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玩具'琉璃咯嘣'
交城春秋属晋,战国属赵,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县。因县治居汾、孔二河相交处,故名交城。故治于今太原古交,唐天授二年间(公元691年),移至今县址,历代县名未改。
勾起童年回忆的"琉璃咯嘣"
30岁左右的山西人,小时候大多玩过或见过"琉璃咯嘣"。每年临近春节,村里的大街小巷里便不时传来"咯嘣"的声音,夹杂在孩子们的嬉戏笑闹声中。
"琉璃咯嘣"是一种民间音乐玩具,早在明代已经流行,尤其是晋商分布密集的地方,几乎处处都有。名称也有很多,晋中叫"咯嘣嘣",北京人叫"噗噗噔儿"或"不不登"、"响葫芦"、"倒噎气",在山东济南称为"鼓子",在甘肃省兰州则叫"乒乒乓"、"哈哈笑"等。
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琉璃咯嘣"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音乐玩具,与对联、年画、剪纸等一起成为我国北方乡土文化中一个代表性的符号。
据史料记载,中国各地类似"琉璃咯嘣"的手工制品都源自山西交城,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而且,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绝活。交城的覃村曾经家家户户都会做"琉璃咯嘣"。
交城有句童谣:"琉璃咯嘣嘣,打了歇心一阵阵"。"琉璃咯嘣"是玻璃做的,容易碎,吹吸的时候很有讲究。用力小了出不了声,用力过大一不小心就吹破了。小时候缠着家里买,大人们被逼不过了,就吓唬说,"当心那东西吸到嗓子里,让玻璃碴子疼死你!"但不管大人怎么吓唬,每年冬天男孩们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琉璃咯嘣",大家聚到一起吹,听谁的声音好,看谁更会吹。虽然玩不了几天,男孩们手中的"琉璃咯嘣"就陆续被吹碎了。但因为一年中只有那么几天可以玩,所以在童年的回忆中十分珍贵。
我见过的"琉璃咯嘣"大多是锤形的,葫芦形的就属高档。而到了覃村才发现,原来"琉璃咯嘣"可以这样五花八门:锤形的、葫芦形的,还有盘龙、檀香壶等样子,且大小不一,最大的近一米。这里的老匠人还可以制作出琉璃喇叭,其中以三尺以上的长号最为罕见,它可以模仿军号声,吹出悦耳的声调。
如今,传统的"琉璃咯嘣"工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由于工艺独特,"琉璃咯嘣"无法用机器制作,纯手工的工艺局限了它的发展使得这一传统工艺更加地宝贵。在交城,掌握这种手艺的只有高殿补和李呈祥两位师傅。两位老师傅一天大概能生产700-800个"琉璃咯嘣",但是因为市场萧条,买的人少,靠做"琉璃咯嘣"连糊口都难。交城文化馆馆长张学海说,"'琉璃咯嘣'的衰败,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市场的冲击,覃村村民大多转行做玻璃的其他产业。"
为抢救这一珍贵遗产,交城县成立了传统玻璃工艺研究会进行挖掘整理,并打算建设"传统玻璃工艺博物馆"和申请设立保护基金。2007年1月,"琉璃咯嘣"被列入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爱面子的交城人
交城人性格耿直,一般人最初和他们打交道时很难适应。
我有个朋友是当地负责新闻接待的,有一次,因为一个爆炸案,我前往交城采访。中午时,朋友请我吃饭,饭桌上两个人因为刚认识话很少,他在介绍了些当地情况后突然说了句,"我们这儿一般事不多,没什么事你别老往过跑!"听了这话我很郁闷,交城人怎么头一次见面就撵人?
在随后的采访中,看到我人生地不熟,他发动自己的关系,到处帮我联系采访对象。采访结束后,又开着自己的车把我从交城送到离石。后来打交道多了,我慢慢了解,他就是这样的性格:每次有事都会尽心尽力帮助你,但就是说话特别直。但凡交往过的人都评价他,"好人,就是性子直,但绝对是好人。"
交城人最大的特点是好面子,把名誉看得比命还重。有时候因为面子问题,甚至会做出让人大惊失色的"傻事"。
王守义家住在交城城郊,今年60岁出头,原先是县里的干部,如今退休在家。4个儿子,也都已成家立业。老王觉得自己有退休工资,平时在几个邻居跟前腰杆挺得倍儿直。
去年六月份,王守义在和邻居闲聊时,突然谈起日后养老的事。家底殷实的王守义说:"我将来不指望他们养,我靠自己工资就够了。"邻居说:"你现在不用人家,等你老得不能动了看你靠不靠人家!"一直很有优越感的王守义顿时不乐意了:"我就不用他们养,我家的事要你多嘴!"两个人话不投机,居然因为一句话吵得面红耳赤,最后打成一团。
因为这事,王守义还住了几天院,妻子和几个儿媳妇轮着在医院看护。一天,负责看护的二儿媳妇小声和婆婆叨叨:"你看我爸,怎么能说那话呢,让邻居以为我们做儿女的不孝顺似的。"没想到刚刚还在床上哼哼的王守义听到了,立刻从病床上蹦了起来,"我就不用你们养,不用你们管!"说着把二儿媳妇撵了出去,再也不让儿子和媳妇们来看他。
二儿子闻讯,赶紧拿上礼物和兄弟几个凑的3000多元医药费来医院看望。
结果老王气还没消,人不理,钱也不要。二儿子说:"爸,这是上次你借我那2000块,你这几天住院开销大,我先还上。多的那1000元是先借给我妈的,回头你工资发了再还我。"听到这儿,老王口气才松下来:"我可不是靠你们养活啊,我是先借的!"
