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时朱见深已经是太子 为什么于谦却要拥立朱祁钰?朱见深上台后为什么要为朱祁钰平反?
朱见深本为太子,土木之变后其父朱祁镇被瓦剌掳去,叔父朱祁钰即帝位。明英宗被俘后,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为何于谦却要拥立朱祁钰?朱见深上台后,为何还给朱祁钰平反?
明宣宗生前只有两个儿子,一个为贵妃孙氏之子朱祁镇,一个是贤妃吴氏之子朱祁钰,也就是日后的明英宗和明代宗。原本兄友弟恭的二人,却因为土木堡之变而翻脸,最终走向了对立。明代宗上位后的所作所为对不起哥哥朱祁镇,而且朱见深又是朱祁镇的儿子,可是,在他上位后,却给自己的叔叔朱祁钰平反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明代宗的继位其实并非是处心积虑夺来的结果,而是在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后大明最危险、最危难的时候由群臣拥戴、太后允许而登上帝位的,他也并非一个有野心的的人,说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当时的情况是:皇帝被俘、京城防卫空虚、明朝几十万大军覆灭、瓦剌挟持英宗不停犯边。
明代宗就是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中继位的,然而继位后的他,显然是积极作为的,对外,他一边任用于谦等贤臣,积极组织北京防御战,对内,他肃清王振余党,打击宦官势力,争取文官的支持。最终,明廷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终于迎回了英宗。要说朱祁钰对哥哥朱祁镇家干了两件坏事,一是软禁哥哥朱祁镇,另一是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位。
但是,朱祁钰没有进一步乱来,相反于公于私守住了底线:一是没有谋害哥哥的性命。二是该给的待遇都给了朱祁镇家,上台后即给朱见深的生母周妃晋升为皇贵妃,朱祁镇自己在南宫还生了3个儿子,给朱祁镇的儿子全部封亲王。后来发生了夺门之变,让朱祁镇重回皇位,对于夺门之变,从朱见深后来的态度看,也是否定的。
在朱祁钰的太子病死,他本人身患绝症的那一刻起,朱祁镇重出,朱见深恢复太子就是迟早的事,夺门之变纯粹是多此一举,反而使皇室背上了屠杀功臣,不厚道的恶名,惹天下所骂。
明英宗被俘后,朱见深已经是太子,按理来说,应该由太子继位,并设法救出英宗。可于谦却跳过了太子,支持郕王朱祁钰,这怎么都说不过去。甚至在有心之人的眼中,这就是赤裸裸的背叛。不过最后孙太后也应允了此事,便没人敢反对了。就这样,朱祁钰在于谦的支持下,坐上了那把万人敬仰的龙椅。明明有正统的皇太子,为何于谦却要拥立朱祁钰呢?
太子年少,不能断事
朱见深确实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但当时他才多大呢?只有两岁而已。也就是说,这个太子还是在襁褓之中,他倒是拥有绝对继承权,可他继位之后呢,要怎样挽回当下的局势,击退瓦剌?
于谦拥立太子登基后,确实可以解决“国不可一日无君”的问题,但治标不治本。这时候比起死板的“礼法”来说,国家更需要一位有主见、能断事的领导者。朱祁钰虽不是明英宗的子嗣,可他也是皇族宗室,并且有一定能力,选他出来主持大局,是再适合不过了。
二、朱祁钰有监国之责
明英宗出发之前,任命朱祁钰监国。众所周知,监国一般是皇太子的职责,但明英宗看在太子年幼,不得不让弟弟监国。一来证明朱祁钰有能力,二来也说明明英宗很信任朱祁钰,三来代表朱祁钰有继位的资格。
防止主少国疑
“主少国疑”的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相关记载是:“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主要意思是:君主年幼初立,人心疑惧不安。
朱见深还是个两岁的奶娃娃,即使拥立他登基,也不能安定民心。当时瓦剌仍然未被击退,百姓还是人心惶惶,要是让太子登基,百姓对朝廷就会陷入极度的不信任当中。如此一来,不等瓦剌打进来,明朝就已经内乱了。
百姓可不管谁有继承权,只要能够让国家安定,让他们过上稳定的生活,谁当皇帝都一样。因此朱祁钰登基后,百姓是很拥护他的,这也使得朱祁钰得以大展宏图。
于谦与朱祁钰目标一致
于谦拥立朱祁钰,无非就是想找个有领导能力的人,可以让明朝所有人都团结起来,共同抵抗瓦剌入侵。朱祁钰刚开始的目的,也和于谦等人一致,就是想击退瓦剌,救回明英宗。
