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大明为什么最终放弃了海运计划 ——《新河海运图》

明嘉靖初年,“河数夺漕”,漕运问题日渐严重。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黄河溃决,漕运再阻,给事中李用敬和御史何廷钰等请开“胶莱海运”,朝廷命何廷钰为专使筹划议行。何受命后,闻知崔旦“幼生海边”,素来关心和熟悉“胶莱新河”事,便延聘崔旦为幕宾,请他提出建议。

崔旦先后为何廷钰撰写了《上勘理河道侍御何公书》、《泉源考》、《闸坝考》、《船舶考》、《再上何公估计新河书》等多篇文章,论述了胶莱海运之可行、保障胶莱运河水源之方案、建造闸坝之办法、未来管河官署的设立和建造之建议……但重开胶莱海运之议,因“沽费浩繁”,明朝廷财政拮据和“阻于浮议”,议了几年之后,最终搁浅。崔旦从嘉靖三十一年(1554年)开始写的所有筹划河海运输的文章,最后只能辑为一部《海运编》。一本实用的计划书,就这样成了留给历史的文献。

据元《海运志》载,元时运粮船越洋来天津,于“莱州大洋入界河(今海河大沽口)……舟将抵直沽,即分都漕运官出接运,中书省复遣才干重臣,从至海濡交卸,石以数百万计。”可见元朝廷非常重视海道漕运,运粮船还没抵达界河口,即派专员到海边做好粮货交接或卸运工作,大沽“界河口”空前繁忙。

《海运编》中载有《新河海运图》,此图的主体是陆地,陆地部分主要表现的是漕河及通海口。此图在描绘河运的同时,也描绘了海运,但海在图面上占的空间很小,也没有绘出实际的海上航道,只是在山东半岛及天津卫的西侧加框标注了“元运故道”。虽然如此,但在陆地的空白处,作者还是用了许多文字注明海道漕运的重要信息。

天津卫是海道漕运的重要港口,此图对这一地区的标注非常详细,记有“大沽河”、“沽河”、“白河”、“新河”、“新河闸”、“小直沽河”、“大直沽河”等多个地名,并注明大小直河与运河相连的里程,在海口部分,还特别是注明了“小圣庙洋”的“颇险”信息。

此图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地图描绘可能是受书版版框所限,所以山东半岛挤成一团,严重变形,但恢复河海漕运的意图十分明晰。

明代最终放弃了海运计划,清修《四库全书》时,朝廷对包括“胶莱海运”在内的所有海上漕运皆取否定态度,所以只在“全书存目”中收录了明朝人论述海运的四部著作,其中就有崔旦的《海运编》。《四库全书总目》的评论认为,明漕运总督王宗沐、山东巡抚梁梦龙等主海运乃“书生纸上之经济”。唯于崔旦《海运编》,“旦居海滨,习知利害。所条上工役之法,闸坝之制甚具”,认为是有其可行性的。

图《新河海运图》,此图陆地部分主要表现的是漕河及通海口;海在图面上占的空间很小,也没有绘出实际的海上航道,只是在山东半岛及天津卫的西侧加框标注了“元运故道”;但在陆地的空白处,作者还是用了许多文字注明海道漕运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