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争霸战霸主弭兵大会后 晋、楚两国怎么了
中国春秋中晚期由霸主国晋、楚主持的止息战争的盟会。公元前595~前594年,楚庄王率师围宋国都9个月。十多年后,宋国右师华元在晋、楚间进行撮合。公元前579年,晋上军帅士燮与楚公子罢遂在宋国都西门外订立盟约。盟约规定晋、楚不以兵戎相见,同心怜恤诸侯,互通聘使。但这时晋、楚均无止息战争的诚意,盟约缔结4年后,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公元前546年,宋左师向戌又奔走于晋、楚之间,再次请求弭兵。诸侯皆表示赞同,同年7月,于宋都蒙门外订立弭兵之约。参与结盟的有晋赵武、楚屈建等各国大夫及小国君主。会前,晋、楚约定除齐、秦外各国都要向晋、楚朝贡。由于当时晋国内部出现大夫专政兼并,无力与楚进行战争,而楚国受到吴国牵制,也无力同晋争霸中原,所以结盟后,与会国停止战争十多年,其中晋、楚四十多年没有再发生战争。此次弭兵,使中原战场沉寂下来,战争的主旋律转向东南,吴楚争霸战争拉开序幕。
(在两百五十多年的春秋历史中,春秋争霸的历史就占据了一百多年,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之位,打来打去,其中持续时间最长,势力最为强盛的,就是晋国和楚国,晋国和楚国先后出现了英雄有为的君主,各自建立了霸业。但晋楚两国争霸争到最后,有人提出来要召开弭兵大会,那么,在晋楚两国互有胜负,还在势均力敌的时候,为什么会有弭兵大会的提议?弭兵大会的召开,会让晋楚两个大国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吗?)
弭兵:指平息战事;停止战争。
春秋争霸争来争去,争到了中晚期之交,就出现了两次弭兵活动。两次弭兵时间隔了30多年,第一次弭兵就像公鸡打架,俩人虽然都躺到地上了,但是还能伸起脖子来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所以第一次弭兵,没有多久,破局了。接着打仗,就打了鄢陵之战,再打一次,这就像公鸡到了最后了,脖子也抬不起来了,两只公鸡都累到了脖子不能抬起来的地步,这次要弭兵。弭兵之后,春秋的历史就由中期转入后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弭兵这个活动的发生呢?
[page]这要从内政与外交两方面来看。首先是内政出了问题。从晋国说起,晋国的内政还是沿袭大族间勾心斗角的局面,矛盾愈演愈烈。赵家过了庄姬之乱后,还在复活阶段。韩、魏氏势力也不太强,范氏与栾氏家族并列着,前边有家族间的斗争,赵家差点被灭,然后是,轮到栾氏了。栾书的孙子叫栾盈,发生了范氏家族收拾栾氏家族的事。栾氏为了跟范氏搞好关系(两个家族互相瞧不起,由来已久),娶了范宣子的女儿,正是栾盈的母亲栾祁。丈夫死了,她耐不住,就跟家里的家臣州宾私通了。栾盈要与妈妈发生冲突。栾祁跟爸爸说,栾盈要造反。结果告她儿子,编了一套理由。
栾盈被迫逃到了齐国,齐庄公手下执政是晏子,晏子说,栾盈跑后,晋国两次会议,盟誓,禁锢栾氏,谁都不能接受他,当时齐国也参加了,没过几天就接收栾盈,这不对。齐庄公说,这个盟会可以不在乎,就养起了栾盈。不久机会来了,当时晋国与吴国通婚,当时实行媵嫁制度,要送陪送女叫媵女,一娶九女,带上妹妹侄女,三个国家,两个国家陪送,一共得送九个人,只有同姓国才能陪嫁,到了春秋中后期,齐国姓姜,本与吴国不同姓,不守礼法,也送陪嫁女到晋国,车上就有栾盈,把他放到了曲沃。栾氏在这儿根深蒂固。这次栾盈进了晋国曲沃。回来后,找到胥午,是过去的老友,让他帮忙组织军队干掉范氏。胥午说这局势没你的事了,难死灰复燃。栾盈说,你要帮忙,我无憾。胥午只得答应了,召了一些士,喝酒。问大家,今天我要见到栾孺子多好呀。栾盈当时不小了,可是这样叫是亲切。百姓还有点怀念他。有人感慨,栾氏人多好呀,有人甚至掉泪。于是互相敬酒时,又说了一遍。有人就说要来了真跟他干,胥午就变戏法般叫来了栾盈,大家一看,真是他。
