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刑犯为什么要到秋后问斩?还有断头饭内为什么会有一片生肉?
从古至今被判死刑的人行刑前会有一次极为丰盛的断头饭,但这顿饭内却有一片生肉,这一片生肉是干什么的呢?为什么要放一片生肉呢?
大家都听过“秋后问斩”这一句话,汉代的法律规定,死刑只能在秋冬季节执行,立春之后,就不可以再刑杀,而这也一直被历代所沿用,所以处刑也一般是在秋季。古代对于死刑是十分重视的,只要发现案件有些许问题,都会重新审理,审理的时间也很长,最后还需要交由皇上定夺,被称为“复奏”,可见古代对死刑的判决是慎之又慎。
如果真的是证据确凿罪大恶极,那么在临刑前,也会让犯人好酒好菜的饱餐一顿,吃断头饭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有的朝代也会在合理的范围内让犯人自己选择,或是满足一些合理的要求,这也是出于统治需要和封建礼教重视人情的一种体现。而在断头饭里面通常都会放上一块生肉,但这块生肉可不是给人吃的,那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古代的断头饭,可谓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断头饭开始于春秋时期,当时楚庄王在平定大臣的叛乱后,为了笼络人心,显示自己的仁德,他别出心裁的提出了在犯人临刑前饱餐一顿,名曰:“断头饭”。后来,历朝历代的帝王也就将这个传统给继承下来了。那么,断头饭到底吃什么呢?
在古代,断头饭作为死刑犯的最后一餐,古代的帝王们为了显示自己的仁德,一点都不吝啬。例如宋太祖赵匡胤曾立下规矩,死刑犯的断头饭的伙食标准是5000文钱,可谓相当的盛丰。
不过,腐败问题从古代就有,这些死刑犯的伙食也不例外,各种潜规则,层层的剥削,最后到了犯人嘴里的也就没什么了,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一碗饭,一碗肉,加上一碗菜。这种制度非常人性化,毕竟人都要死了,无论生前犯过多大的错误,临死前吃顿饱饭也是应该的。同时,还有另一种寓意,就是希望死者,来生能够投胎到个好人家。
断头饭一般是一饭、一青菜、一肉、一壶酒,特别还准备了一块生肉。那么,为何要会有一块生肉呢?
关于死刑犯饭碗中的生肉,源于古代一个传说。传说在奈何桥旁有一条狗挡道,只有拿一块生肉给这条狗,死者才能过奈何桥投胎。
直到如今,不单是死刑犯,即使是普通人死了之后,家里人都会摆上一块生肉,寓意和这个差不多,就是为了打点奈何桥上那只狗用的。
关于古代的死刑,其实官府都是很谨慎的,不会轻易判刑,会在检查多次无误之后才决定判处死刑。就算判决之后,也不会立马就执行,而会隔一段时间看案子结果是否合理,所以一般会是秋后问斩。
总之,古代的断头饭了,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古代一项人性化的制度。但这一碗断头饭可真的是最后的晚餐,纵有山珍海味,也食之无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