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有去泰山封禅呢?

  封禅是中国古代社会中规模最为隆重盛大的一种祭祀典礼。早在远古的夏商周三代,就已经有封禅的传说了。所谓封就是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禅就是除地为墠,报地之功。

  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祭拜天帝,以示受命于天。而且还规定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所以说封禅不仅仅是祭祀天地的盛大典礼,更是古代君王树立王朝执政合法性的必要手段。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河流之中,无数帝王来了又走,如流星般划过历史的长夜。据记载,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皇帝只有六位:分别是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除此之外,虽然有很多帝王也曾着手制定了封禅礼仪,但最终却还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未能成行。这其中最为可惜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了。

  在许多中国人心中,唐太宗李世民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他在位23年,文治卓越,武功不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去封禅,都是绝对够格的。可偏偏就是这样厉害的唐太宗,在位时“五议封禅”,却最终未能成行。

  唐太宗未能封禅的原因十分复杂,总的来说,贞观初年他回绝群臣的封禅之请,主要是考虑到国家刚从隋末的战乱中恢复过来,同时也有人认为,这其中也有李世民担心自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权上位,怕因为封禅而引得上天不满。到了贞观中期,唐太宗随着政权的日趋稳固,封禅的心思也慢慢变得迫切起来,却因为距秦汉太久,相关礼仪无从考据,最后浪费了太多功夫在制定礼仪上,结果从贞观十一年一直拖延到贞观十四年。

  贞观十四年时唐太宗总算是下定决心,结果这决心刚下不久又碰上彗星之变,只得无奈地取消原定的封禅计划。而等到贞观二十一年,封禅之议再起,唐太宗再次下定决心,却因为边境战争,河北水灾而被迫再次取消。

  通过以上这些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一代雄主的李世民不是不想去封禅泰山,对于帝王而言,封禅其实也是代表着一种巨大无比的荣誉,而最终促使他放弃封神的根本原因是他心怀敬畏,使得他不敢去封禅泰山。那么作为古代帝国最高统治者的他究竟敬畏什么呢?小编认为李世民敬畏的其实就是天命。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式的宗教和上帝,但是古人也有所敬畏,这种敬畏也就是要崇敬天地。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人的天命观就发生了巨大改变,“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意愿。天地为万物之本,人民为邦国之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天地,就是感恩人民,敬畏天地就是敬畏人心。你看唐太宗每次要举行封禅大典时,不是出现彗星,就是发生天灾和战争。这在古代社会都是上天示警所在,怀着敬畏之心的唐太宗自然不敢逆天行事,所以敬畏上天才是他不敢封禅泰山的真正原因所在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