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清代名臣,陈廷敬为什么不参与朝臣之间的争斗?

康熙年间名臣辈出,那时候的官场关系十分复杂,几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但陈廷敬为官却善始善终,他为官几乎贯穿了康熙王朝的全过程。在风云变幻的政坛,陈廷敬是一颗官场上的长春树,死后犹获殊荣,被康熙帝赞扬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那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一身正气,不参与朝臣间的争斗呢?

首先,纵观历史,有很多朝代因为党争而逐渐走向衰弱,最终灭亡。

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君子党争”、明朝“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争斗,以及清朝“明珠索额图党争”,这些都是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党争”。在这些党争的背后,与很多朝廷中的重要官员都有很大的利益关联,他们难免都会牵扯其中。

但陈廷敬却是官场中的一股清流,他从不参与任何朝臣之间的争斗,只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过,这些党争的结果也证明了陈廷敬的选择是正确的。

康熙年间,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争斗也是十分出名的,他们利用皇帝的信任招揽大全,在朝廷中拉帮结派,可最终的结果呢?明珠被革职,索额图被处死。

由此可见,参与到党争其中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那为什么还要铤而走险呢?可能在陈廷敬心中,他也早已料到了这样的结局所以才不参与这种“不利己”的争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其次,这与陈廷敬本身的性情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官场里,很多人都会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从而做一些有违“君子不党”的事。但陈廷敬一生为官清廉,深受康熙皇帝的重用。

陈廷敬出身名门世家,饱读诗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他身上有种不同与其他人的官场气息。他19岁考中进士,22岁成为翰林院的学士,39岁已是康熙皇帝的老师。他热爱文学,擅长写诗作赋。陈廷敬为官尽职尽责,极具政治智慧。陈廷敬手下其实有很多弟子,如果他想玩弄权术的话,肯定也可以在官场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但他却从来没有这样的野心,他只为君想,只为天下百姓着想。从而这也避免了很多的政治风险,也为自己在康熙帝的心中树立了一个几近完美的角色。

“清官多酷,他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他是好官,却精明能干;能官多专,他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他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这是后人对他的一段评价,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他的政治智慧。

在陈廷敬的为官生涯中,他一步一个脚印,从文渊阁大学士到吏部尚书,仕途坦荡。他勤勤恳恳,不争不抢,忠心不二,深得圣心。也正是做到如此,才能让他最终保全了自己,从而在政治风云中独善其身。

《清史稿》中记载,陈廷敬去世后,康熙皇帝深惜之,亲笔为他写下了挽诗:

“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在清朝很少有朝臣能够像他一样得到皇帝如此眷顾。这除了与他的政治智慧有关外,也与他的为人有很大的关系。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做那颗官场上的长春树,屹立于政坛之上而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