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事件

历史事件

南明纷立(南明)

南明(1644年—1662年,或1683年)是明朝京师顺天府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历经三帝一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政权抵抗清兵。包括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及明郑时期。

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历帝,十二月缅王将永历帝引渡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朱由榔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所弑,明统始亡。此后明郑政权继续沿用永历年号,但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和监国。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延平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朔始亡。 

所谓南明的南是史学家加上去的,就像南宋的南也是史学家加上去的一样。这些政权是建立在原来明朝的领土上,其实并不符合流亡政权的定义,只能说原来明朝中国的北方领土被清国的占领,而被迫迁都、延续政权。就像宋朝失去北方领土、被迫迁都,仍是自称宋,史称南宋,并未因迁都而称呼南宋政权为流亡政府,所以称呼所有的南明政权是流亡政权,严格来说并不正确。至于永历帝被迫避难缅甸后,则符合流亡政权之定义。 

国号

明朝京师顺天府被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成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 但由于清朝入关之初宣称“天下取自于贼,而非明”。立足未稳之时便急于诏修《明史》,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以此宣告明朝已亡,不再承认南明朝廷的合法性,所以清朝官方即在南明君臣称呼上加“伪”加以区别“前明”;比如:“伪永历”、“伪晋王” ,称呼加“伪”是对南明朝廷的蔑称。辛亥革命以后官方开始把这段历史改称为“南明”或“后明”。

历史

崇祯失国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大顺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部进京;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祯帝带着太监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祯帝前往景山自缢,史称甲申之变。李自成下令将朱由检“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京师失陷,天子殉国,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多辗转向南。此时李自成的大顺据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张献忠的大西据四川一带,大清据有山海关外的现今东北地区,且控制蒙古诸部,而明朝的残余势力据有淮河以南的中国半壁江山。 

弘光南渡

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明室中的藩王,延续明朝,然后挥师北上恢复国土,但具体拥立何人则发生争议。根据“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当时明神宗长子光宗一脉已无人能继位,而次子朱常溆甫生即死,三子朱常洵虽已亡故,但其长子朱由崧仍健在的情况下,按照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顺序,第一人选为福王朱由崧(前有嘉靖帝继位为例);但钱谦益等东林党人则由于之前的“国本之争”事件,心存芥蒂,违背了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的立场,以立贤为名拥神宗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淓 ,而史可法则主张既要立贤也要立亲,拥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以及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胜利者。五月初三,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改次年为弘光元年,明季时代自此开始。

新成立的南京朝廷发生了三大疑案(“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三大疑案均发生于弘光元年(1645年),严重削弱弘光朝的凝聚力,为其快速灭亡埋下伏笔。 

同年十一月张献忠于成都称帝,国号仍为“大西”,建元“大顺”(有史家考证大顺不是年号,只是尊奉李自成)。大西国全盛时辖四川大部地区。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八日,由权将军郭升率领的李自成军占领了济南府德州,任命了阎杰、吴征文等一批地方官。四月二十七日,以卢世漼、赵继鼎、李赞明、程先贞、谢陛、马元騄经

过周密的准备之后,利用瘟司降辰之日,乘全城百姓出城看戏时,关闭城门,将其“大顺”伪官一网打尽,并在城上树起“大明中兴”的旗帜。并推举逃难到该地的顺天府香河知县、庆藩奉国中尉朱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