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黄河壶口瀑布的自然历史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黄土高原、黄河河道、秦晋峡谷以及壶口瀑布、十里龙槽和孟门山等,均是大自然的产物,都是重要的自然历史遗迹。除此而外,在壶口附近还有下列自然历史遗迹:

黄河高阶地

在高出河床100米的岩石面上,堆积着1—2米厚的砾石层,他们共同组成黄河的一级高阶地。这一堆积阶地是黄河发育早期的产物,是当时黄河河床的残留部分。这一高阶地在秦晋峡谷的有些地段也存在,它对于研究黄河的发育史,以及当时地壳运动特点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趾兽化石产地

在壶口瀑布下游3千米处,发现二趾兽化石,分布面积约40平方米。二趾兽是生活在百万年以前的动物。这一古生物化石产地的发现,对于研究壶口一带的古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土地貌小景

黄土塬、峁、梁及其间的沟壑均为大型黄土地貌,而在黄土陡崖边缘出现的黄土柱,黄土陷穴、黄土桥、黄土墙、黄土洞等,均属黄土地貌小景。壶口一带,黄河两岸的破碎黄土塬边,黄土地貌小景多有分布。

在距县川河口约15千米的仕望河谷北侧的山崖上,有一处天生桥。桥长6—7米,宽1.5—3米,桥顶面平坦,凌空悬挑,十分奇险。

在宜川县城东约10千米处的景阳村河南侧,黑杉岭中山腰间有一石洞,名曰白云洞,洞口呈方形,只容1人匍匐而行,入内豁然展宽,可站立行走,内有石似宝塔钟乳石,高2—3米,光润可爱。

珍稀植物——紫斑矮牡丹

宜川古称丹州,相传因盛产牡丹而得名。

据旧县志记载:“县东三十里兴集镇(今秋林乡政府所在)之东山名牡丹塬,昔时盛产牡丹夏秋乃多开花于野,其花满山,香闻数十里,惜无人培植,土人采以为薪。”这是一种野生牡丹,名紫斑矮牡丹,属野生变种,过去在陕北分布较广,如今连片分布的已很少见,是一种应该保护的珍稀植物种。

早在唐宋时期,宜川不仅是牡丹的四大著名产区之一,而且“丹州黄”牡丹品种已作为当时的名贵品种移植于河南洛阳。洛阳最早的8个牡丹园中,第一个便是“丹州园”。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有“牡丹出丹州”、“丹州黄,千叶黄花边”的描写。

丹州牡丹农历2月于梗上生芽叶,3月开苗似羊桃秋实园绿,所产丹皮根粗肉厚,呈赤褐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赞“丹州牡丹根皮入药尤妙”。

由于长期以来的樵采和人为破坏,连片分布的野牡丹,在一些山梁上零星分布,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