大越史记全书》的越南史官,对于苏缄获宋朝追谥“忠勇”,更发表了这样的评论:“宋谥苏缄以‘忠勇’,亦足以彰李常杰之‘忠勇’也。”亦即是说守城的苏缄一方及肆行屠杀的李常杰一方,在越南史官眼中均是各为其主,属于典型的“忠勇”为国表现,一同值得褒扬。

富良江之战

《越史略》对如月江和富良江有混淆之嫌。其写李军最后取胜,与其他越南和中国古籍亦不同。至于如月江则从未出现于中国史籍。越南后黎朝名臣阮荐的《平吴大诰》也提到李军的胜利,但只提到赵禼一人。

虽强弱时有不同,而豪杰世未常乏 。故刘䶮贪功以取败,而赵禼好大以促亡 。唆都既擒于咸子关 ,乌马又殪于白藤海 。

《越南历史》等越南现代历史书继承《越史略》,声称李军胜利。《越南民族历史上的几次战略决战》更称整场战争是“抗宋战争”。

法国学者马司培罗认为:“是役也,胜负谁属,实难明矣。

艺术作品

中国方面

小人书《血战邕州》

描写了交趾军队进攻邕州时苏缄率全城激烈抵抗的过程。书中还创造了黄飞琼、慧明等英雄人物形像(可能是虚构人物)。有评价称“故事曲折、紧张、悲壮,处处扣人心弦,是一曲催人泪下的爱国主义的赞歌”。

越南方面

李常杰为鼓舞士气,做诗一首:

南国山河南帝居, 截然定分在天书。 如何逆虏来侵犯, 汝等行看取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