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凌源皮影简介

(辽宁)凌源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属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支脉,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影人雕镂玲珑剔透、操纵表演惟妙惟肖、掐嗓演唱独具特色。

1996年,文化部命名凌源市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皮影艺术)。1999年9月17日,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在参观凌源收藏的几千卷影卷时说:“凌源的影卷可为全国之最”。

基本信息

凌源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红山女神的故乡,因大凌河的源头而得名。

凌源皮影戏,是辽宁省朝阳市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随着多年的经济往来,人口迁移,皮影戏班、皮影艺人流动演出等途径,传播到省外的黑、吉、冀、蒙等地区,深受群众的喜爱。

凌源皮影戏不仅在当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内外较有影响,曾多次在省市皮影戏调演中夺冠,并为中央领导和国际友人专场演出。

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曾在凌源拍摄了《苦皮影》、《走马凌源访皮影》、《影卷迷》和话剧包装皮影戏《火焰山》等多部电视作品,其中,电视专题片《灯与影的魅力》被选送驻外使领馆,《影之舞》被选送参加了2004年的中法文化交流活动。

溯源

在中国,皮影戏已经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因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汉书》的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史料记载,到宋代皮影活动已经十分兴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戏曲艺术形式。

据考证,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传说清代由河北省的昌黎、滦县、乐亭、丰润、玉田、遵化等地传入凌源,已有300多年历史。

在其邻县的喀左蒙古族自治县,也是皮影盛行之地,早些年间曾在民间流行着南唐北腊(绰号)中间有个捏不够(因为在唱皮影戏时需要捏着嗓子),其中南唐是喀左南公营子镇两家村的一唐姓老人,北腊编者知之很少,捏不够是喀左县草场乡东汤村的。

早些年以前,他们曾经一年有十个月的时间在外面搭台唱皮影戏,尤其在每年的夏冬之时,农村地里的农活不忙了,这也就变成了固定的农闲消遣的方式。

凌源皮影的造型、用料、雕镂、色彩、装置、卷本与北方皮影类同,但因流传地域不同,受民歌、民间音乐、民族习俗、语音调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凌源皮影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声腔音乐、演唱风格,地域特点十分明显。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凌源皮影越来越突出乡土特点,演唱讲究快马轻刀,道白方言韵味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