山形卦象为卦山
交城人一直把卦山当作骄傲和象征。
卦山,因山的形状酷似八卦而得名。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称之为"第一山"。在卦山上,汇集着儒、释、道三家的庙宇。能把儒、释、道三家的庙宇集中到一公里范围内,大概只有卦山能做到。
卦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虽然身边就是通衢大道,但如果是不熟悉的人,即便从它近旁走过,也不会发现身边不远有如此一个好去处。人常说"真人不露相",卦山是"真山不露相"。卦山很奇也很怪,奇是奇在它的山形排列、群峰错落,竟能与古老的阴阳八卦图形相巧合,怪则怪在卦山柏林茂盛,而卦山四周近邻之山却连树都不长。
相传,古时卦山天宁寺中曾养着一头小毛驴,监寺和尚派小和尚每天割青草来喂驴,并规定割草得每天换一个地方,以免坏了山中风景。可是时间长了,监寺和尚发现小和尚偏偏只在一个地方割草,而且这地方的草割过就像没割似的。监事和尚很奇怪,趁着天黑在此处挖地三尺看有什么宝贝,就挖出了一个破瓦盆。监寺和尚见没什么特别,就拿来喂狗。谁知这瓦盆中的狗食竟越吃越多。他这才知道瓦盆是个宝,于是他把瓦盆收起来放元宝,元宝就由一变十,越变越多。
此事很快传到山外,有人想盗走瓦盆。情急中,监寺和尚连夜将破瓦盆埋在一棵柏树树根下。为了方便辨认,他把这棵柏树扭了一下。第二天天亮,监寺和尚想再找回那瓦盆,可没想到,此时的卦山长满了被扭过的柏树,那破瓦盆再也找不回来了。
当然,这仅仅是个民间传说。其实,卦山长柏树而周围不长,完全是气候环境在"作怪"。据卦山文管所所长韩文彬介绍,卦山属于小盆地气候,比周围其他地方的气温暖和,适宜柏树生长。这点从卦山下雨也能看出来。卦山上的雨,不是直接从上往下而来,而是转着圈飘下来,因为山内的风是转着圈刮的。
不过,正是因为这漫山的柏树,才成就了卦山的美。它的美,体现在三方面:山美,人称"卦岳爻峰",错落有致,主峰太极峰与"三十三天"坐北向南,充满了神灵之气;水美,卦山山外西有瓦窑河,东有磁窑河,锦绕玉带,且山中又怀抱着灵泉、龙泉、浆水泉,遍布着清爽之气;树美,古人曾将卦山之柏与黄山之松相比,卦山柏中名柏尤多,如七星柏、龙爪柏、虎头柏、二仙柏和绣球柏等等,株株苍古遒劲,神灵活现,葱郁中展现出一种原始的生动。
狐突不事二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王一直是雨神的象征,古时民间祈雨时都求龙神。而在古时的交城、清徐一带,民间祈雨求的却是狐神爷。在今清徐县西马峪村北有一座狐突庙,始建于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庙内供奉狐突夫妻坐像。
狐突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晋文公重耳的外祖父。晋惠公14年,晋怀公即位,其叔重耳为躲避迫害外逃。重耳避难外逃时,狐突令二子狐毛、狐偃随行护卫。晋怀公以死威逼狐突欺骗二子挟重耳回国,狐突直言:"父教子贰,何以事君?"一口回绝,之后被晋怀公拘捕杀害。后来重耳回国即位后,厚葬狐突于狐氏戎境内少阳山(今交城县境内马鞍山,当地人也叫狐爷山)。
狐突教子"忠臣不事二主",后人在其封地(今山西清徐、交城一带)建庙祭祀。在交城、清徐的一些地方,每遇天旱,乡民们便要到狐爷山、狐突庙祈雨。据说,上狐爷山、狐突庙祈雨非常灵验,每次祭典时,总有一只蝴蝶飞来落在狐突庙供桌上的盘子里,祭典完后蝴蝶就飞去。每次下雨后,乡民还要上狐爷山、狐突庙谢神(亦称谢雨)。谢神时人们全体出动,仪式隆重,有锣鼓、社火等,并且站在谢神队伍中间的那个人,胳膊上挂满布条,直伸着一直走上狐爷山、狐突庙,人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狐突的恭敬之情、虔诚之意。
- 上一篇:独特的茅贡侗戏演唱习俗
- 下一篇:正月里为什么不能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