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吴三桂起兵反清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因为他年纪大了吗?

三藩之乱在清朝时期算得上一次比较大的动乱了,为首的是平西王吴三桂,那么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他年龄老迈了吗?

以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位汉族藩王不甘示弱,起兵兴乱。这场叛乱从1673年(康熙十二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开始,直到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以清朝平叛成功而宣告结束,历时8年之久。

吴三桂起兵时已经62岁高龄,起兵后杀出云贵,占据湖南全境。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只做了5个多月的皇帝,于同年八月十八日病死于衡州,传位于长孙吴世璠。

吴三桂死后,形式急转直下,叛军群龙无首,各将领之间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倾轧。清军用了三年时间收复失地,于1681年冬攻陷省城昆明。吴世璠兵败自杀,余部投降,三藩之乱被彻底平定。

那么吴三桂发动的三藩之乱为什么会失败?难道真的是因为吴三桂年纪老迈吗?

先看当时满清八旗实力。萨尔浒之战后两年,八旗总男丁约6.9万,当时以满洲八旗为主。而到入关后,到顺治五年的另一份统计,因为持续几十年战争的损失,真满洲只剩5万、编入八旗的蒙古不足3万,剩下26万多,都是历次战争中陆续俘虏、征服、归顺的汉八旗男丁,满清称为“包衣”和“尼堪”。统共加在一起,八旗总男丁不过区区35万。按其“三丁一军”的习惯,核心兵力不过10万余。

而且八旗进关后不到20年,拜天花和持续内斗所赐,其宗王名将死了个精光,连“大宋名将制造机”完颜宗弼这水准的将领都再找不出一个。其八旗精兵更从明末的“满万不可敌”、野战无敌手,腐朽到了人人畏战,只能跟在汉军绿营后面当督战队的地步。

李定国的衡阳之战,郑成功的镇江之战和厦门之战,歼灭八旗数都在千人甚至数千,比之明末时砍几百个清军首级就是难得“大捷”,再不可同日而语。

其时吴三桂本部兵马仅3万余人,(连同耿、尚二藩各9000人,总兵力不过5万),以僻远的滇贵之地对抗全国,竟能数月间便席卷半壁山河,正因得到无数原明军降将的跟从。

据清廷统计,各省布政使以下文职,投奔吴三桂的官员高达523员之多,许多还是正经的两榜进士。足可见当时许多汉人文武官员对吴三桂的支持,并不因他杀害永历帝事而介怀。

吴三桂对满清“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的声讨,和“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恢复汉人王朝统治的政治号召,是颇得相当一部分汉人精英之心的。对他们来说,比起满清屠戮汉人之仇,剃发易裳之恨,倒不如宁愿跟随一个汉人枭雄反清,哪怕他之前罪过甚大、人品堪忧。

吴三桂年纪老迈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却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三藩之乱之所以失败,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

以一隅敌全国。三藩原本经营多年的云、贵、粤、闽四省是叛军的重要基地,虽然起兵后又占据了湖南、四川等地,但均不是富庶之地。反观清朝坐拥江南膏腴之地,财源不失,尽可调集举国之兵全力对叛军实行武力镇压。以一隅而敌全国,长此以往,三藩必败无疑。

二.

内部矛盾重重。三藩之乱是吴三桂率先起事,之后广东尚之信、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等先后起兵响应。于是这场叛乱便以吴三桂为首,但叛军内部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

尚之信、耿精忠等人的部属并不直接听命于吴三桂,而是各自割据称雄。再加上台湾郑经趁机登陆作战,靖南王耿精忠腹背受敌,于1676年十月率先投降清军。

三.

名不正言不顺。吴三桂起事时打出的旗帜是“总统天下水陆兵马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可谁都知道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当年是死于吴三桂的手上,现如今又打出“反清复明

的旗号,自然得不到天下大众的认同,反而认为吴三桂是一介反复无常的小人。

四.战略失误。吴三桂兵出云贵,占据湖南之后,便裹足不前,在长江沿岸布置防务,与清军形成对峙之势。自古以来,叛军若能得势进军,一鼓攻下都城或许能有所作为,一旦形成持久作战则必败无疑。

加上吴三桂年纪老迈,而他的对手康熙帝则年富力强,正当盛年。此消彼长之下,三藩之乱注定必将以失败告终。

而战争的胜负手在西北战场,王辅臣首鼠两端,王屏藩部北上失败,平凉易手,陕甘复失。其后台湾郑经强攻漳、泉;耿精忠腹背受敌而降清,尚之信也跟着请降。吴三桂虽倾力反击,与清兵相持于岳阳、韶关一线长达两年,力保西南的云贵川湘桂五省,然则终究大势已去,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了。大约是自己也明白这点,吴三桂临死前数月,放弃之前奉故明周王后裔的政治号召,自称大周皇帝以掩耳盗铃。

吴三桂生前因为自己的威信和与一些藩王的交情,还能从中得到一点支持,但是在吴三桂死后,由于后继者无力,其势力最终被清给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