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磨盘山血战

磨盘山血战又称磨盘山战役是南明对清朝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

1659年(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清军渡过怒江逼近腾越州,大将李定国决定利用地势的优势伏击清军。部署已定,清朝的满汉军队在吴三桂等率领下进入伏击区。正在这一决定胜负之际,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投敌,把埋伏的机密报告吴三桂。双方展开一场恶战,清将固山额真沙里布等被击毙,明将窦名望等也战死。

此战役是明军给予占有明显优势的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此战也使南明军耗尽了最后的精锐兵力,之后未能再对入滇清军展开有效的打击,从而为南明最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背景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朝军队会师昆明,并进一步追击残余明军。二月,清平西王吴三桂在大理击败明将白文选部队,又渡过怒江逼近腾越州(今云南腾冲)。

李定国派兵保护永历帝先撤,然后自率精兵后撤,于二十日渡潞江(怒江)。江不甚宽,但水势汹涌,每年清明至霜降期间有“青草瘴”,连当地土人也畏惧。好在这个季节还没到来,不会危及人身健康。过江二十里,有一磨盘山(腾冲与龙陵之间),是高黎贡山的南段,位于怒江西岸,是此地的一座穹岭。李定国举目四望,但见“鸟道窔箐屈曲,仅通一骑”。不由计上心来。他被清兵穷追,已到了无立足之地,回想短短一两个月,累遭失败,痛恨不已。他正确估计到吴三桂等累胜,已不存戒备之心,正好利用这里的地形用计。磨盘山距腾越很近,为防备万一,他请永历帝及大本营不要停留,继续后撤到边界之外,而他决心在此阻击清军,一洗耻辱。 

过程

开始

顺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二十一日晨,也就是李定国渡怒江的第二天,吴三桂率大队人马也渡过了怒江,进至磨盘山下。他环视四周,群峰丛峙,林木茂密,惟见磨盘山高矗其间,除了一条屈曲小路,别无路径可寻,经察看,不见明一兵一卒,只有鸟雀飞来,偶尔发出几声欢噪,打破一片寂静。地形如此险要,兵家遇到这种情况,总是要格外留心,谨防伏兵。但吴三桂却不在意。他自昆明出师,一路追剿,把白文选撵过澜沧江,率部编筏而渡,再渡怒江,军行数百里,无一人抗拒。他自以为李定国已逃窜,近处不会有明兵,因此,不再存有戒心,队伍也散乱不整,他也不以为然,便放心大胆进兵,下令军队继续前进,欲越过磨盘山西追击。

李定国设伏既巧妙,又严如铁桶。他充分利用地形特点,设栅数重,埋伏三道伏兵;命泰安伯窦民(名)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总兵王玺为“三伏”。 每一道埋伏,设伏兵2000,李定国已集兵万人,总设伏兵6000。这6000伏兵称得上都是以一当十的精兵健卒!约定在清军过了山顶,进入三伏后,发号炮为令,三伏并发,首尾横击,必无一骑逃脱。三道伏兵设于前,大营则屯于山后四十里橄榄坡,“炊事伏,令毋见烟火”。

激战

吴三桂的部队已进入山间小道,摆成一字长蛇,鱼贯而行。行过一段路,开始登山,持续不断,上山的已有12000余人,仍看不出有伏兵的任何迹象。

突然,有一明将装束的人,不知从何处跑出来,慌慌张张地赶到三桂军前投降。此人叫卢桂生,任南明永历政权大理寺卿。 他当即向吴三桂泄露了李定国的伏兵之计,指出清军已误入埋伏圈。吴三桂闻听,大惊失色,急传令停止前进,部队速撤,并令骑兵下马,舍骑步行,搜索伏兵。同时,命炮兵对准沟莽树丛中发炮,弓箭手用箭矢猛射,一时之间,两旁丛莽中“矢炮雨下”。伏兵不得号令不敢出战,听凭枪炮与箭矢袭击,倒毙在林沟中。隐蔽在第一道埋伏线的窦民望,知道埋伏已被识破,不得已,发炮出战,第二伏的明军也发炮,冲出救援。于是,双方在山上接战,短刀肉搏,血肉横飞,霎时间,双方战死者的尸体如堵墙般遍布。

