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没能完成统一,是因为他错过了这些人才
三国时期刘备本很有可能完成统一,只可惜他错过了很多人才,因此导致后期蜀汉无人可用的局面,十分可惜。
刘备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涿郡起兵到赤壁大战前,人生如浮萍;第二阶段从借居荆州到白帝城托孤,辉煌很短暂。
在刘备第一阶段的人生里,避居新野,三顾诸葛亮于南阳,为他设计实现抱负的战略蓝图,因此他才能够步入第二阶段的辉煌人生。刘备对待人才方面,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天赋了,涿郡起兵时,有关羽、张飞、简雍跟随,转战徐州时,又有糜竺、糜芳、孙乾倾情加盟,但终究没有改变他寄人篱下的命运。其实不少的士大夫还是非常看好刘备的,为什么这些士大夫都不善始善终的追随刘备呢?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够明白,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让这些士大夫实现安邦治国的梦想。
1、田豫
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官至太中大夫,享年八十一岁,是曹魏少有的高寿将领。当然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田豫很有才能,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第一名将,《三国志》中,将田豫与满宠、牵招、郭淮同列一传,除此之外,陈寿还认为“豫位止小州,招终於郡守,未尽其用也”,田豫终于小州,牵招终于郡守,都是没有得到重用,陈寿的这句话是非常有分量的。
那田豫和刘备有什么关系呢?话还是要从刘备投奔公孙瓒说起,年纪尚小的田豫把自己托付给刘备,后来跟随刘备一同援救徐州,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田豫因为母亲年老而返回家乡,临别之时,刘备哭着说:“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相信大家都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田豫回到幽州,先跟从公孙瓒抵御袁绍,公孙瓒败亡后,归附鲜于辅。曹操平定北方,鲜于辅投降曹操,田豫才能够为曹氏集团服务。这是刘备在徐州失去的第一位人才。
2、陈群
田豫离开后,刘备也带着部队前往豫州任职,在这里遇到了陈群和袁涣,但最终他也错过了这两位人才。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隶属于豫州刺史部,这也是刘备能遇到陈群的原因。
陈群家族在中原是知名的士大夫家族,他的父亲叫陈纪,字远方,名气很大,被尊称为陈远方,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篇《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文章,就是讲的陈群父亲的故事,而陈太丘是陈群的祖父,陈太丘本叫陈寔,因为做过太丘长(太丘县令),所以被尊称为陈太丘。
鲁国的孔融是孔子的后裔,是一个才能出众而且又清高的人,年龄在陈纪和陈群之间,孔融先和陈纪为友,后来又和陈群结交,所以陈群的名气就越来越大。对于善于礼贤人才的刘备来说,来到豫州地界,肯定不会不知道陈群的大名,因此他征召陈群担任别驾,别驾在汉代是刺史的佐官,相当于刺史的副官或者说是机要秘书,刺史出巡监察地方时,别驾就坐另外的驿车随行,因此被称为“别驾”。
没过多久,徐州牧陶谦病逝,徐州的官民希望刘备能够到徐州接任州牧,刘备准备前往,陈群却劝刘备不要去徐州,分析了去徐州的利弊,担心前有袁术的大军压境,后有吕布的阴谋偷袭。陈群的预言都一一成为现实,不久之后,陈群被举为茂才,为柘令,陈群没有去上任,和父亲陈纪去了徐州避难,曹操消灭吕布之后,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成为曹魏的大臣。
3、袁涣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父亲袁滂,是汉朝的司徒,袁氏家族也是名门望族,知名的有袁徽和袁霸等人。刘备到豫州时,举袁涣为茂才,茂才就是优秀的人才,举茂才是汉代察举制的一种,向朝廷推荐人才,跟后来的科举制一样,举荐者和被举荐者之间有一种师生的情谊。不过袁涣并没有在刘备手下任职,而是躲避战乱到了江淮一带,被袁术所任,后来跟随袁术出征阜陵,被吕布拘留,袁涣也因此成为吕布的下属。
吕布和刘备刚开始很亲密,后来闹翻,吕布让袁涣写信骂刘备,袁涣不愿意,吕布威胁袁涣说:“愿意写就可以活命,不愿意就只有死路一条。”
