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是赵括一人的错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这一战最终以赵国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役一共成就了两个人,一个是白起,一个是赵括。白起虽然之前就战功赫赫,但是长平之战奠定了他战神的地位。赵括的成就就是,成了纸上谈兵的反面教材。被人耻笑了两千多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失败,是换将带来的偶然,也是局势发展的必然。如果我们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赵括指挥的这场长平之战,就会发现,全部责任不能推到赵括的头上。

一、赵括接手的烂摊子

首先咱们从两军的地形上来说,当时的秦军是驻扎在西南面的山谷之中的,属于易守难攻的地势,而赵军则是驻扎在长平北面的平原地区,这样一来也就不存在什么地理上的优势了,另外就是从道义上来说,本来就是赵理亏的,毕竟就当时的上党是韩割让给秦的,只是赵私下里接受了上党太守的投靠,可以说就战争来说,是站在了道义的对立面的,还有就是之前与秦军对抗的期间,廉颇虽然是守住了领土,但是却经常的吃败仗,可以说在士气上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赵国后勤能力不足

在古代的时候打仗时,可以说粮草是重中之重的,当时的赵军经过了“胡服骑射”的革新之后,战斗力便是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也仅仅是军事这一个方面而已,就农业上来说却是没有得到什么发展,就其当时主要的粮食产地来说,也并不是什么高产量的产地,而战争势必是会使得粮草的需求量增加,而且是成倍的增长,咱们上文中也是有提到过廉颇对于秦军的抵抗,这一时期更是长达三年的征战,可以说是对于赵国极大的负担,甚至在后来的时候开始向齐借粮,但是却也并没有借到,可以说也是证实了赵的缺粮。

另外就是当时赵在粮草运输的情况上也是比不上秦的,赵国当时虽然在运输的路程来说是相对比较近的,但是却需要翻越太行山,沿途的路并不好走,而秦则是不一样,在当时的时候秦在粮草的供应上是十分的充足的,另外就是当时秦运输粮草用的是水运,沿途来说相比陆地要好的多,这样一来也就使得两国在持久战上来说赵是坚持不住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后来的时候会将赵括换上的原因。

三、军力对比,君主支持力度

就这一战役来说,赵先后投入战场的将士达四十多万,而秦则是到达了六十万将士的数量,可以说就将士数量上来说,是赵出于劣势的,而就算是将士数量等同的情况下,也是赵稍弱那么一点的,虽然也没强出多少,而在这一战中,赵括被围,可以说是秦将所有能够动用的兵力都用上了,但是这一时期的赵国却是并没有这样的全力以赴,也就造成了之后的惨败。

四、赵括的个人能力以及他面临的局面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一战当中两军的损失情况,赵45万军队在赵括的带领之下以牺牲5万将士的代价,成功的拼杀了秦30多万人,可以说就他的领兵能力我们在这里就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当然所剩余的40万大军在后来的时候也是没能逃过死亡的结局。另外就是在被围困了40多天的情况下,在已经是粮草断绝了,甚至是靠着同袍而食来维持的地步,但是其军队定没有出现混乱,这可以说也是他能力的一种体现,还有就是在这个时候,不单单是赵换了将领,秦军方面也是换了将领的,将白起换为了主将,就他的能力上来说在面对白起的时候还是非常的困难的。

五、大局观

有人说廉颇的战法好,但实际上,廉颇只是作为一个将领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要没有过错就是大功,而赵王则是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此战赵国赢了最好,即使输了也无妨,因为即使输了也能极大的消耗秦国的有生力量,缓解赵国当前的局面,因为赵国一旦战败,列国不会再无动于衷,当然了战胜则最好,只是赵王秦王或者说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白起会把这四十万人说杀就杀了,这才是关键。赵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赵括,而是当时赵的后勤保障跟不上,粮草不充足,在之前的战争之中更是消耗巨大,另外就是个人的能力上来说虽然他已经是很出色的了,但相较于白起还是差很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