所以朱祁钰登基后,立刻派于谦等人阻击瓦剌军队。同年十一月,瓦剌被明军击退。瓦剌见讨不到好,就想放回明英宗,与朝廷求和。可惜这时候朱祁钰却不干了,因为他享受到了做皇帝的好处,初心也就变了。
拥立朱祁钰是暂时的
于谦等人去说服孙太后之时,所用的理由就是害怕“主少国疑”,孙太后这才答应拥立朱祁钰。于谦的初衷是正确的,他想国家此刻需要领导者,朱祁钰就是很好的人选。等到瓦剌被击退,英宗被救回来之后,朱祁钰就可以功成身退了。
到时候朱祁钰把皇位还给哥哥,以后明英宗去世,皇位还是太子朱见深的。如此一来,皇位也不算是旁落了,最终仍然归于英宗一脉。只是他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也忽略了皇权对一个人的吸引力,更加低估了人的欲望可以有多强烈。
朱祁钰当初承诺过,等哥哥回来,自己就将皇位归还。可等到瓦剌被击退,并准备送回明英宗时,朱祁钰就犹豫了。他说:“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很明显在说气话,就是说当初我本来就不想当皇帝,是你们非逼着我当。言下之意则是,如今我没利用价值了,你们就想过河拆桥。
于谦知道朱祁钰的心思,但眼下最重要的事,还是接回英宗。于是他只好说,皇位已经定下了,即使接回英宗,也不会更改,朱祁钰这才答应接回明英宗。
明英宗回京之后,一直被朱祁钰软禁了七年之久。景泰八年,明英宗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支持下复位。一个月之后,朱祁钰病逝,紧接着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大臣,均被明英宗以“谋逆”之名处死,其中包括于谦。
很多人认为,明英宗杀死忠臣于谦,是昏君所为。毕竟在国家危难之际,是于谦力挽狂澜,明朝得以稳定,还是有赖于朱祁钰和于谦的。但笔者认为,这也不能全怪明英宗,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不是于谦拥立朱祁钰,百姓民心不能及时安抚,国家局势也不能及时挽救。可如果不是于谦拥立朱祁钰,明英宗就不会被软禁七年,甚至朱见深的太子之位,都差点不保。这就是“成也于谦,败也于谦”。
当朱见深的爹朱祁镇去世,朱见深上位当皇帝以后,却给第一时间改变朱祁镇的做法,给叔叔朱祁钰平了反。为什么明宪宗会为朱祁钰平反?
明宪宗品质不错。
虽然朱祁钰做过对不起明宪宗之事,不过明宪宗很理解朱祁钰的行为动机。明宪宗不是一个睚眦之仇必报之人,他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之人。虽然我之前说过,他和万贵妃的姐弟恋更让人关心。但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明宪宗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他没有因为万贵妃的年龄和姿色就嫌弃她,而是无论怎样都对她一往情深。正是由于他重情重义,所以才会恢复朱祁钰的帝号。
朱祁钰的功绩。
无论明英宗怎么诬陷、贬低朱祁钰,他始终无法抹杀朱祁钰挽救大明的功绩。如果没有朱祁钰打败瓦剌军,明英宗不可能重回大明,明朝也不可能继续延续。明宪宗非常清楚自己这位叔叔的功劳,他也无法抹杀这位叔叔的功劳。明朝后代皇帝和史书也无法跳过朱祁钰这段历史,所以他需要给朱祁钰一个名号。
朱祁钰的仁慈。
虽然朱祁钰废掉了明宪宗的太子之位,他并没有杀掉朱见深以除后患。朱祁钰没有迫害明英宗,没有迫害明英宗的后代,也没有迫害明英宗的心腹大臣。也就是说朱祁钰废掉太子,只是走程序。朱祁钰整体上还对得起明英宗及其家属,最起码他这点比明英宗做得好很多。正是由于朱祁钰并没有加害的意思,所以朱见深才能活到重当太子之日。
朱祁钰没有威胁。
到了成化年间,明英宗一支已经彻底掌握了政权,而朱祁钰一支则基本消失。本来朱祁钰就只有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早就已经去世。也就是说不会再有人重新拥立朱祁钰的后人。加上这一时期之前倾向于朱祁钰的大臣也死的死、老的老、剩下一部分也都全部效忠明宪宗。所以明宪宗没有必要再抓住老黄历不放,他给朱祁钰平反只是给了死人一个虚名号,而自己却得到了切切实实的真利益。
大臣和百姓的推动。
到了成化年间,不断有大臣提起朱祁钰的功劳,也有不少百姓怀念朱祁钰的功劳。当然他们只是出于怀念,并没有想回到景泰年间的意思。为了顺应大臣之意,顺应天下民心,明宪宗为朱祁钰平反。且不问明宪宗是不是明君贤主,就这件事来说,他做得非常漂亮。通过为朱祁钰平反,明宪宗也得到了当时大臣和老百姓的称赞,也得到了后世史书和后人的称赞。无论何人讲到明宪宗,为朱祁钰平反这件事都不得不提。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