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宋三彩瓷器鉴赏

三彩又称北宋三彩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宋三彩是继承唐三彩瓷工艺而成之名贵瓷品,造型多为日常器皿。

在宋代,由于磁石矿土使到部分窑址产品之中,增强了其耐用性,而三彩瓷在缺乏磁土之情况下,削弱了竞争性。但其可塑性却大大超过了其他瓷品,因此而发展出独特之泥塑艺术,使其由唐末以来之实用性更结合了艺术性。

分类

宋三彩是宋、金时期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为仿唐三彩工艺制造的陶器。陶质胎体主要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由于正统观念,过去把在金统治下北方地区烧制的彩色釉陶器也称宋三彩(近年来根据新的考古资料研究,也有金三彩之说)。

制作

宋三彩主要采用刻划方法进行装饰。它是在第一次烧成涩胎后,按纹饰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经第二次烧成。宋三彩釉色丰富,在唐三彩、辽三彩的基础上,除黄,绿、白、褐四种主色外,尚有艳红、乌黑、酱色,并新创一种翡翠釉,色泽青翠明艳。与唐三彩相比较,宋三彩画面生动,填色规整,不见蓝釉。器型以枕为大宗,画面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宋代器形以盒、灯和枕为多,也见有宝塔形的供器。宋三彩在河南禹县、鲁山、内乡和宜阳等地古窑址中均有发现。

造型

宋三彩大多是瓶、枕、盘等日用器皿。

宋三彩枕是最具特色的,有长方形、翘首形等多种,枕面和枕侧都精心刻划花纹,有人物、花卉等图案,椰油唐诗宋词名句。施釉以立场色为主,看上去郁郁葱葱,清新悦目。

宋三彩有一种花口长颈瓶,翻卷式五出花瓣口,长颈,鼓腹,喇叭形高足。长颈深绿釉,高足浅绿釉,腹部刻各式花卉,填黄、绿、白釉,白花绿叶黄底,十分醒目。这种瓶在宋、金时期流行于北方,宋的底足更修长一些,以白地黑花及单色釉为多,三彩的较少。

三彩佣宋代仍在流行。1972年四川三台县发现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张心娘墓,出土20件俑,均红色陶胎,上施黑、绿、黄三色彩釉。内有文俑4件,武士佣2件,侍俑6件、仆俑3件,两面俑1件,女俑2件,及鸡、狗各一件。造型粗糙,釉色昏暗,远逊唐三彩。

宋代山东德州窑生产一种瓷胎三彩人像,瓷质坚色白,制作精细,上施红、绿、黄、黑等彩,在宋代瓷像中是上乘之作。

孩儿荷叶枕鉴赏

北宋早期三彩孩儿荷叶枕之作工,孩儿仰卧莲座上,以双手撑托荷叶一片作为枕面,而荷叶之脉茎连接孩身,与孩儿双手而成三个支撑柱,作工稳重,视观性强,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其工艺难度甚高:瓷胎在高温1100℃以上烧成,瓷化程度高,胎中夹杂砂粒,泛黄,以指轻弹,铿铿作响,颇为坚硬。此器独特之处,在于集塑、刻剔、揉、压工艺于一体,古朴温雅,有晚唐五代之遗风。

在作工上,全器分四部分组成:莲瓣座是上下压出泥板作为面底,以泥条板将面底上下连接成座,底板周边向内按凹凸出边足,条板上以刀尖刻出双线莲纹后剔地成瓣。

孩儿像是以泥块揉压成头部及四肢身体,上刻出五官、手指、衣纹及套鞋,其工序先分别塑压成头,双臂及上身、下身及双腿、双手及双足后,再接合为一。

再有,荷叶脉茎是在泥块上刻出脉纹而成后再接在孩儿之腰腹上。

荷叶面则是以泥块切出叶形,于面刻出脉纹而成,其中间厚,延向周边而渐薄,并以中间较厚处接上孩儿双手及脉茎成力点支撑。

在彩料选用方面,全器上共有四色,分别为莲瓣座、头发、四肢及身为褐彩,五官及头面为黄彩,脉茎及叶底为泛紫之蓝彩,叶面为绿彩,足及座底不施彩,如此施彩,完全符合了实际的自然状况。

由于整器作工合理,除可实用外,可观性相当高,稳重可爱,令人久看不厌。北宋孩儿荷叶枕之创作,虽承自唐代之孩儿枕,但其荷叶面之增加,大大提高了实用上之舒适性,增加了艺术上之美观,影响到日后定窑所生产之孩儿荷叶枕在造型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