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武则天为了上位,竟然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武则天一直以来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强硬狠毒,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当做陷害对手的工具亲手掐死,但历史上真的发生过这件事情吗?

一直以来,武则天为夺取后位,掐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的说话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说法也得到了许多正规史学著作的认同。但是最近,学者孟宪实提出。从种种迹象和史料来看,武则天其实并未“振喉绝襁褓之儿”。

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横空出世,是一个历史奇迹。但是,成功地获得皇位的武则天,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作为一个女皇帝。在男权至上的古代社会里是很让男人们恐慌和不平的,特别是那些整天翻着经书之乎者也的正人君子,恨不能将她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才能宣泄他们心中的不满和愤怒。

因此,把武则天视为妖魔的思想一直占据着传统史学的主流地位,“武则天欠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这种说法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并且还越传越真实了。但是,翻开当时的史籍记录,不论是《唐会要》还是《新唐书》,多事强调小公主之死给王皇后带来的危机,而并没有直接说小公主就是被母亲武则天杀死的。

并且,王皇后的危机也不是从小公主之死开始的,而后来王皇后被废,也没有证据显示公主之死发挥了作用。其实,王皇后的危机,早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已经显现。

王皇后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她跟高宗的关系似乎很早开始就存在问题。高宗与萧淑妃连续生育一儿两女,《唐会要》里说“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

武则天能再次进宫,全拜王皇后所赐,而王皇后的动机主要就是为了立娣有宠,用武则天大白萧淑妃,即“欲意间良娣之宠”。但是事与愿违。

武则天“既入宫,宠待逾于良娣,立为昭仪”。王皇后引狼入室,萧淑妃因此失宠,武则天后来者居上,王皇后依然不得宠爱,反而添加了劲敌。唐高宗不喜欢她,才是王皇后真正的危机所在。也正是因为皇后有如此的危机,她的舅舅柳奭才迫不及待酝酿确立太子的事情。《新唐书·李忠本传》中说:“王皇后无子,后舅柳奭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与帝位。又奭与褚遂良、韩媛、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太子。”皇帝李治开始并没有同意皇后的请求,但是迫于长孙无忌等朝中重臣的压力,只好妥协同意。

文字记载的很清楚,立李忠为太子,就是为了稳定王皇后的地位。而这个时候,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第一个儿子尚未出世,更不要说公主之死了。

确立李忠为太子,并没有接触王皇后的地位危机。就在太子确立后不久,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出生。这个儿子被命名为李弘,而李弘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长。

南北朝以来,岛礁为主的社会传播渠道一直盛传“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宣传李弘为真命天子。根据唐长儒先生的研究,唐高宗和武则天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为李弘,就有应谶而为的意思。

而当时李忠已经确立,这不正暗示着对李忠的不认可,对王皇后的某种不承认吗?说王皇后的地位危机来自武则天的攻击,不如说来自唐高宗很久以来对她的冷淡。

而唐高宗给儿子起名为李弘,其实已经预示着皇后有更大的危机。明确地说,这个时候,唐高宗如果还没有换皇后的念头,这些问题都无从解释。

《唐会要·武后传》《旧唐书·武则天本纪》和《新唐书·王皇后传》的记载在描述双方斗争的时候,立场有所不同,但是武则天的胜利却是公认的。所以,废黜王皇后在唐高宗这里根本没有感情障碍,障碍只在朝中大臣而已。对于唐高宗感情脉搏了如指掌的武则天,对于已经失败的王皇后的继续打击,有必要付出亲生女儿的生命这样沉重的代价吗?何况,唐高宗采取步骤推动皇后被废的时候,申诉的理由是“皇后物资”,从来没有一句话谈及皇后杀死公主的事情。后来,李敬业在扬州起兵时。

骆宾王声势浩荡的《讨武曌檄》里并没有提及武则天掐死小公主的事情。如果确有其事,哪怕仅有一点点的传言,骆宾王会手下留情吗?这说明在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的时候还没有这种传言

另外,在唐宪宗时期成书的《大唐新语》和被公认为对唐朝历史写的最客观的《旧唐书》里,压根儿没有提到什么公主被谋杀的事情,关于这位小公主的死亡。

只是记载他是武后的长女和死亡的事实而已。更奇怪的是,小说里明明绘声绘色描述武则天偷偷掐死自己的女儿,偷偷地溜出去,整个过程没人发觉。既然没有人看到这一切,那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因此,关于武则天掐死自己亲生女儿的说法是后人丑化武则天的结果,并不可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