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科普

历史科普

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流是人文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是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世俗文学。它以人的尘世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描写对象。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中世纪梦幻、象征的创作方法,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描写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常常采用方言俗语进行写作,为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已经开花结果时,英国还处在骑士文学的时代。英国的文艺复兴从15世纪后期开始,17世纪初落下帷幕。

14—15世纪,英国封建经济开始衰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已经产生。英国文艺复兴倾向在14世纪末乔叟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开始萌生。杰弗利·乔叟(约1342—1400)是英国中世纪末的伟大诗人。乔叟早期创作深受法国文学的影响。70年代,乔叟二度出访意大利,对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产生浓厚兴趣。

80年代后期,乔叟进入创作成熟期,他模仿《十日谈》写出了著名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书中的24个故事是一群从伦敦到坎特伯雷朝圣的人在路上为解闷而轮流讲述的,故事讲述人是各阶层、各种职业的代表,性格鲜明,展现了14世纪英国的生活画卷。

故事题材广泛,内容庞杂,有的批判贵族和僧侣的虚伪、罪恶,有的探索爱情和婚姻问题,也有一些宣扬基督教观念。《坎伯雷故事集》用中世纪英语写成,奠定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基础。

15世纪末,英国出现了最早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1477—1535)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莫尔的代表作是对话体散文《乌托邦》(1516),写1515年秋季的一天,莫尔遇到一位名叫拉斐尔·希斯洛特的老人,老人对他讲述自己的见闻、经历。

希斯洛特是葡萄牙海员,精通希腊古典文化,曾4次同探险家维斯普斯到海外航行,后来他发现了一座神秘的乌托邦岛。希斯洛特在讲述中谈到社会问题、政治制度、法律问题等。在希斯洛特的思想中,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乌托邦》分为两部。上部主要批判现实,揭露亨利八世时代英国社会矛盾,抨击专制统治,谴责圈地运动使农民沦为流民。下部描写乌托邦理想社会。

乌托邦四周环海,与世隔绝,岛上人民生活富裕,民风淳朴,人民在农场上耕作,由贤明的长者组成的议会决定国家事务,人人平等,财产公有。《乌托邦》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社会理想。这部著作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6世纪,英国文学进入兴盛时期,诗歌和戏剧取得突出成就。

埃德曼·斯宾塞(1552—1599)是乔叟之后英国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不朽杰作《仙后》(前3卷1590,后3卷1596)描写仙后格罗丽娅娜派出12名骑士周游天下,每一名骑士具有一种美德,首席骑士亚瑟王身兼12种美德,所以得到仙后的爱。

《仙后》是一部寓言性作品,诗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仙后格罗丽娅娜意为“荣耀”,象征伊丽莎白女王。《仙后》表达人文主义道德理想,歌颂冒险精神和征服的快乐、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诗人在《仙后》中创造的诗体被称为“斯宾塞诗节”。

英国人文主义戏剧是古代希腊悲、喜剧以来的又一次戏剧高峰。16世纪早期,古代希腊、罗马戏剧传入英国,舞台上出现模仿古代戏剧的演出。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戏剧发展成熟。英国传统戏剧与古典戏剧的完美结合,创造出新型的英国戏剧。

戏剧作家大批涌现,人才辈出,著名的有约翰·黎里(1554—1606)、罗伯特·格林(1558—1592)、托马斯·基德(1558—1594)、克里斯托·马洛(1564—1593)等。这些作家大都毕业于牛津或剑桥大学,所以被称为“大学才子”。“大学才子”戏剧家的创作继承英国民间戏剧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对英国戏剧作出重要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重要的一位,对伊丽莎白时代戏剧发展推动很大。马洛的作品强烈地表达出对完美生活和无限知识的追求。他的剧本《马耳他岛的犹太人》把恐怖和滑稽结合在一起,取得强烈的戏剧效果。

《帖木儿》和《浮士德博士》被认为是英国最初的真正悲剧。《浮士德博士》取材德国中世纪民间传说,写浮士德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故事。剧中浮士德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肯定人的力量,崇尚、追求知识,体验人生的各种享受。

浮士德的探索精神表现出入文主义思想的崇高境界。马洛的戏剧在莎士比亚作品成熟之前风靡英国,他的创作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莎士比亚的剧本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亚同时代或稍晚一些时候,英国主要戏剧家还有鲍蒙特、弗莱彻、本·琼生,他们的创作在当时有一定影响。莎士比亚去世后,英国戏剧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