战斗打响时,李定国正坐在山顶,一听号炮失序,十分惊异,还没等弄清情况,一炮弹落在他面前,爆炸激起的尘土,飞溅了一脸。由于卢桂生投降告密,打乱了李定国的部署,他也无法统一指挥,明伏兵被迫出阵,人自为战。但李定国仍据险督战。激战从卯时一直持续到中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山上山下,到处都布满了尸体。

不久,征南将军卓布泰部、多尼部及时赶到,增援了吴三桂,而明军损失殆尽,孤立无援,力不能支李。定国悲愤已极,于当天夜,率残部撤退,去追寻永历。 

结果

当李定国与吴三桂大战磨盘山时,永历帝与随从离腾越继续南行,经南甸,又行两日,还不知磨盘山之败,李定国等下落不明。二月二十四日,正行至路上,准备安营炊饮,总兵杨武赶到,向永历帝报告:“定国已远逃”。

永历帝与随从知李定国已逃往他处,又被清兵紧追,不敢停留,连夜赶路。人心更加涣散,各营兵士不少逃散。昏夜中,迷路于山谷,群臣妻子不相顾,乱兵乘机劫掠,火光烛天,惊扰奔窜。等到天亮,才发现还在原地,而永历的贵人、宫女已失去多半。永历帝看到将吏士兵纷纷离叛,已无路可走,决意投向缅甸,暂时安身。二月二十八日,永历帝赶到中缅边境的铜壁关,护从将领孙崇雅叛变,大肆劫掠永历君臣的辎重而去。在将要出关进入缅甸时,护从大将靳统武也放弃了对永历帝的保护,率其部属出走。永历帝无法约束他们,任其去留、离叛,率余众进入缅甸。 

影响

磨盘山血战打击了清军的士气,该战之后,清多罗信郡王多尼罚银五千两,多罗平郡王罗可铎罚银四千两,多罗贝勒杜兰罚银二千两,都统济席哈革一拜他喇布勒哈番并所加级,副都统莽古图、傅喀、克星格也受到处分,征南将军卓布泰革职为民。南明军方面,由于战前出现叛徒导致机密泄露,计划中的伏歼战被迫打成了阻击战,南明军最后的精锐在血战中伤亡殆尽,李定国也无力再发动大规模战役,南明灭亡成为定居 

双方伤亡

综合各方面记载,这次战斗酷烈空前,伤亡最大。未出战前,明伏兵被枪炮与箭击死在沟的有三分之一,激战死在战场上的也有三分之一,这就是说,伏兵6000已失去三分之二。将领窦民望、王玺等战死。 

清军方面,损失也相当惨重。吴三桂部属,自都统下,固山额真沙里布、祖泽润等18名将官及辅国公干图、扎喀纳等战死,凡已上山的清军无一生还,损失精锐近万人。 清官方实录载吴三桂的报捷书中,对清军的损失只字不提。 

评价

磨盘山战役中,李定国设伏三道,可谓天衣无缝,永昌境内的磨盘山“内箐深屈曲,仅容单马”,“定国筑栅数道,左右设伏,大营屯山后四十里橄榄坡,炊食饷伏,令毋见烟火”。李定国估计吴三桂必无戒备,便以窦民望为初伏,高文贵为二伏,王国玺为三伏,清军进入三伏,“首尾横击之,片甲不令其逃也”。但因叛徒泄密功败垂成,经此一战,南明的军队再也无力对抗吴三桂的大军。但李定国卓越的指挥才能和顽强果敢的斗志,使清军再不敢骄横穷追。李定国在兵势已如强弩之末时,仍然能够组织和指挥这样一场勇猛的阻击战,证明他不愧是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影响

磨盘山战役是李定国统率明军给予占有明显优势的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清廷因损兵折将,大为恼怒,经诸王、大臣会议后于顺治十七年六月惩罚统兵将领;多罗信郡王多尼罚银五千两,多罗平郡王罗可铎罚银四千两,多罗贝勒杜兰罚银二千两,都统济席哈革一拜他喇布勒哈番并所加级,副都统莽古图、傅喀、克星格也受到处分,征南将军赵布泰革职为民。 从清廷对三军主帅的处分情况来看,磨盘山之役战斗十分激烈,清军的伤亡肯定相当大。 

后世纪念

南明遗民刘彬诗曰:“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