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古代人们出远门的时候都是怎么解决食宿问题的?随便来一间天字一号?

在影视剧的渲染下人们普遍认为古代那个时候的出行也是很方便的,只要口袋里有钱;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那个时候客栈的数量也是十分少的。

随着社会发展,出差、旅游变的很常见,我们都会很方便就能找到一家旅馆歇息吃饭,跟在家里一样的方便。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古代人出远门也会有现在的这么方便吗?也能像电视上一样随随便便找一家客栈来个天字一号房、饱餐一顿吗?

在物质生活没有那么丰富的古代世界里,交通问题尚未达到解决,奔走的路程长远,有时甚至需要以年来计算行走的时间。那么长时间的跋涉,跨越山河的艰难路程中,古代人们是怎样在中途休息的呢?电视剧向我们呈现出来的方式就是住客栈,相当于现在住酒店、宾馆一样的概念。但是现实情况是还不是如此呢?难道真的只要出远门有足够的盘缠就能住上客栈?免去风餐露宿的难熬?其实真实情况里,根本不是这样。

我们知道古代有很多驿站,不过驿站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住的,只有那些官员才能用的,有时候有关系的老百姓偶尔也能住下。那我们没关系的普通老百姓自费住客栈总行了吧,其实不然,古代客栈其实是很少的,只有都城、省城那些大城市客栈才稍微多点,什么小县城、小乡镇很少会有客栈的。

那古人出行该如何解决吃穿住行呢?为什么不多开点客栈呢?

战国时期的魏国法令规定:对于经营商贾和逆旅(旅馆)的人,赘壻和带头不耕种、不修建房屋的人,要把他们从军,并要求军队不必怜惜他们,可以让他们少吃,做苦力,甚至可以用他们来填壕沟。

秦代商鞅变法,推出“废逆旅令”,将民间旅馆列入“等闲之业”意欲扼杀;

魏时,重税抑之。设店舍税五等,“税市,入者,人一钱。其店舍,又为五等,收税有差。”

隋代,“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

古代很多时候把人民自由移动看成是有罪的,平民旅游什么的基本不存在,也不是被国家鼓励的。所以客栈就很少了。

那我们普通人出行要住什么地方呢?其实在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统治安定是不鼓励人民自由迁移的,平民出个差旅个游都是不太被允许的,这样客栈客流量就会很小了。偶尔有出行需求的时候,一定都会卷着铺盖,带着锅碗瓢盆,那些有钱人有时候运气好会到有关系的乡绅家里借宿一晚,运气不好的时候看到什么破庙烂屋也只能将就一下了,像一些穷人只好乖乖的看到头顶有片瓦就凑合了。

从战国到隋朝时期,人们出远门除非是迫不得已,更不会受到政府支持。现在人们出远门可以说是一种促进消费、经济流通的行为。可是在古代,战争随时到来,时刻都需要保持人口充足,以备打仗时需求人力资源。万一人们在远行的路途中丧失了姓名,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在古代,政府不会去主动鼓励人们出远门。一直到了唐朝,鼓励交流,传播唐朝的名声,会有了远行的渐渐寻常,甚至有些远行还会收到中央朝廷的支持。度过了唐朝时期,驿站又减少了,出行的人也不那么多,又选择在家里安分守己,守这一方土地。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盛行,各地的人都要赴京赶考,或者四处求学,流动的人口又逐渐增多,带动了驿馆的繁荣。

随着科举规模的越来越大,客栈终于开始普及了,但是即使是这样,除了京城和省城外,很多地方,比如县城,其实也没有什么真正符合标准的好客栈。说句实话,像《武林外传》里那种,都达不到。

为什么?因为科举是几年才有一次,除了科举以外,客栈平时的客户来源是以游商为主,而在古代,游商实际在商人里属于比较低下的一种,一般没什么钱,出门在外一般也不追求什么生活质量。

所以除了一些交通要道上的城镇外,其他地区应该是很难找到像样的客栈的。多半也就是临时找个民家借宿一晚。

所以出门一定要背上铺盖,睡大通铺,自己买米下锅做饭。这样才是常见的。

略有身家的小地主或者读书人,会带一二个佣人,骑个驴子,如果运气好,会到有关系的乡绅家入住,或者去寺庙求宿。这样的情况会比较好些,但如果运气不好,那也只能找个破庙打地铺住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