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蜀汉政权偏居西南一隅之地 国小力弱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北伐?诸葛亮北伐为什么难以成功?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了五次战争。诸葛亮为何执着于北伐?诸葛亮北伐为何难以成功?

诸葛亮北伐又称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从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北伐战役实际共有五次,分别是:228年1月出祁山,后因街亭兵败退军。228年12月出散关攻陈仓,20余日未下粮尽退兵。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而归,双方未交战。231年2月出祁山,后因粮尽退兵。234年经斜谷出五丈原,后因诸葛亮病逝而退军。而艺术作品中多对此次北伐战争称为六出祁山。

《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诸葛亮前后出师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建兴八年秋,魏军兵分三路,司马懿走西城,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准备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迎击,因为一场秋雨,魏国大军无功而返,其实双方并无交战。《三国志 后主传》记载: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绝,真等皆还。有人就把这次诸葛亮迎敌误认为北伐,故有六次北伐之说。

诸葛亮为何执着于北伐?

为报先帝,以完遗愿

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看出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先帝刘老大对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

从永安托孤可便知:刘先生兵败夷陵,遂退到白帝城。刘备担心阿斗懦弱,不能君临天下,遂召诸葛亮、李严二人来,托孤二人。史上称其为“永安托孤”。刘大耳临终前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老先生是如何反映的呢?《三国志》中记载,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样坚贞的态度,来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

不攻曹魏,蜀汉必亡

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里面就干脆把诸葛亮北伐的原因锁定为四个字,就是“以攻为守 ”。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道破了其中的奥妙:“孔明之出祁山,以攻为守者也.隆中已知天下大势终于三分矣.而出师不已者,不如此,欲求三分不可得也.譬之弈棋.能侵入始自治、否则坐而待之耳”。

曹魏的国力要远远强与蜀汉。先下手为强 后下手遭殃,如果消极防守,当曹魏积聚力量后攻打蜀汉,蜀汉是无法抵挡的。所以,诸葛亮采取的战略是主动防守,也就是“以攻为守”,用主动进攻来打乱曹魏的经济增长和战略部署。可见,诸葛亮连年北伐不已不为之,是以攻为守者也。诸葛亮的这一战略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他连年北伐的这几年间,曹魏政权也正好是两代交替,需要积聚国力的时期,由于他的北伐战争,曹魏疲于应付,国内的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诸葛亮死后的几年里,魏国也没有再发动大的战争 。蜀国的地势决定诸葛亮必须以攻为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蜀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这有相对性!别人攻不进来,但你也杀不出去。

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因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险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最终结局是你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

北伐中原,转移矛盾

蜀国政权性质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在蜀地建立的政权。三股势力并存:蜀国第一阶级是荆州集团、第二阶级是以李严为代表的东州集团、第三阶级才是以谯周为代表蜀地集团。集团地位不同:蜀国,该执政掌权的是荆州集团、受联合拉拢的是东州集团、被排挤打压的是蜀地集团。三方矛盾日渐突出 ,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大惨败后,荆州集团在经历失荆州、败夷陵,可谓是元气大伤,三方矛盾日渐突出。

刘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托孤之时,除了任命诸葛亮为“正托孤大臣”,还任命李严为“副托孤大臣”。一来可以使双方互相监督,二来可以借机拉拢东州集团。况且李严也算是半个荆州集团,不与刘备定下的基本国策相冲突。诸葛亮发动北伐,可以将蜀国的内部矛盾转移至对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凉州,那么荆州、东州、蜀地三大集团的矛盾会大大缩减。而且可以使蜀国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

延长蜀汉政权的寿命

诸葛亮也想在有生之年将蜀汉政权扩大,延长蜀汉政权的寿命。他深知在他死后,将没有人能够担起蜀汉政权的重担,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尽量扩大蜀汉政权的地盘,扩张实力,为后继之人积攒足够的资本,以希望保存蜀汉的政权,如果可能的话,也还是有进取中原的希望。

诸葛亮北伐为何难以成功?

其一是实力问题,蜀汉的实力远不及曹魏。

曹魏地大物博,洛阳长安在手,前朝大部分遗产吞没,无论是物资还是人才储备都是毫无疑问的最强。西蜀的地盘是抢来的,地方是最小的,主要经济来源只是蜀锦之类的特产,没有北方的强大骑兵 ,也没有东吴的强大水军,靠着老一代强将的底子强撑 。可惜:猪八戒背一筐烂套子——人没人,货没货。

蜀汉政权无论从人口、资源、军力、人才、后备等等方面,实力都远远的不如占据经营中原地区多年的曹魏。在这里我们就仅仅从兵力上进行一下比较,蜀汉全国的军队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仅仅是曹魏总兵力的五分之一。

其二是诸葛亮的问题。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国之干,优于将略。就是说,诸葛亮是一流的政治家,军事上则未必一流。以蜀汉之劣势,除非用魏延的战略奇袭,才有一点取胜的可能。司马懿评价《晋书·宣帝传》: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他的谋略很多,但是没有决断;他喜欢带兵打仗,但是不知道权变。权变就是随机应变。

其三,益州非进取之地。

益州易守难攻,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平原。所以你到了这个地方,你避难可以,守成可以,出击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你军队都出不去。田余庆先生说 “刘备出峡,全军覆没。诸葛北伐,积年无成”。就是你蜀国只要出兵,就肯定是失败,刘备出去全军覆没,诸葛亮不停地北上,什么事都没做成。

其四,内部不团结,君臣不信任。

前面说过三股势力并存,三方矛盾日渐突出,被窝里打游戏——窝里斗。李严多次找诸葛亮要权,甚至伪善地劝诸葛亮加九锡,称王。诸葛亮拒绝。《三国志》裴松之注摘录,刘禅对诸葛亮摄行王事,也颇多猜忌。做梦见阎王——疑神疑鬼,曾经以谎言招回诸葛亮,使诸葛亮又出祁山功亏一旦。

其五,“兴复汉室”的口号早已没有多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东汉腐败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丧失。“兴复汉室”的口号成了:嘴抹石灰——白讲。汉朝灭亡多年,中原人对汉朝的留恋已经趋零。以至后来长安人对西蜀人的说法也不说是蜀汉,就说两个字“蜀人”,曹氏政权在中原的统治比较成功,中原人对汉朝的留恋和向往已经几乎没有了。这也是“民心向背”的问题。刘禅后期在西蜀的表现又是一个“昏君”,宠信宦官,就好象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的“十常侍”,好象历史重演一样,上天要使蜀汉灭亡,这是谁也无力挽回的。

其六,用人失误。

北伐战事中,关键时刻用人失误,马谡失街亭,李严误军粮,失去大好战机,机不可失,时不在来,失之难以挽回。街亭失守表现了诸葛亮在用人上的重大失误。他不使用既有作战经验、有胆有识又有勇有谋的魏延,却用了一个长期从事地方行政事务、从未带兵打过仗、空有一套书本理论、连最起码的军旅实践和作战经验都没有的马谡,“好论军计”、“言过其实”,且刘备早已对其存有戒心。诸葛亮事后也认为:“街亭之败不在其他,而在选人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