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该不该为圆明园事件所负责?其实最放下圆明园的就是慈禧
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引起了中国当年圆明园的事件,圆明园是中国人所有人的伤疤,这场大火唤醒了火烧圆明园的记忆,对圆明园的惋惜也随之而来。
150年前那场大火,人们只记住了火烧圆明园,几乎忘记了大火也毁掉了颐和园的前身。
就像一位英国学者指称:“相信西方人能从巴黎圣母院可怕的火灾损失中,体会到法国和英国焚烧圆明园和破坏其他国家珍贵文物时中国和其他国家所遭受的切肤之痛,也希望西方人对此有所反思。”
很多人在讲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复仇、慈禧老佛爷搜刮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英法联军烧之前慈禧做了些什么等言论,直接让慈禧太后成为火烧圆明园的负责人。
这些言论过于离奇了,毕竟中国教科书中从未隐瞒这段历史,略作搜索也可知,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中,于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此时慈禧仅仅是贵妃,离她独揽大权还有32年。
即便将慈禧太后替换成晚清统治者,也没有皇帝该为英法两国的野蛮行径负责。
为了扭转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差,英国开始在印度种植鸦片,炼制鸦片运往中国。在鸦片战争前,鸦片已经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还在经济层面导致白银外流,进而引起通货膨胀,使清廷财政枯竭。
当时朝野上下对防止白银外流打成一致看法,然而是否允许种植鸦片分为两派。一派弛禁、一派严禁。虽然林则徐认为如两害取其轻、民间私种鸦片比输入鸦片更可阻止白银外流,但当两派较量之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支持严禁派的黄爵滋,并得到道光帝的支持,前往广东禁烟。
但没有想到的是,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至道光二十九年平均每年进口33,000余箱;道光三十年至咸丰四年增加到每年50,400余箱;咸丰五年至咸丰九年增加到每年64,200余箱。仅在鸦片战争后10年中,白银外流量达1.5亿两以上。
说到圆明园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伤疤,如今的圆明园依然残垣断壁,这道伤疤会一直刻在我们的记忆中。对圆明园执念最深的,莫过于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喜欢圆明园,她常常和咸丰皇帝在那里避暑,可是转瞬之间它就成了一片废墟,成了慈禧太后心中最大的伤疤。在咸丰皇帝在世时,慈禧没有说话的份,即使她想要重修圆明园也没人会听她的。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的儿子登上帝位,仅仅用了一个月就摆平了咸丰皇帝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八大臣班底。慈禧正式走上政治舞台,而放在她心上的第一件事就是重修圆明园。这话当然不能是慈禧自己说出来,得有个人帮她说,一直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总管安德海替她把这话说了出来,慈禧当然非常开心,下令讨论这件事。
当时的慈禧太后还没有到独断专行的地步,上头有正宫太后慈安和她平起平坐,下面有辅政大臣奕訢,慈禧有发言权,但是决定权并不牢固。奕訢不单惩罚了几个想要讨好慈禧一力主张重修圆明园的大臣,还细数安德海的罪状。没过多久安德海出宫南下,被山东巡抚以贪赃枉法,太监私自出宫为由杀掉,安德海之死也是告诉世人一件事:慈禧太后想重修圆明园,没那么容易。慈禧当然也清楚这个意思,大怒之下一病不起,卧床数月。
在慈禧太后眼中重修圆明园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清王朝的鼎盛,象征着慈禧执政下的国家依然蒸蒸日上。圆明园也实在是一个颐养天年的好去处,那时候的慈禧太后并没有掌握天下的野心,皇帝是自己的亲儿子,就像现在无数父母说得那样:“我的东西不给你给谁?”
慈禧太后的想法也是如此,这偌大的王朝不给自己的儿子给谁?儿子亲政之后,慈禧太后要给自己一个好的归宿,圆明园正是最好的养老院。说到慈禧唯一的儿子同治帝也不是个让人省心的主,到了十八岁了字都认不全,同治帝真正执政就干了一件事——帮老妈重修圆明园。
同治帝的这种做法往好了说肯定是孝思不匮,阴暗一点的想法自然是希望母亲慈禧能离得远一点,自然管得少一点。他大力赞成重修圆明园,底下的人有喜有忧,高兴的人高兴在又可以中饱私囊,担忧的人忧愁国家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实在不能挥霍。
这样的情况之下还引发了一场外交诈骗案,负责购买木材的大臣李光昭向法国商人买了价值54000元的木材,可是他向内务府谎报了三十多万,钱到手之后立刻挥霍一空,等法国木材运到之后,他拿不出五万块钱只好拿出市井气赖皮不认账。
如果是中国商人或许还能拿出朝廷来镇压恫吓,但招惹的是法国商人,一下子就上升到了外交层面,一个市井之徒丢尽了大清王朝的颜面,归根结底还是同治帝用人不善,他才是最大的笑话。
即便如此,英国与法国仍不满足在中国获取的利益,于1856年趁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中国,是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次战争就是以英法火烧圆明园,美俄坐享渔翁之利,与英法共同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结束。
这段历史无疑也是沉痛的,此后中国涌现无数先驱者,不断进行反思试图探索中国崛起之路,想要改变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