[page]栾盈曾给魏绛做过车右,跟其儿子魏献子关系不错,联合了魏献子,开始准备。这时,范氏家族知道了这个消息。当时范宣子发现栾盈回来了,把曲沃百姓也鼓动起来了。范宣子恐惧。身边的人乐王鲋出主意,不用担心。首先,现在君主在你手上,陪着君主进固宫,手中有权力可以调动百姓,他属于侵入国家,你怕什么?我们可以强征。范宣子准备找君主进固宫,这时,君主有姻丧,也要穿孝,范宣子也穿上黑孝,跟两个女士进了君主身边,带到了固宫,派儿子去找魏献子。儿子士鞅一看魏献子这儿都准备好了,士鞅说,栾氏是贼人,现在我父亲与大臣陪君主到了安全处,请你去陪伴君主,一边薅了魏献子上车,去找君主。一下子就走了。栾氏家族看,坏了,追,来到宫殿,范氏家族就战斗,范宣子跟士鞅说,有一箭打到宫墙上,都要打你。士鞅不要命了,追上栾乐,在前边跑,搭弓要射,他威胁。士鞅没被射中,马车正跑,他在射箭,马车撞上了槐树的根上,车翻了。栾乐就掉下了车。范氏家族就拿戟勾他,勾断了胳膊。斐豹是个官奴,有丹书,要打栾氏时,斐豹提出,督戎人家都怕,我不怕,如果烧了丹书,我就去杀死他。于是斐豹勇敢地朝着督戎去,斐豹跑到曲沃来了。围了曲沃,不久,把栾盈的势力杀了,斩草除根了。栾氏得势于一时,总有一天得彻底干掉,最后只剩下三家,就出现了韩赵魏,历史就进入了战国。这告诉我们晋国为什么不能打仗了,因为内政乱。外交上也孤立了。范宣子执政,当时大国,楚晋齐秦,范宣子主政,一次跟齐国借仪仗,范宣子借来不还了。这点事,表现出这人没德行。齐国就有二心了。
楚国方面,也是内忧外患。内忧上,“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楚国人即使有才,也是为晋所用,贤臣都跑掉。外患是吴国。申公巫臣事件出现后,来到晋国,出主意让晋去扶植吴国,打得他不得安宁。后来楚庄王对儿子子囊说,要把都城修坚固,早晚吴会打到城下。弭兵发自赵文子,就是赵氏孤儿。名字叫赵武,死后叫赵文子。他一讲,宋国人向戌听到了。韩氏家族韩宣子就说,兵这种东西哪个国家没有?现在要弭兵,有点违背体制,可是兵是民之害。是小国之大灾,有人提出,不答应百姓不高兴。其他小国也不满意。但是,我们还得答应宋的提议吧。于是答应了。向戌找楚国,也提出弭兵,都答应。只有齐国不想弭兵,劝过后也答应,就决定会盟。会盟在公元前546年,鲁襄公27年五月份,郑国人来了,晋国同盟先后来了,可是楚国人令尹子木却不到,派黑肱去,自己在陈国待下来了。楚国黑肱谈条件,然后到陈国跟子木商量。子木提出条件,我们两国搞和平,要完成一事,让各自盟国交好,这个账楚国算得精。楚国盟国少,大多跟着晋国走,这个提出后,赵文子犯难,我们晋楚秦齐四个大国,支使不了齐……消息传到楚,楚王说秦齐的问题不谈了。当时十三个国家来参加了会盟,规模大。
[page]这次盟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子木来到晋国来,会盟时,楚国人内穿铠甲,当时伯州梨太宰跟子木说,你们还穿铠甲呀?子木说,我们两国间不讲信用多年了。伯州梨说,不讲信用,逞刚强长不了,不以三年,子木真死了。晋国人也得到消息,楚国人穿铠甲,要动手。晋国大臣赵向出来,他们怕失信,我们怕什么,当着这么多诸侯的面,敢吗?于是会盟。楚国提出歃血得我们在前边,结果楚国在先,这个礼仪中,赵文子处处忍让。这是靠实力的,会盟在不信任中举行了。这次会盟有这么几个结果:
第一个结果是晋国吃了亏,明显地吃了亏。晋国的盟国多,楚国的盟国相对少,但是两国交好,这一下,弭兵之会以后,这些诸侯们俩婆婆了,过去只挑一个婆婆,现在俩婆婆。像鲁国,上楚国去献礼,去出差,去送东西,然后送完以后到晋国来送,这样楚国就多了盟国。所以这是第一个结果,就是明显地我们看出来,晋国吃了亏。
第二个结果比较积极,什么结果呢?就是带来了40多年的和平。的确,这次弭兵之后,因为两个大国打不动了,打不动了以后,所以呢,就不打了,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再到下一次有人撕毁这个和约以后再打仗已经是40年以后了,有些国家时间还要长一点。
第三个结果是,先前没表现的内患现在起了,大臣篡权了,像鲁国,政治军事一分为三,君主成了空的了。一个国家分了三个了。弑君多了。这三大结果让春秋正式转入后期了,更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