袁涣大义凛然,并没有对吕布的恐吓有所触动,很镇静的对吕布说:“涣只听说德行可以侮辱人,没有听说骂可以侮辱人的,如果刘备是一个君子,那他肯定不会以将军的话为耻辱,假如他是一个小人,再用你的话来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可以吗?”吕布听了袁涣的话,非常的惭愧,终止了这样的行为。
吕布殒命白门楼之后,归属于曹操,曹操搞屯田制,出现大量的农民和士兵逃亡,袁涣劝谏曹操不要强制这些人去屯田,愿意去的就去,曹操听从建议之后,屯田才得以顺利的进行。刘备去世的时候,消息传到魏国,曹魏群臣相互祝贺,唯独袁涣想起刘备当初的推举之恩,不愿意庆贺。
4、陈登
刘备错过的第四位人才,是徐州的陈登。陈登,字元龙,徐州下邳人,陶谦的下属,后来曹操任命他为广陵太守、伏波将军,天妒英才,三十九就过世了。陈登文武双全,才智过人,被陶谦举为典农校尉,主管徐州的农业生产,担任广陵太守时,大破江东孙氏的进攻。
刘备和陈登可谓是英雄惺惺相惜,史书记载魏国司徒陈矫曾为陈登的功曹,陈矫与陈登谈论,陈登说:“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陈群的父亲)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华歆);清脩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名士赵昱);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孔融);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刘备)。”
当然刘备对陈登的评价也是非常的高,后来刘备转战到荆州,与刘表、许汜谈论陈登,许汜说:“陈元龙乃湖海之士,骄狂之气太严重了!”刘备对许汜的言论深表不满,不过他也没有立即反驳,而是问刘表说:“您认为许先生说的话对不对啊?”刘表却说:“如果说不对,许先生是一个好人,是不会说假话的;但如果说对,陈元龙却又名重天下!”刘表也不知道这位许先生说的话对不对,只能用和稀泥的方式来回答,不过没有得到刘备的认同。
刘备又接着问许汜:“许先生说陈元龙骄狂,有这样的事情吗?”许汜应该没有看出刘备对他的不满,说:“以前世道动荡的时候,我路过下邳,见过陈元龙。他毫无客主之礼,很久也不搭理我,自己高卧大床,而让客人坐在下床。”刘备反驳说:“许先生您向来有国士之风,现在天下大乱,帝王流离失所,元龙希望您能够忧国忘家,匡扶汉室,然而您计较田宅屋舍,言谈之间毫无新意,这当然是元龙讨厌的事情,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元龙和您说话?如果是我的话,肯定是到百尺高楼上躺着,而让您睡在地下,哪里只有区区上下床的区别呢?”许汜肯定被刘备的一棒子打蒙了,幸好刘表出来圆场,刘备感叹的说:“像陈元龙这样文武足备、胆志超群的俊杰,只能在古代寻求,而现在芸芸众生,恐怕很难有人赶得上他了。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诵,形成了一个成语,叫“求田问舍”,意思就是说只知道谋求个人利益,没有远大的理想。刘备能够说出这一番话,他的道德情操并非像当代人说得如此不堪,也许这只能说当代人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事情是不可取的。
当然许汜在三国乱世只是一个小人物,曹操为兖州牧时,许汜本是兖州的从事中郎,与张超、陈宫等背曹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后来又随吕布到了徐州,吕布被围困下邳时,曾派遣他和王楷向袁术求援,吕布失败之后,投靠了荆州的刘表。
陈登慕刘备的雄才大略,又对刘备有拥戴之力,吕布偷袭徐州,伪降吕布,暗中联合实力派曹操,消灭吕布,后来刘备第二次领导徐州,陈登也是力挺刘备,不过刘备终究没有抵挡曹操的进攻,陈登再次投降曹操,很多人有疑问了,为什么陈登不对刘备善终呢?笔者认为陈登跟田豫一样,为了尽守孝道,因为陈登的父亲陈圭年迈体衰,致使刘备错过了陈登。
5、太史慈
太史慈和刘备在早期为救孔融的时候,就相识了。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太史慈得脱,星夜投平原来见刘玄德。施礼罢,具言孔北海被围求救之事,呈上书札。玄德看毕,问慈曰:“足下何人?”慈曰:“某太史慈,东海之鄙人也”
只是那时刘未对其产生如赵云一样的情感。试想若当时刘能对其如对赵云般器重,想当时其必会倾心相投。
注:只是后其为其母而投刘繇,若刘兄弟也一起去,估计三国历史就要变了。
6、张辽
刘备及关羽都对其很是敬佩,早在与吕布同守徐州之时,便已有相识。试想刘备若能把其当成与关、张一类的兄弟,其对刘也一定很是感激,到曹操收伏吕布时,刘若能对曹言之及自家如关、张一样的兄弟,想曹也未必会杀他。之后刘自然可与其在一起了。
注:若如此,只怕日后,徐州被破,关羽也不会有人相助,其也必亡了。
7、张任
张任文武全才,只可惜死得太早。若刘备对其不因其杀庞统而痛恨其,而是对其礼贤下仕,如张飞义释严颜一样,再对其动之以情,想其必定死心投降。那时蜀汉岂不又多了一个员大将?
