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与华陀张仲景齐名的三国神医,经历太雷人,却感动三国
三国时代,有三位医学界的神奇人物,这三位被标记为“建安三神医”的其中一位是我们也十分熟悉的当之无愧的神医,华佗,另外一位与他齐名的神医张仲景。
比起两位的名头,第三位神医的名声可就小了多,他的名字,叫做董奉。
董奉所经历的事迹,过于神奇,过于雷人,以至于后人在给他做传的时候,往往将他定位在诸如《神仙传》之类的“不登大雅之堂”的课外杂书之中。
有关董奉的传说有很多,最为知名的他曾经看好过交州土皇帝士燮的病,正是因为这个缘由,士燮感激之下,特意在自己家中,为董奉建立起一座豪华小楼别墅,每天好酒好菜招待着。
在家仆们的口口传述中,这为本就颇有传奇化的人物,更被神化,轰轰烈烈地造神运动展开着,种种异事也在交州大地上广泛传播着。
在士燮府里住了一年多,董奉渐渐地变得不习惯起来,离开的迫切想法,因此应运而生,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各种行为,董奉向士燮间接地表达了这一辞行的意愿。
一听到董奉要走,士燮哭着喊着,变着法儿,就是不想让他走。
到底还是没留住,九头牛也拉不住似箭的归心,士燮无奈,只得答应,嘘寒问暖之心却是一点也不减,很是殷勤地问着董奉的各种需求:“先生,你要到哪里去?需不需要一艘大船?”
董奉的回答出乎意料:“船是不需要的,只要一副棺木。”
虽然不明白这要求的背后的含义,士燮还是按照董奉的吩咐,将事情办得十分完妥。
等到第二天,董奉果然走了。
走的方式很特别,躺在棺木里走的。
我的意思是说,董奉死了。
不用奇怪,死了就是死了。
经过有关专家的认定,董奉真的死了,而且是没有痛苦的死去,也正是我们常常说的无疾而终。
士燮尽心劲力地为董奉办理了身后事,风风光光,又不失体面。
怪事却在头七那天发生!
就在那一天,有个人从容昌办完事情回来,说是在街市上遇到了董奉,还让自己捎话给士燮,感谢刺史大人,这一年来的热情招待。
见鬼了不成,躺在棺材里的死人,还能在大街上蹦达,真是天下奇闻。
士燮打死也不信,但在没有打死以前,他信了。
因为他做了一件古人认为太超过份的事:开棺验尸。
随着棺盖的掀开,人们眼前所看到的是这样一副情景:棺材里面,只有一块丝帛。
神秘的丝帛上,留下了董奉特有的印记。一面画着人形,一面用朱砂书写着道符。
那个昔日亲手埋葬下的人,却如人间蒸发般踪迹全无,只留给人们一连串的疑问,细细去体味。
脱离政治的旋涡,恢复自由身的董奉,首选的第一站是庐山,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站。
交州的神话已经终止,庐山的传说刚刚开始。
庐山本是文化人的天地,司马迁上去过,后来的陶渊明也曾拥有过,佛学大家慧远也在这里传教,以修道自居的董奉到来,为这佛道儒三为一体的和谐,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因为他来得早,有些人甚至把他当做庐山始祖来看待,他的那些远年传说,一直在庐山上流传着。
有一次(一般传说故事的开头),有一个人(一般传说故事的配角人物)从小就得了一种全身长满恶疮的病,眼看着就要和阎王爷握手见面,听传闻说庐山上有着这么一位神医,叫董奉的,医术高明得连死人都能救活,便乘着车来,请求董奉医治。
那人的恳求十分真诚,跪在地上不起来,一个劲的磕头,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到了生死关头,什么都豁出去了。
董奉被他的这一架势所感动,接受病人的请求,并把他单独地安排在一间空荡的屋子里。
手术就在这间屋子里进行。
董奉事先用五块布巾将病人的眼睛蒙了起来,嘱咐他不要乱动,还关照病人的家属,一个人都不可以靠近。
空荡荡的屋子里,只剩下了病人一个空荡荡的屋子里,只剩下了病人一个人。
不知是过了多久(一般传说故事常用词语),经过了一番不通寻常的经历后,病人感觉到蒙在眼睛上的布巾被人揭去,眼前的事物逐渐清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位满目含笑的神医董奉。
董奉的手里拿着一杯水,让病人喝下,只说了几句“不要被风吹着”、“你很快会好的”之类注意性及安慰性的话,便打发着病人回家去。
十多天过去了,当初治疗的成效,有了综合的体现。
病人全身的皮肤变得通红通红,身上那些坏掉的皮渐渐脱落,直至全部掉光,浑身疼痛难忍,只有当洗澡的时候,才能减轻痛苦。
二十多天过去了,第二个疗程的效果,也有了开花结果的机会。
病人的身上长出了新皮,皮肤光滑细腻,富有弹性,洁白就如凝脂一般,比起女人的皮肤来也不见得差的,足可以去代言各种护肤品的广告。
于是,很多人就奇怪了,只是进了一趟屋子,就有这么大的神效,这个神秘的屋子里,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不能说的秘密?
