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得到了皇位 但为什么在事后两个月才登基称帝呢?

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手刃了自己的兄弟,逼迫李渊禅位,最终李世民成功登上了皇位,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而李渊又被他给控制了起来,那李世民为什么没有马上登基呢?

公元626年,大唐王朝成立还没有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玄武门之变。这场兄弟相残的政变,以李建成与李元吉喋血,唐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其中的细节并没有过多的描述。

我们从史书上看见的玄武门之变是这个样子的,李世民在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手下悍将如云,太子李建成感觉到自己受到了威胁,于是联络三弟李元吉准备除掉李世民,李世民不得已只好带领自己的手下,在玄武门事先伏击了李建成与李元吉。

从正史的记载来看,这是没有毛病的,李世民也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那么事实的真相真是如此么?为什么仅仅在玄武门之变后的两个月,李世民才选择登基称帝?

史学家司马光在著述《资治通鉴》的时候,对于唐朝初期的内容,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借鉴,但是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记载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由此可见明朝的实录确实值得怀疑,许敬宗本人的传记更说明了这一点。

后世有学者指出封建社会的习俗是立长不立幼,如果根据先后循序,李建成本身已经被封为太子,他根本没有除掉李世民的必要,但是李世民本身的实力确实太过于恐怖,自己立下了无数的战功,却不能坐上皇帝的宝座,还有自己手下一帮文臣武将的推动。

这个时候做不做皇帝,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涉及到整个朝堂的很多人,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谁也无法保证李建成登基后,李世民的手下会有什么样的下场,在加上对于皇位李世民是愿意唾手可得,这一系列的因素加在一起,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场政变已经成为必然。

根据史料的记载,李世民即位是在武德八月初九,“八月甲子,(李世民)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此时距玄武门之变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既然李世民已经采取非正常手段来夺取皇位,为何还要等待两个月的时间呢?其实这件事的原因并不复杂,简而言之,李世民既要面子,也要里子。

所谓面子不难理解,虽然李世民是 一代明君,但他也是名副其实的篡位者。按照唐高祖李渊的意愿,他选择的皇位继承人是李建成。李世民虽然拥有战功,但李渊从来没有打算册立他为继承人。如果按照正常的继承顺序,李世民根本与皇位无缘,所以他采取了非正常的手段,来夺得皇位。

人人都爱面子,李世民也是如此,而且他还是一位有“洁癖”的皇帝。李世民在称帝后,打破历史惯例,翻看本朝史书,甚至让史官进行修改,他显然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所以在玄武门之变后,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即位,而是通过一段时间进行过度。比如说他先让父亲封自己为太子,然后用两个月的时间来淡化政变的血腥。

除了面子外,李世民也很在意里子,这里所说的里子,指的是当时朝野形势,或者说是客观现实。李世民虽然拥有一帮坚定的支持者,但他的对手,李渊、李建成、李元吉手下也有一大群的支持者。所以李世民在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他依然需要皇帝李渊,作为自己发号施令的工具。

我们来看李世民是怎么安排的。玄武门之变后的第三天,李渊下达诏书,册封李世民为皇太子,同时决定“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这当然李渊在李世民的压力下做出的决定,至此李世民以皇太子的名义,名正言顺的掌握了朝政。

李世民接着做出了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以屈突通为陕东大行台左仆射,镇洛阳”, 以秦府护军秦叔宝为左卫大将军,又以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候大将军”,“以高士廉为侍中,房玄龄为中书令,萧瑀为左仆射,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

这么说吧,凡是秦王府的官员、李世民的亲信全部被委以重任,掌握朝廷所有的要害部门。与此同时,李世民还让归顺他的魏征“宣慰山东,听以便宜从事”。经过两个多月的安排,李世民完全掌握了全国的形势,谁也无法撼动他的地位。到这个时候,他才选择正式登基。

这位通过政变登上皇位的帝王,虽然双手沾满了兄弟的鲜血!但却是一个文韬武略、胆识过人的皇帝,他善于纳谏,勤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况。为大唐帝国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