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茅贡侗戏演唱习俗
侗戏,是我国民族戏剧的一个独立剧种,它是侗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奇葩,已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发祥地是黎平县茅贡乡,其创始人为清朝嘉庆年间出生在该乡腊洞村的侗族歌师吴文彩,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茅贡侗戏的演唱活动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下帖子:茅贡每个侗寨都组建有侗戏班子,一般是以寨子为单位组建,也有以族姓或鼓楼为单位组建的。侗戏班子要到别的侗寨演出,要先发帖子,接到帖子后,侗寨的寨老先要进行商讨,若接侗戏班子来演出,则把帖子收下;若不接侗戏班子来演出,则把帖子退回去。收下帖子后,寨子做好演出准备和定好时间,还要派人专程去接戏班子,戏班子才起程。
挂彩旗:接侗戏班子来演出的侗寨,演戏的场所都是安排在本寨修建的戏台,即使没修建有戏台也要临时搭建一个台子。侗戏班子到来后,先把此前到外地演出获赠的彩旗在台子前悬挂起来,以示宣传和展示本戏班子的荣誉。哪个侗戏班子挂的彩旗越多,证明那个侗戏班子技艺水平高明,越受观众欢迎。
立坛请师:侗戏班子演出前,先由班子里的戏师在幕后主持仪式立坛祭请侗戏鼻祖吴文彩先师。在一张桌子上铺上红布,摆上一升米、一个红包、一把香、一叠纸钱、一个鸡蛋、一个刀头(煮好一小块猪肉)、三杯酒。戏师把写有本戏班班名的纸条插在米中,然后烧香焚纸,口念祭词,内容是人类的起源、侗族祖先的迁徙、侗戏的创立、演出剧目的传授等,燃放鞭炮闹台才开始演出。
提词走步:侗戏剧目的脚本都是用汉字记侗音抄写的,有的剧目要演三五天,既语句夹杂,又篇目过长,演员很难得背台词,因此演侗戏都是由戏师在幕后看脚本提词。演员走进底幕前听戏师念一句,就又走出来唱一句,交错走横“8”字步表演,唱完一句,乐队的果吉、牛腿琴、琵琶、板胡、锣、鼓、钹等乐手就和乐进行伴奏。演员表演不受时空限制,动作比较生活化,唱腔悦耳动听,节奏和谐感人。
送晌午饭:侗戏班子外出演出的时间都是单日数,一般是三、五、七天。演员的早、晚餐由接去演出的寨子的人家轮流请到家中去吃,中午则是由侗寨的姑娘们送晌午饭到戏台,姑娘们排着长队,把煮好的糯米饭、甜酒粑、油茶、米花、腌鱼、腌肉等担送到后台,招呼演员们吃。演员们吃完晌午饭后,要给姑娘们送饭的器皿里打发糖果、瓜子、丝线等小礼物,以示留念和感谢。
跳“加官”:侗戏班子外出演出从不开价收费,只是通过跳“加官”来收取酬谢。演出的最后一天,由戏师与接去演出的寨子的寨老商量确定,节目演完后戏班子要对寨上有声望、有身份的人进行提名朝贺,被提名朝贺的人要事先封好红包,封钱随多意少。跳“加官”由戏师在幕后提名念贺词,一名男扮女装的演员手中拿着写有贺词的红布在台前随声附和跳动,结尾加上一句“官上加官!”。贺词言简意赅,富有针对性,如贺老人为“寿比南山”、贺干部为“名扬四海”、贺老师为“桃李满天”、贺学生为“金榜题名”、贺种田人为“五谷丰登”、贺生意人为“一本万利”等等之类的吉利话。
回头谢寨:侗戏班子外出演出回寨后不久,为答谢接去演出的寨子的盛情款待,戏班子邀约本寨的众人,在寨老和戏师的带领下,身着盛装,吹着芦笙,敲锣打鼓,抬着大肥猪去回谢接去演出的寨子,表示感谢该寨对戏班子的信任和赏识。接去演出的寨子组织姑娘们身着盛装在寨门迎候,设路障对拦路歌敬酒,对歌敬酒完毕后,才把客人引进寨,晚上两寨人员一起在鼓楼坪或晒谷坪会餐,对歌敬酒,开怀畅饮,交友叙情,共庆侗戏演唱活动促进和谐交往的宴会。
因有这些习俗的传载,而今茅贡乡仍保持着“少儿学侗戏,青年唱侗戏,老人看侗戏”的浓厚氛围,使得侗戏仍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 上一篇:塞内加尔主要节日
- 下一篇:传统玩具'琉璃咯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