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擒孟获?而不是直接杀了孟获 诸葛亮凭什么能七擒孟获?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诸葛亮出兵南方,与少数民族的酋长孟获对战。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因为当时的蜀汉南部都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时常发生少数民族叛乱的事情。诸葛亮知道,自己要想北伐的话,一定要先解决内部的问题,否则一定不能安心北伐。
少数民族当中有一个比较出名的领袖,就是羌族的孟获,当时的孟获自命为南疆王,实力是所有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他一直不服气蜀汉的统治,当时的刘璋也拿这个人没办法,更不用说后来的刘备集团了。诸葛亮知道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一定要找一个头目算账才行,所以他也看中了孟获。孟获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屡次被诸葛亮所擒获,可是一直都不服气,不服气可以啊,诸葛亮主动将孟获给放了回去。等到下次作战之时,孟获再次被擒获,再次将他放了回去,这样七次以后,孟获实在是被诸葛亮的神通广大所折服,而且诸葛亮的宽宏大度是孟获远远想不到,所以孟获从此拜服在诸葛亮的脚下,成为蜀汉的臣民。
诸葛亮不仅七次放了孟获,在最后得到孟获的承认后,诸葛亮更是重新任命孟获为南疆王,这里的所有少数民族都归孟获来掌管。孟获就更加激动了啊,本来以为一定会被治罪,没想到诸葛亮如此恩遇,孟获从此死心塌地为诸葛亮的蜀汉王朝卖命。诸葛亮并不希望孟获为蜀汉卖命,他只是希望孟获能够管好这些少数民族,将来说不定有用到的一天,但是绝对不是现在,现在只要不出去捣乱,那就是最好的事情了。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七次擒获孟获,又放了孟获七次呢?当时一刀杀了孟获不是更加方便吗?
首先就是诸葛亮认为南蛮也应该属于蜀国的领土,南蛮的人民百姓也是蜀国的人民,他们也有生命,不应该为这次的战争而付出代价。虽然诸葛亮已经经历过大大小小数不尽的战争,也见过许多战死的士兵们,但是他却仍然有着一颗仁慈之心,不愿意看到人员的伤亡。
而诸葛亮在火烧藤甲之后,更是觉得自己的行为太过残忍,让他觉得良心非常不安,因此特意去发明了馒头来祭奠双方死去的战士。而在诸葛亮的心中,南蛮人也属于蜀国人都是自己人,为什么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呢?因此诸葛亮还是觉得能够不杀生的话还是不杀生为好。
这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蜀国在诸葛亮的北伐,由于种种原因要不断的进行北伐,而如果这时候自己的后方出现问题的话,那么蜀汉无疑会面临着两面夹击的不利情况,因此蜀国需要一个能够稳定且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困扰的后方势力,这也就是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平定南蛮的原因了。
而且他知道孟获是南蛮的首领,只要能够将孟获成功的收服,那么南蛮的各族就会听命于孟获,也就是听命于蜀国。而在南蛮臣服之后更是会成为蜀国的后备支援,能够为蜀国提供将士和军粮,也能让蜀国的北伐进行得更为顺利,所以说,收编孟获为自己所用也是北伐所要求的。
而这第三个原因也是诸葛亮为什么不能杀孟获的原因。我知道在很多少数民族中,他们都会有一个首领,而族民们又会对这个首领极为的尊重,甚至有些民族中,会把首领视为神一般的存在,而孟获于南蛮种族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因此如果诸葛亮敢把孟获杀了,那么蜀国势必会受到南蛮部落的报复,虽然南蛮的势力并不强大,但是如果要镇压他们的叛乱的话,还是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这对于蜀汉而言有许多害处而没有一个好处。
更何况当时的蜀国势力还不是很强大,虽然勉强能够与其他两个阵营鼎足而立平分天下,但是面临着更为强大的吴国和魏国,蜀国的势力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弱小的,可以说他们是一个四面临敌的情况?在东方有着吴国的存在,而在北方又有着魏国的存在,如果再将南蛮得罪了,那么自己无疑会陷入困境之中。所以说诸葛亮更希望能够让孟获心悦诚服,而非将孟获杀死,如果孟获能够为蜀国效忠,那么他们会成为蜀国的后方支援势力,并且能够给蜀汉带来许多的利益。
