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同为南方偏安政权 南明为什么没有像东晋、南宋那样坚持百年?

东晋和南宋都坚持了超过一百年,而明朝在满清入关之后,南明小朝廷仅仅苟延残喘了18年就宣告灭亡,同样是汉族政权,同样是面对少数民族入侵,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东晋、南宋、南明这三者通常被拿到一起讨论,因为三者都是在一个完整汉人政权(占据汉族传统势力范围)遭受少数民族打击、剩下半壁江山之后的政权存在形式。尤其是前两者,通常被相提并论,因为他们都坚持了百年以上(东晋公元317到420年,南宋公元1127到1276年),而南明与两者相比,似乎有点另类,因为南明只有短短18年(公元1644年到1662年)。

为何南明没有像东晋和南宋那般坚持到百年以上呢?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分析过原因,当时笔者主要从皇位继承(领导集团凝聚力)、经济实力和名将统帅三个方面做了分析。诚然,南明与东晋、南宋在这三方面都处于劣势,南明的弘光、隆武和永历都没有晋元帝和宋高宗那样无可争议,内忧外患中的南明也不如“被斩首”的宋朝那般富裕,也没有东晋王谢家族和南宋初年的中兴名将群。其实,除了上述的三个因素外,笔者还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原因,比如外部形势(外患),本文就从外患方面来分析三者之间的异同。

东晋——面对强悍却一盘散沙的“五胡十六国”

魏晋时期,中原地区连年征战,人口急剧减少,为了补充劳动力的不足,北方统治者不断引进少数民族内迁,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主要包括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然而正是这五族的内迁,导致了日后的动乱。

内迁之后的少数民族人民“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少数民族承担着较重的赋税,甚至为奴为仆,所以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很快便爆发了叛乱。先是氐族李特的流民起义,之后羯、羌也随之叛乱,然而真正对汉人政权造成伤害的还是汉族的老敌人——匈奴。匈奴左部帅刘渊趁着西晋八王之乱率领匈奴部众建立功业,建立了汉赵政权。之后,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在北方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通常被称作“五胡十六国”(出自北魏崔鸿创作的《十六国春秋》)。

纵观中国朝代史,我们会发现,在东晋(317-420年)时期,中国北方与之抗衡的并不是一个整体的政权,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统一的十六个甚至更多的政权,这些政权在中国北方又互相攻讦,并不能形成一致的对外合力。在北魏(鲜卑族)统一中国北方之前,只有前秦在公元376年短暂地统一过,雄心勃勃的前秦皇帝苻坚于在统一北方之后不断攻击东晋,意欲统一全国。最终双方于公元383年爆发了著名的淝水之战。这一战,苻坚率领的多民族大军讨伐江南的东晋,从人数上来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有“投鞭断流”之说,而东晋则由谢安、谢玄等名臣名将应战。最终战果出人意料,数十万前秦大军被东晋利用天险和计谋击败,前秦皇帝苻坚望风而逃,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说。在此之后,原本依附于苻坚的鲜卑人慕容垂、羌人姚苌等人随后叛变,前秦的政权开始瓦解。

这也说明了为何东晋在面对如此多的少数民族时,依然能够保持一百多年的国祚,因为这些少数民族虽然数量众多、彪悍善战,但是却缺乏一个统一众人的领袖,各民族、政权之间互相攻讦、内耗严重,导致无力将统治继续南扩,而这也使得东晋能够偏安江左。

南宋——面对表面统一却内耗不断的金国

南宋,和东晋不同的是,南宋先后面对金国和蒙元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这两个政权有别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统治区域大,而且到了南宋时期,立国都很久。然而,南宋却在这两个强敌面前屹立了一百余年,那么“孱弱”的南宋依靠的是什么呢?