8、庞德
庞德原为马超部将,因其生病所以才未被派去救刘璋,不然,后必随马超降刘备了。其实纵然其当时因病未有收降,若刘备有收其心,想也不难。只要让马超暗书一信,再潜人与张鲁手下的杨松,使反间计,想必能使其来投刘备的。
各位请想,若刘备五虎将加魏延再加上这四员大将必定声势大震。孔明坐震成都,然后派张任、严颜、魏延等守把西川南部,以拒南蛮。派马超、马贷、庞德等守把汉中,以拒羌兵。派张辽、关羽等守把荆州,以拒东吴。(进攻派关,守城留张。以张辽的沉稳和谋略,未必会被东吴偷袭)最后留张飞、赵云、黄忠、太史慈做为进攻长安救援各路的援兵。这样一来,何愁天下不定?
千古疑案:为什么说是刘备借刀杀了关云长
电影《关云长》已经上映,相信随着众多影迷去看这部电影,一定会对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赞叹。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深远影响和戏剧、评书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广泛传播,关羽的艺术形象愈加高大。然后事实上,人们所熟知的关羽是小说里的关羽、戏台上的关羽和评书艺人口中的关羽,而非那个真实的关羽。
但由于史料的匮乏和正史关羽本传的简略(《三国志·关羽传》900多字,合南朝[宋]裴松之注2100多字),需要在史实的空白处和细节上进行展开和演义。除此之外,本书对一些历史悬案进行了剖析和回答(更准确地说是还原历史),如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是关羽的坐骑和兵器吗?关羽真的是大红脸吗?究竟是谁斩了华雄?关羽真的熟读春秋吗?关羽的梦中情人是谁?关羽斩颜良背后的真相如何?历史上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吗?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不是真实的?单刀赴会的是关羽吗?水淹七军是天灾还是关羽的妙计?关羽丢失荆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绞杀关羽的幕后真凶是谁?
而围绕关羽的一个最大的悬案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意失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遇害,蜀汉的半壁江山就此失去。关羽之所以北伐失败,丢失荆州,是各种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如曹军大兵压境,盟友背叛、偷袭荆州,关羽与同僚不和,后勤保障不力……
但奇怪的是,在他出兵北伐以及后院起火、回师救援的近半年时间里,刘备竟然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救援,关羽向邻近的部队求援,对方竟然以种种借口推脱,不肯出兵。在关羽败亡一年多之后,刘备才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出兵讨伐孙权,兵败虢亭。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这个奇怪的现象众说纷纭,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质疑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章太炎就曾说过:“(关羽)临沮之败,葛氏(诸葛亮)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讥其无远略,而或解以败问之未通。……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几年前,一些学者也就此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问题是,诸葛亮想杀关羽就杀得了吗?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作用并非如人们想象得那么大。他是刘备的行政首长和后勤部长,但行军作战还是刘备拿主意,而刘备的军事顾问是法正、庞统等人。就算他能对刘备施加影响,阻止刘备救援关羽,但真正拿主意的人还是刘备。就像人们咒骂秦桧害死岳飞一样,其实忽略了真正的幕后主使是宋高宗赵构。
刘备有借刀杀关羽的理由吗?史书上说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那是早年的事,当时刘备遭遇了一起未遂谋杀,需要关羽、张飞二十四小时贴身保护。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也曾与赵云同床眠卧,以保安全;刘备称汉中王后,费诗代表刘备前往荆州,拜关羽为前将军,曾说过:“王与君侯,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这是费诗安抚关羽的话,因为关羽正闹意见,对黄忠封后将军,与自己同列不满。
