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张自忠将军

记得一位伟大的哲人说过:只有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民族,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让我们牢记这位伟大哲人的话!让我们永远缅怀为抗战流血牺牲的革命先辈!!1940年5月23日,在湖北宜昌,四周笼罩在一片肃穆悲壮的氛围中,成千上万的群众跟着由十几人抬着的灵柩往长江岸边走。就连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在张自忠死后当日发出报道称张自忠为“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

此时,日军的飞机在头顶盘旋,但没有一人退缩,这些战争中残酷的侵略者也没有对这些为英雄送别的民众开一枪一弹,因为在灵柩里躺着的正是他们曾崇敬的“活关公”、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上将集团军总司令、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自忠不顾肠炎,出面与日人谈判,力主和平解决,与日方签订了7月11日协定和7月19日“细则”。第29军在所谓不追究事变责任、道歉、“共同防共”等问题上先后作了重大让步,以换取日方撤军。但日本驻屯军执意挑起战争,7月底发起侵占平津地区战役,张自忠奉令留守北平,一方面力图维持冀察政务委员会,另一方面则掩护第29军撤离。张自忠的这些活动在当时受到舆论非议,甚至有人骂他为“汉奸”,现在的学界也对此有不同看法,但多数还是认为张自忠“忍痛含垢,与敌周旋”,大节并未亏损。

当时的国人并不知晓,他忍辱负重就是要拖延日军,为其他战场争取最佳时间,在别的与他一起在天津斡旋的战友被命令可以回去复命,而他没有被调回去时,他的内心是极其愁苦的。他曾同《大刚报》的记者说:“我张自忠绝不是韩复渠,他日流血沙场,马革裹尸,你们始知我取名‘荩忱’之意!”

还好,当时还是被器重和信任的张自忠重新任命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他曾坦言:“别人可以输,唯独我张自忠不能输!”

1940年5月,日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中国军队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来可以不必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5月6日晚致书副总司令兼77军军长冯治安一函:“仰之吾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38师、179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若与179师、38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师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他自己亲自率领2000多人渡河作战。

1940年5月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率2000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拦腰斩断。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所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10多次。

5月16日,张自忠部已经所剩无几,日军步步紧逼,留在张自忠身边的就剩下副官和参谋,根据日本军方资料记载:“日军第四队一等兵藤冈是第一个冲到近前的。突然,从血泊中站起来一个身材高大的军官,他那威严的目光竟然使藤冈立即止步,惊愕地愣在那里。冲在后面的第三中队长堂野随即开枪,子弹打中了那军官的头部,但他仍然没有倒下!清醒过来的藤冈端起刺刀,拚尽全身力气猛然刺去,那军官的高大身躯终于轰然倒地。”

在这名高大军官的上衣口袋里,日军找到了刻有“张自忠”三个字的钢笔,这时,冲进来的日本兵才明白这位高大军官竟是他们称之为“活关公”的张自忠将军,在一阵欢呼之后,全部安静了下来,纷纷向这位英勇的将军敬礼,并打造棺柩。

蒋介石知道张自忠殉国后,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张将军的遗体。之后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