金国从1115年建国起,10年后灭辽国,12年后灭北宋,一时间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都倒在了金国的骑兵旋风之下。幸好有岳飞、韩世忠等中兴名将的存在,北宋得以在军事上抵挡住了金军的继续南下,与金国形成南北对峙之势。但是,另一方面,金国自身的问题,也是南宋得以继续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消灭北宋之后,金国朝廷分成了主战和主和两派,双方互相斗争,而之后金熙宗与权臣之间的争斗,被右丞相海陵王完颜亮所杀,之后完颜亮即位称帝。称帝之后的完颜亮执意南征,意图和南宋再开战端,但是完颜亮生性嗜杀,很多金国宗室和大臣都遭其毒手,所以完颜亮并不受拥戴。1162年,完颜亮率军南征南宋,不料后院起火,西北契丹叛变,宗室完颜雍又自立为帝,然而此时完颜亮仍然冥顽不明,执意渡江消灭南宋,导致部下发动兵变,完颜亮被杀,而宋朝则趁势击败金军,收复淮南,从此之后金军再不复南征。

除了宗室的内乱之外,金国还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他的北方出现了一个更为强悍的少数民族,蒙古。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因为此前金国对蒙古部落实施残酷的压迫,导致蒙古对金国充满着敌意,所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便发动蒙金战争,已经汉化多年的金国自然不是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的对手。正是这个北方新兴的强敌牵扯了金国大部分的经历,导致金国无力南下,南宋得以维持在江南的统治。

南明——面对团结、有野心且有谋略的清朝

明朝或者南明的外患很简单,就是东北兴起的后金(后改国号为清)。虽然相比于之前的南宋面对的金国,清朝(后金)的军队战斗力不见得高很多,但是清朝幸运的是他们出了两个高明的政治家——皇太极多尔衮

皇太极和多尔衮身处关外,却十分关注明朝农民起义的发展,皇太极指示清军“如遇流贼,宜云尔等见明政紊乱,激而成变。我国来征,亦正为此。以善言抚谕之。申戒士卒,勿误杀彼一二人,致与交恶。”而多尔衮在摄政之后甚至主动联络李自成,“欲与诸公(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

清朝并非没有过危机,但是幸运的是他们完美地化解了,避免了流血冲突,保存了清朝的实力和统治阶级的团结。1643年,皇太极猝死,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争立皇位,双方背后的两黄旗和两白旗一度势均力敌,流血冲突一触即发。倘若此时爆发冲突,损兵折将不说,清朝的统治阶级内部必定分裂,满族作为少数民族,本身实力就很有限,经不起如此折腾。所幸的是,最后大家接受了折中方案——由皇太极六岁的皇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皇帝。就这样,一次几乎不可避免的流血冲突消弭了,清朝的实力得以保存。

而入关之后,摄政王多尔衮成了清朝经略内地的政治首脑,他在早期投降的汉人范文程和洪承畴等人的建议之下极力笼络汉人,很多明朝降将投降了清朝,高官厚禄并得到了重用。这些行为一举两得,既削减了抵抗的汉人势力,也增加了自己镇压汉人、进一步夺取天下的实力,“以汉攻汉”是多尔衮和清朝的既定方针。

而在南下之前,清朝已经收服了蒙古,使这个昔日纵横天下的民族成了自己的附庸。之后,又侵占了朝鲜,使之脱离明朝的保护,成了自己的附属国。所以,清军南下之后在北方和西方再无后顾之忧,能够专心应对明朝。

南明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后顾之忧、内部铁板一块又富有野心和政治智慧的清朝。而东晋面对的五胡十六国,虽然野蛮有战斗力,但是缺乏统一的领导,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势力,是一盘散沙,自然无力征服实力尚存的东晋。而南明有什么?文官史可法虽然忠义,但是缺乏大局观,阮大铖、马士英等人更不足提,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可是却得不到重用。武将虽有李定国这样的名将,但是孤掌难鸣,而且经常得不到其他人的配合,其他人甚至还要拖后腿。所以这就是东晋跟南宋能够坚持百年,而南明只能短短的十八年的原因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