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公子:大秦帝国复兴的最后希望 如果扶苏继承皇位 大秦帝国真的可以长治久安 不会二世而亡了吗?
扶苏是秦始皇长子,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秦始皇病逝后,赵高联合丞相李斯,拥立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逼令扶苏自尽。在秦始皇死后,秦朝已经是大厦将倾,如果扶苏成为二世皇帝,大秦帝国还会二世而亡吗?
扶苏,秦始皇长子,嬴姓,赵氏,名扶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扶苏。一称公子扶苏,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期的陈胜吴广起义,打着的为扶苏公子正名的旗号。历史对这位太子的记载并不公道,司马迁在《史记》中只是寥寥数笔,却还是侧写旁描。所以,我们想要完整地了解这位扶苏太子,在今天的确是一件难事。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因不满一些儒生的复古言论,在李斯的煽动下,于咸阳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扶苏知道后,劝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大怒,将其赶出宫廷去北边给守卫北方的蒙恬作监军。蒙恬,《史记》记载,“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扫六合后,“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蒙恬还建造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
秦始皇为什么要大怒,除了他性格残暴刚愎自用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扶苏所言乃“柔慈”之语,在这位祖龙眼里,这位长子与自己的行事路线格格不入。细思扶苏的劝谏之言,可谓中规中矩,合情合理。
第一,天下虽然已定,但远地的百姓还四散各处,这样坑杀儒生只会惹来他们的恐慌;第二,儒生们又没有犯什么大错,父亲这样做未免太残酷了些。如果可以结合所有有关扶苏的历史记载,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扶苏并不是只这一次上谏秦始皇的。
《李斯列传》记载:扶苏以数直谏上;农民陈胜也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赵高伪造的将扶苏赐死的诏书中,也称扶苏“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这一切记载都说明了一件事:扶苏经常会对秦始皇的一些所为劝阻,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由此可知,他们的父子关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扶苏被派往蒙恬处作监军是始皇三十五年的事,直到始皇三十七年七月扶苏被矫杀,两年时间里,秦始皇从未过问过扶苏。
但就在秦始皇临死之前,却“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上写‘与丧会咸阳而葬’”。不管父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秦始皇在死之前还是很清醒的。他二十多个儿子中也只有扶苏堪当大任,况且又是长子,遵古制,自然会立他为太子。将玉玺赐给他,并让他赶回咸阳参加自己的葬礼。
可惜的是,这“玉玺”和“书”并没有到扶苏手里。被当时的赵高与一直跟随秦始皇巡游的小儿子胡亥拆开了。几个在秦始皇身边的人就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份赐给扶苏的诏书,用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诏书大意如下:
我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做所为,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作为人子而不孝顺,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作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命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胡亥、李斯伪造诏书赐死扶苏和蒙恬,使者来到边关,打开书信,扶苏准备自杀,蒙恬提出事关重大,为防止其中有诈,应该复请,扶苏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引剑而死。当时,蒙恬和扶苏统帅三十万秦军精锐驻守边防,连蒙恬都认为“其势足以背叛”,此时扶苏振臂一呼,来个“清君侧”,不但三十万军队尽在掌握,而且很可能还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秦朝暴政,民不聊生,扶苏仁爱,四海皆知,如果扶苏当政,与民休息,势必万民仰颂,天下太平,项羽就是力气再大也只能拔山扛鼎,刘邦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只能去当他的泗水亭长,这是秦国国运的重大转机。
如果扶苏有心觊觎皇位的话,他早就应该把自己的人安插在秦始皇身边,很快就得到秦始皇已死的情报,那样的话就用不着“清君侧”了,他就是正当的继承人,合理合法,很可能兵不血刃轻取天下,而且扶苏并不缺乏勇气,当初他犯颜上谏,惹怒秦始皇,后来在边关也深孚众望,连赵高都认为他“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后人会有个疑问,为什么赵高有十足的把握扶苏真能自杀呢?只是因为赵高对扶苏太了解了。《史记·赵高列传》中记载:赵高说,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也正是有对扶苏这样的认识,所以赵高与胡亥的奸计才得逞。不知这是赵高之狡诈还是扶苏之愚蠢。后人对扶苏的评价颇多,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关于他的评价是“故其子如扶苏之仁,则宁死而不请”。明朝首辅张居正说:“扶苏仁懦。”
苏轼评价扶苏之死,认为父让子死,子不得不死才算是孝。而张居正却认为,扶苏虽然“仁”,却是愚蠢之仁,愚蠢之孝,不足为后世效法。关于扶苏的死有个人必须要提,那就是李斯。李斯与扶苏一直有矛盾,二十六年,丞相绾提出仿周制分封子弟,嬴政和扶苏是赞同的,当时是廷尉的李斯以周朝的没落反驳,当时秦王想想觉得李斯说的不错。
从那时候起扶苏对李斯没什么好印象,李斯的人品也确实不怎么样,后来在李斯的推动下,嬴政“焚书坑儒”,扶苏对李斯的映像更恶劣,这也是赵高能说动李斯立假诏书的原因。赵高说的不错,如果扶苏上位,那他一辈子也没机会了,如果胡亥上位,他就有从龙之功,从此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李斯是个势利的人,他知道怎么选。
于是扶苏自杀,蒙恬被害死。虽然扶苏知道自己要想称帝很简单,以他在军队和民间的威望只要他振臂一呼“清君侧”皇位觉对是他的,或许扶苏真的是太善良了,怕战火一起,刚太平几年的百姓又要遭殃,或许是扶苏不想手足相残。不管怎么样扶苏还是死了,尽管他的死有太多的疑点。扶苏的离去断绝了秦王朝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就这样结束在战火硝烟中。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扶苏没有继承皇位,让昏庸无能的胡亥窃取了皇位,从而赵高夺得大权,扰乱朝纲,最终造成了大秦帝国二世而亡。他们的理由是:一、扶苏为人仁义,心中装着天下百姓,是一个好人。二、陈胜吴广起义打着扶苏的口号,如果扶苏活着,陈胜吴广就没有起义的借口了。三、扶苏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与长城军团将士关系非常好,如果扶苏继承皇位,即使天下有叛乱,也会很轻松平定。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他们的理由有道理吗?答案当然是否!
