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国梨是个怎样的人
汤国梨,字志莹,号影观,1883年出生于浙江乌镇的平民之家。她性情刚强,有丈夫气概,且天资聪慧,能诗善书,胸怀政治抱负,为近代女子 先驱、诗词家、书法家。博学多才,其志自坚,有“旷代清才,直与贺、柳并辔”之美誉。她曾赋诗一首题为《酒兴》:“兴酣落笔书无法,酒后狂歌不择腔;一任旁人窥冷眼,自扶残醉倚晴窗。”一副豪情气魄,使人难以相信出于妇女之笔。
汤国梨自幼勤奋好学,却得不到深造的机会。因为她父亲急于为女儿择婿,她愤然离开了家庭。190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务本女校。经学校推荐到吴兴女子学堂任国文教员。从此崭露头角,由教员而舍监而校长,饮誉吴兴女界。武昌起义后,她为参加了于右任主编的《神州日报》工作,又筹办神州女校,从事伸张女权等活动。可是终身大事一直没有她的意中人,以致年届三十,尚是小姑独处。时孙中山的秘书长张典通的女儿张默君与汤国梨是上海务本女校同学,一日携章太炎公开征婚信往访。汤国梨素仰太炎为人,再以默君介绍,同意结成连理。
1913年6月15日,汤国梨和章太炎在上海哈同花园举行婚礼。亲朋好友前来申贺者有孙中山、黄兴、蔡元培、陈英士以及汤之寄父沈和甫等二千多人。证婚人蔡元培赞之为“文学与革命的结合”。喜酒几巡过后,来宾忍不住要给新郎新娘出点“节目”。其中一位女宾提议:其一,请新郎即席作诗一首,30分钟为限,超时罚酒十杯;新郎吟成后新娘须立即唱和,若未能步韵,录写旧作一首亦可;其二,在白纸上写下八个二寸见方的大字,请新郎新娘站在四五米外认读;其三,请新郎新娘各述笑话一则,来客听过后,如有三人以上不笑者,罚酒一杯,五人以上不笑则罚唱歌一曲。顿时,喧闹的宴厅安静下来,大家盼着节目开始。
少顷,章太炎抬头吟道:“吾生虽稊米,亦知天地宽。振衣涉高冈,招君云之端。”新娘汤国梨毫不逊色,当即吟哦了一首她的诗作《隐居诗》:“生来澹泊习篷门,书剑携将隐小邨。留有形骸随遇适,更无怀抱人间喧。消磨壮志余肝胆,谢绝尘缘慰梦魂。回首旧游烦恼地,可怜几辈尚生存。”其处世情怀与其夫系出一辙,举座一致赞叹佳偶天成。
但进行到另两个节目的时候,章太炎因为高度近视,则显得力不从心了。好在朋友们挺身而出,帮其喝酒唱歌。觥筹交错,十分热闹。尚属中华民国初年最早的“新式婚礼婚宴”。这一年,章太炎46岁,刚好大汤国梨31岁。婚事成一时之盛,各报纷纷报道。章汤之结婚证书及照片,现藏于杭州西湖畔之章太炎纪念馆。
(新婚夫妇章太炎、汤国梨与证婚人蔡元培合影)
对此婚姻,后来她回忆说:“关于择配章太炎,对一个女青年来说,有几点是不合要求的。一是其貌不扬,二是年龄太大(比我长15岁),三是很穷。可是他为了革命,在清王朝统治时即剪辫示绝,以后为革命坐牢,办《民报》宣传革命,其精神骨气与渊博学问却非庸庸碌碌者所可企及。我想婚后可以在学问上随时向他讨教,便同意了婚事。”
婚后,因章太炎极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被迫拘禁二年。汤国梨独立支撑着全家,敬养婆母,培育儿女,辛苦备至。为了安慰狱中的丈夫,汤国梨经常赋诗填词,遥寄章太炎,以诗意寄托慰之心:“已封重启意徐徐,欲写还休叠又舒。挑尽残灯过半夜,长笺裁尽未成书。” 东北沦亡后,章太炎对政治渐渐感到失望,回苏州锦帆路50号创办“章氏国学讲习社”,培养刻意攻读中国经典文学的学生。汤国梨任该校教务长,内外事务均由她包办管理,为章太炎助一臂之力。书画名家蒋吟秋曾作联赞誉:“大师讲学称贤助,淑德扬风仰久长”。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因鼻窦癌卒于苏州锦帆路寓所。
(章太炎、汤国梨与汤的两位母亲合影)
1937年后,苏州也遭日军动难,汤国梨便与沈延国、潘景郑等友人到上海开办“太火文学院”以继“章氏国学讲习社”的遗风。1949年,汤国梨返回苏州旧居,曾历任苏州市政协委员、民革苏州市委主席。1979年后, 汤国梨亲自整理章太炎所存书稿,正式出版了《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这是汤国梨晚年的最大愿望,这一夙愿的实现,使她欣喜不已。她在九十四高龄时,还能握笔作书法,并送至日本展览。而且,尚能吟诗作词,录其中的一首《春蚕》:“春蚕不肯无情死,吐尽丝还化蝶来。历劫红尘终不悟,此生只合化成灰。”1980年7月27日清晨5时10分,汤国梨因中暑引起机体功能紊乱,致发肺炎,导致心力衰竭,在苏州逝世,享年97岁。1986年,汤国梨遗骨迁葬于杭州西子湖畔南屏山麓章太炎墓侧,沙孟海先生题写墓碑。
汤国梨善诗词,一生所作近两千首。这些诗词,记载了一个世纪的时代变化。其诗词除解放前在杂志上发表过一小部分和自印过《影观诗稿》、《影观词稿》油印本外,大量作品未曾公开,所以对她诗词上的成就,今人还较陌生,而在老一辈文人学者中已早有公论,词学界前辈对她亦多有好评,认为是当代女词人之中的佼佼者。如章士钊曾在致章太炎的信中写道:“吾嫂工诗能文,填词尤清丽,惜其文名为吾兄所掩,故不彰于世。”黄朴(黄侃先生的夫人)曾说:“先师(注:指章太炎)文高汉魏,诗尠近体,词则絶不曾为,而大家(注:指汤国梨)乃直己以陈,不屑师古,春风、红豆、秋霞、明珠,触目会心,都成絶唱。……体物缘情,弥臻佳妙,洵谓旷代清才,直与贺、柳并辔。”(黄朴《影观楼词序》)夏承焘先生说:“夫人词婉约深厚,讽世移人,短章小令,胥有不尽之意,无不达之情。几更丧乱,不以忧患纷其用志,取境且屡变而益上,其视太炎之治檏学,择术虽殊,精诣盖无二也。”(夏承焘《章夫人词集题辞》)余岩先生在《影观诗集序》中说:读其诗集“如坐危岩临絶涧而聆寒泉之咽,如入秋林而听百虫之号,如夜深山寂,杜鹃之啼月;如霜高风劲,孤雁之唳空。”郑逸梅先生提到一件事:1934年春,蒋吟秋先生主持江苏省图书馆事,馆内有铁骨红梅一株,邀汤夫人往赏,“翌日,吟秋作了一诗,便通电话给汤夫人,且诵且作。汤夫人谓:电话稍缓挂断,容我步韵一首。果然不数分钟,步韵诗电传吟秋,其敏捷有如此。”(郑逸梅《我与梅花共一家》)大家对汤国梨诗词上成就评价当是公允的。
可惜的是,汤国梨的诗词至今未见公开出版,我只见过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内部发行的《影观集——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先生词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