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为什么说当时连冥币都比真钱值钱
提起民国,有的人会想到有诗有画的年代, 也有的人会想到才子佳人们轰轰烈烈的爱情,然而,在这一片繁花似锦的背后,掩藏着的却是民国时代令人咂舌的高昂物价。我们一直都听说过民国时期的通货膨胀,但是到底通胀到一个什么程度,可能大家都没什么概念,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稍微讲解一下到底有多膨胀。
民国初期,物价尚且相对温和。
据史料记载,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广州销量最大的“新兴白”牌大米,每石售价6.25圆(银圆,下同),普通面粉每石售价5.39圆。当时一石是80公斤。
应该说,这个米价还是相对合理的,而且到了民国四年,“新兴白”大米还降了价,每石才卖5.88圆。
除了米价稳定,民生必需品的肉类价格也十分温和,民国圆年每斤猪肉平均售价是0.28圆,羊肉每斤0.25圆,牛肉每斤0.15圆。在这一时期里,CPI的指数一直在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波动,百姓的生计也尚可维持。
可惜好景不长,北伐战争胜利后,物价开始翻倍的上涨。民国十七年,肉类的价格比1912年贵了一倍,米价也涨到了10.25圆。
物价上涨了那么多,那么当时的人们收入怎么样呢?
据记载,民国十四年的时候,以北京的工资为例,当时胡适教授月薪500圆,陈独秀教授300圆,鲁迅300圆,顾颉刚教授400圆,李大钊120圆,郁达夫讲师为117圆,普通市民家庭月收入15圆,汽车司机20圆,纺织女工16圆,人力车夫旺季15圆。
可见,即便是普通的市民家庭,收入依然尚可维持温饱,而且在民国十八年后,物价又暂时回到了温和波动的区间内,因此当时大多数的百姓虽然不得不承受高物价,但依然可以勉强度日。
法币时代
可惜,随着1937年的到来,原本尚算温和的物价时代就此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早在1935年,当局就想要通过发行“法币”改革经济,然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等到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后,当局不得不大肆印钞购买武器,直接导致了法币泛滥,物价飞涨。
同时,随着战事持续不断,商品贸易与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1938年,广州和汉口两个重要的通商口岸沦陷后,进口商品价格飙升了72%。
1939年南宁沦陷后,进口品价格又在此基础上再翻一倍。等到1942年重要的运输线滇缅公路瘫痪后,货物进口量骤降,仅为1937年的6%,供需严重失衡,物价犹如坐火箭般一路上涨。
进口货物价格飞涨的同时,国内的农产品价格也开启了疯狂上涨的模式。
随着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许多农田歉收,这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的价格飙升。1940年,农产品的产量比1939年下降了10%,等到1941年的时候,农产品的产量又下降了13%,粮食产量岌岌可危。
粮食已经严重不足,可此时当局却决定征收田赋时必须实缴粮食而不能用钱币代替,这更进一步的导致了流入市场的粮食减少,加剧了通货膨胀。
剧烈波动的物价也影响了百姓们对于货币的信心,人们纷纷把储蓄的法币拿出来换成实物,有些地方干脆重回以物易物的原始模式,一场恶性通货膨胀,就此席卷神州大地。
膨胀的物价
钱币贬值贬的这样厉害,1948年清明节时,到郊外上坟的人,不约而同地首次不烧冥钱纸而烧千元的钞票,烧钞票比烧冥钱纸合算,出现了冥币比纸币还贵的现象。到了1948年,物价达到了从所未有的高度。当时一个烧饼都要二三百元钱,而米价更是每百斤高达二十多万。比起民国初期的物价,仅仅数年间,物价就翻了上千倍。
可就是这样的天价依旧挡不住物品涨价的步伐。曾有人在饭店吃饭时,一碗米饭是2万元钱,等到这个人去添第二碗饭时,米饭的价格就涨到了2.5万一碗了。
严重的通货膨胀加剧了人们尽快把钱换成货物的心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市面上激增的消费更进一步造成了货物短缺,于是恶性循环下,通货膨胀更加厉害。
根据杨格《中国的战时财政与通货膨胀,1937年-1945年》的数字,1938年中国的零售价格上涨率为49%;1939年为83%;1940年为124%;1941年为173%;1942年为235%;1943年为245%;1944年为231%;1945年1-8月为251%。据张嘉璈著作,单月通货膨胀的高点是1945年6月,达到302%。1947年,南京政府平均每月要发行一万多亿元钞票来弥补财政赤字。通货增发的结果,使得金融情况更加恶化,物价如脱缰野马,瞬息数变,百姓苦不堪言。自万元大钞应市不久,市面即不断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
1947年10月下旬,上海市就出现了商店拒收四百元以下的小钞。持币者无奈,只能将四百元以下面额的钞票混迭成扎,将它同愿收此钞的郊农换菜,一斤钞票换一斤蔬菜等等现象。但是就这种交易也就进行了两天便终止了,因菜农得知市面行情后,恐怕吃亏不再收纳。11月5日,中央银行柳州分行将四百元以下小钞三百余箱(共三亿多元)陆续运到电厂锅炉焚烧。
当局不得不印发十万面额的大钞,但这依然止不住通货膨胀的脚步,后来商场开始拒收400元以下的零钱,甚至就连乞丐都不愿收1000元以下的小钞呢。
物价疯涨,粮食短缺,大量的平民馁殍相望,就连许多公务员也每天只吃得起一顿饭,而且还得晚上兼职拉洋车才能维持基本生活。
据《大公报》1948年8月16日的统计,以战前的生活指数为比较,8月上半月的食物价格上涨了390万倍,住房价格上涨77万倍,服装价格上涨652万倍。
一些印钞厂甚至直接用廉价的法币作为纸张原材料来印钞。货币的面值抵不上纸张价值,如此疯狂的物价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针对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孔祥熙是这样评价的“中国物价上涨之主要原因,系因抗战已七载,军需浩繁,物资日渐缺乏,供应未能适应,加以国际路线阻断,运输困难,国内经济情况,益形艰困。”
对于这民国时期的物价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