诸葛亮靠什么能做到七擒孟获
第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八个字是孙子兵法里面的,战争取胜的一个保证。他就是靠的这八个字。诸葛亮的南征是远离本土、远离后方的作战,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面对的是从未去过的地方,从未交过手的对手,地形、地物、气候、民情,乃至于作战对手的兵力构成、作战方式、攻击手段等等,- -切都是生疏的。在这种全新的环境下作战,要比在内地作战困难得多。这就要求统兵者事事谨慎,步步小心,而“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就是夺取胜利、避免失败的重要条件。
知己,只要头脑冷静,善于分析就可以做到;但要“知彼”、“知天知地”,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其中侦察敌情,收集、分析情报是必不可少的。南征之初诸葛亮就从本地人吕凯处得到一幅极为宝贵的“平蛮指掌图”,这是吕凯多年来派人深入蛮地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对于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交战,均一一标明,对于诸葛亮深入敌后用兵作战具有极高的价值;加_上诸葛亮又用吕凯为行军教授并向导官,等于身边多了一幅活地图。但这只是为孔明的行军扎营、布阵交战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一张地图的容纳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作战所需要的东西都一一标注,战场敌情的千变万化要求统兵者必须随时了解。
诸葛亮是深知这一点的,为了了解敌情以及影响作战的各种因素,如地形、地物、气候等,他或者从俘获的敌军将士口中细细询问有关情况,或者派人深入敌后实地调查了解,或亲至前线实地考察,或是找本土人士咨询情况。如三擒孟获前,马岱率领的三千军马渡泸水时突然半渡而倒,口鼻出血而死。孔明立即找来向导和当地人询问,得知中毒原因是日中时分泸水毒气蒸发,只需夜静水冷时即可安全渡过。在四擒孟获之前,因孟获率部退往银坑洞中,为了明了地形、地物,孔明就亲自乘着小车,带领一百多骑士探路,在亲眼所见西洱河遇木则沉的情形后,改用以竹搭桥,从而在河的对岸建起三座大营。
孟获被第四次释放后,退人秃龙洞,准备借助朵思大王的力量及周边有毒的四泉来阻挡南征蜀军。为了解决四泉对蜀军的威胁,孔明不惜亲自翻山越岭,攀藤附葛,找到孟获之兄孟节这位世外高人,在其指点下,得以通过挖掘地下之水解央大军用水的问题。为破乌戈国的藤甲军,孔明在向导的带领下亲自深入险地了解地形,亲自选定盘蛇谷作为火烧藤甲军的地点,终于将三万藤甲军- -把火烧得灰飞烟灭,使孟获的最后一点希望化为乌有,孟获也就乖乖降服了。
第二,诸葛亮的用兵智谋与计策。如一擒孟获时,诸葛亮在侦察、了解地形的基础上,重重设伏,用诱兵之计将孟获引人预设的伏击圈,将其重创后又在山间小路埋设伏兵,在孟获逃跑时将其生擒活捉。三擒孟获时,孟获自以为高明,设下诈降计,让其弟孟优前来蜀军大帐诈降,诸葛亮假装中计,以酒食热情款待孟优,却在酒食中暗下蒙汗药,将前来诈降的一百多人麻翻,而孟获还自以为得计,带着一百多人前来偷袭,结果又被活捉,这正应了那句“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古语。
六擒孟获时,孟获倚恃三江城高大险固,又有朵思大王的三万精兵把守,以为万无一失,谁知诸葛亮却以积士成山之法,突然发起攻击,夺取三江城,杀死朵思大王。其后孟获又倚仗木鹿大王的巨兽之兵,以为必胜无疑,谁知诸葛亮早就备下破除巨兽之法,一场真假巨兽的搏斗之后,真兽大败,木鹿大王也死于乱军之中。
接着又识破孟获妻弟带来公主的诈降之计,并乘势活捉孟获。特别让人敬佩的是,孟获利用乌戈国的三万藤甲兵刀枪不入、遇水不沉的特点,要与蜀汉大军作最后一次较量,谁知诸葛亮抓住藤甲兵不怕水,定怕火的缺陷,在亲自侦察地形的基础上选定盘蛇谷作为埋伏地点,再以诈败诱敌之法,将三万藤甲兵引人谷中,利用藤甲兵毫无防备的心理弱点,用火把引爆预先放置的油罐、铁炮等,顷刻间即把三万藤甲兵烧得灰飞烟灭,孟获的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于是最终选择了投降归顺,诸葛亮的南征不到一年就取得了完全胜利,得以凯旋班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