当然,关羽与刘备一同起兵,共同奋斗三十多年,有着深厚的渊源与情义,这也是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关羽的资历和功劳,刘备才对他委以重任,托付半壁江山。另外,关羽重感情、讲忠义,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就是亲密无间、铁板一块、牢不可破的。
关羽投降曹操的事情,就不可避免地给刘备留下心结。因为在曹操麾下,关羽曾经临阵刺杀袁绍大将颜良(很可能是借投奔刘备的名义,否则在千军万马中靠近和刺杀主将,是非常困难的),而刘备当时就在袁绍军中。刘备随后于文丑一同出战,应该是因为关羽斩杀颜良而受到了袁绍的责备和猜疑,所以戴罪立功,表明自己的立场。
结果,在曹操的指挥下,文丑被杀(文丑应该不是为关羽所杀,原因书中谈及),刘备夺路而逃,为了脱离险境,刘备以骚扰曹操后方为名南下。关羽为了报答曹操而考虑不周,直接造成了刘备处境的恶化。虽然他后来为了忠义而重回刘备麾下,但不代表刘备就会“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关羽刚强自负、刚愎自用,因此与大部分同僚都有矛盾,与刘备也难免发生冲突。当年,他与刘备在许都的时候,因为此前曹操抢了自己喜欢的女人,想在射猎时袭杀曹操,遭到了刘备的阻止,后来刘备长坂坡一败涂地,关羽还为当年不让他杀曹操的事埋怨刘备,就是一例。
所以,刘备在重用关羽的同时,常常有所保留,对关羽的任命往往都是代理,而不是正式委派。如代理下邳太守,董督荆州则是代理荆州刺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限制关羽的权力和权威,以免他坐大后拥兵自重,无法驾驭。
在荆州的人事安排上,刘备也留了后手,例如让小舅子糜芳担任最重要的南郡太守,荆州的文武官员可以越过关羽,直接与他沟通。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以当初“借”荆州为名,武力夺取荆州三郡时,长沙太守廖立就直接跑去向刘备报信,而不是逃往他的顶头上司关羽那里。
关羽镇守荆州多年,实力上升,难免自我膨胀,这是他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个性使然,也是实力和地位变化的结果。例如,他远在荆州,却插手益州的人事安排,马超归顺刘备之后,得到重用,他给诸葛亮写信,询问马超人才可与谁相比,诸葛亮只好复信周旋,吹捧关羽。后来刘备拜他为前将军,他因为黄忠封后将军,声言“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拒不接受拜封,公然抗拒刘备的王命。表面上是藐视黄忠,其实矛头指向刘备。
这一方面是因为关羽心胸狭隘、争强好胜,没有容人之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资历深、功劳大、地位高,现在又雄踞一方,有资本这么做。关羽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当初三个人一起举兵,打出了现在的地盘,不分彼此,你的就是我的,甚至不自觉地把荆州当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试图和刘备平起平坐,拥有同等的发言权。在一定程度上,刘备已经控制不了、指挥不动当时的关羽了。这当然是刘备无法接受的事实。
孙权为夺取荆州三郡,事先将孙尚香从刘备处接回,两家的联姻关系名存实亡。后来,孙权不是与刘备修复联姻关系,而是提出与关羽结亲家,遭到关羽的拒绝。这至少说明,孙权也把关羽看成是刘备集团中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从而加以拉拢。试想,如果关羽与孙权结盟,割据荆州,三国的局面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按理说,刘备历时一年多才平定汉中,正需要休养生息,不应该马上大动干戈、出兵北伐。但同月,关羽就进攻襄樊,这很可能是关羽假节钺、获得代天子征伐的权力后,自作主张、一意孤行的结果。
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关羽出兵前请示了刘备,或者刘备被汉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想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就命一直在养精蓄锐的荆州军出击。但如果是这样,刘备应该会派兵支援,不会坐视关羽败亡而不施以援手。关羽在北伐期间,只是向邻近的房陵、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而从未直接向刘备求援,也可以证明关羽的北伐并未经刘备的同意,所以无颜要求刘备支援。而没有刘备的命令,邻近部队自然不会出兵。
有人猜测北伐是关羽的一意孤行,但又向刘备作了报告,而刘备却没有重视起来,既没有遥控指挥,又没有给予多少支持。即便当初刘备没有引起重视,但北伐前期的辉煌战果和后期的严峻形势,不可能不引起刘备的重视。不派援兵,显然不是疏忽,而是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