一、扶苏是个好人这点我承认,但是好人就代表能做一个好皇帝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出了名雄才大略的好皇帝,但是何曾有一个靠的是仁义?好人很难做一个好皇帝,因为好皇帝都是杀人如麻、心狠手辣、无情无义、心中只有江山社稷的人才能做的到!扶苏能做到这些吗?很多人认为秦始皇就因为扶苏劝谏不要杀人太多,一怒之下把扶苏赶到边疆,其实大错特错!
秦始皇连李斯等大臣的劝谏都能听进去,亲生儿子劝谏一句就发配边疆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让人怀疑扶苏是不是秦始皇亲儿子了。真实情况扶苏自小生长在深宫之中,爱好读书却没有参加过秦统一天下的战争,性格仁义柔弱,这点令秦始皇深深的担忧,为了让扶苏更好的成长,所以秦始皇让他去了大秦帝国最精锐的部队—长城军团锻炼学习。
二、陈胜吴广起义时主要打的旗号是:“大楚兴,陈胜王”,起义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只是觉得扶苏死的可怜,想利用百姓的同情心,根本不存在陈胜吴广起义打着扶苏的口号的说法,也更不存在如果扶苏活着,陈胜吴广就没有起义的借口了。
三、长期以来大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在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长城军团无动于衷,坐视大秦帝国灭亡,这与历史真相是相违背的,从情理上也根本说不通,秦二世和赵高虽然狼狈为奸人品不好,但是并不傻啊,起义大军都打到函谷关了,还不知道调拨大军吗?章邯虽然非常有才,但是他率领的只是有奴隶和罪犯临时拼凑的部队,怎么就如同清风扫落叶一般灭了陈胜吴广、项梁等起义大军?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王翦之孙王离作为长城军团的主将带领大部分长城军团迅速南下,和章邯一起合力打垮了众多的起义军。不幸的是起义大军越打越多,可以不断补充兵力,而长城军团却弹尽粮绝,最终王离在巨鹿之战中带领长城军团剩余的战士战死疆场,为大秦帝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所以即使扶苏继承皇位,大秦帝国还是会二世而亡的,理由如下:
一、大秦帝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创建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居功至伟,然而这也是大秦帝国迅速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大秦帝国之前普遍实行分封制,大秦帝国之后基本上所有的王朝也都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唯独大秦帝国空前绝后地实行了单一的郡县制。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和李斯都非常聪明,他们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分封制的优势所在。
大秦帝国新建立的版图又远远超过周王朝,四海之内远远没有归心,铁骑过后百姓还没有安居乐业,任何一件事情官员都要上报皇帝裁决,在那个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可以想象这样的帝国可能长久存在吗?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实现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但却把天下重要的、富裕的占西汉总面积一半多的地方都分封给了刘姓诸侯王,从而开创了大汉四百年天下。
二、大秦帝国一直推行的是商鞅变法制定的政策。商鞅变法时针对的是当时复杂的战国时期的环境,其实是一种战时模式,就如同苏联建国初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一样。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完全是牺牲民众的利益,来为国家的军力扩张服务的。在战争年代实行这种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强军,然而在建立辽阔版图后还实行这种制度,百姓永远都不能安居乐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个国家时刻充满着火药味,稍微一点火就可以引爆整个国家!这也是为什么陈胜吴广区区几百人,就可以带动天下人暴动。天下人苦秦久矣!
三、大秦帝国灭六国统一天下只用了十二年,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帝国政权的统一距离人心的真正聚合还有很大的距离,社会心理尚处于巨大的分裂状态,对此秦始皇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只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钱币就万事大吉了,他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是统一人心!原六国的子民始终都没有把自己当做秦人,更不要说那些新征服的地区的部落人民了,这样没有向心力靠军事征服的帝国能存在久远吗?
四、大秦帝国失去了支撑其帝国存在的坚实基础。大秦帝国从一个部落发展到庞大帝国,始终依靠的是赢氏部落和老秦人,然而经过数百年的征战,关中老秦人损失惨重,随着征战大军分散到了帝国边疆各地,新征服的地区人民远远没有老秦人对大秦帝国认同感。秦始皇建立大帝国后又剥夺了赢氏皇族一直控制的军权,隔断了赢氏皇族与老秦人数百年来血肉联系,大秦帝国再也没有支撑其帝国存在的坚实基础。
五、雄才大略君主气魄方面扶苏同秦始皇相比差的太远,安抚百姓治理国家扶苏同丞相李斯相比根本不能同日而语。然而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天下已经出现动乱的迹象,甚至有人公然行刺秦始皇,在陨石上刻字秦始皇死而地分等种种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征兆,对此秦始皇和李斯对此也都无能无力,换做扶苏又能如何?
六、从扶苏的个性品质能力来说,扶苏适合做的是一个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守成之君,而像大秦帝国刚刚创建完成百姓没有归心、天下没有安定,远不是扶苏可以解决的,所以即使扶苏继承皇位,也改变不了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