其实,病人的纳闷比他们还大,虽然是亲身经历者,比起旁观者,他自己更是一头雾水。
病人所能回忆起来的情景,颇有几分诡异色彩:“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知道从哪里跑出来的一个什么东西,一进来,就往我的身上舔,只要是身上的肌肤,没有一处不被它错过的。它舔的时候,很用力,舔的我,全身痛得难以忍受。据估计,这不知名东西的舌头,大约有一尺来长,吐出的气息和家里耕田的牛差不多,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舔了很长时间,才离开的。”
唯一的解释,也是最为摸不着头脑的解释;当神奇被揭开一角,反而为其添上一层迷雾,更是神奇。
鉴于古往今来,还没有人能够破解这座屋子里的猫腻,因而它将继续神秘下去。
董奉那时候的庐山,还没有如现在般成为旅游热点,也就没有数量可观的违章建筑,也不会有专为旅游而生宰人黑店,污染环境的人类垃圾也是很难找寻得到,山里动物也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不怕有被灭绝的危险。
在山中隐居的董奉,整天以这些自然邻居为伍,不撞出些火花,简直就是不现实的事。
传说中的董奉,居住在庐山大中祥符观里,除行医治病外,以修道为乐事,打功行坐成了每日的必修课。
年年三十岁的青春,就是这么得来的,虽比之与年年二十五岁的谭校长,尚有些距离,也算是有所成就。
可以确定,董奉有一点,谭校长所不能及的:降龙伏虎。
据说,浔阳城东门外的大桥下的河里,常有蛟龙的出现,一出来,就祸害百姓,搞得住在边上的居民,很不安生,整天个提心吊胆的生活着,这事后然让董奉知道了,于是,高人出手了,只是少微伸展一下手脚,第二天,人们惊奇地发现,河面上漂浮着一条蛟龙的尸体。
蛟龙是什么东西,现在人们说法不一,就连是否长角都争论不清,反正是一种稀罕物,从其破坏力来看,应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一般食草动物,即使再大支,也温顺得多,董奉降服蛟龙的过程,书上也没详细写,只是简简单单两个字“治之”便过,但从董奉所从事的职业来设想,我们也不难猜出这个“治之”所包含的意义。
说完龙,轮到了虎。
有那么一天,董奉在观里面正乐呵呵地吃着晚餐,忽然间,听到山门前有老虎吼叫的声音,奇怪了,那虎吼很特别,不如其它老虎的雄壮威武,低沉之中还带有几声呜咽的哀号,好似受了某种刺激后又难以发泄的苦痛。
董奉走出山门,见到趴在地上,张大了口的猛虎,明白了。
原来那老虎因就餐时过于性急,将一块骨头卡在了嗓子眼里,不上不下,很是难受,四处乱蹿,不知怎么晃荡就来到了董奉住的道观前。
做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从来不挑肥瘦,看着老虎的疼痛,医生“救死扶伤”的天性,在董奉的身体里慢慢酝酿,并成形。但董奉还是有些顾虑的,取出骨头,也不过是举手之牢,伸进虎口里,稍微用力一拔,也就完事,可那虎又听不懂人话,你给他一拔,它给你来个闭嘴,自己这手不就报废,这断手再续的手术,咋也不会啊。
确实不好办,到了董奉这儿,很是好办。
他回到屋子里找来一把锯子,一头扎进山后的竹林里,只听得一阵“哧哧”的声音,没过一会儿,他又出现在山门口,老虎面前。
如果这时,有个细心人在旁边,就会发现,董奉手上套着一件颜色深深的东西。
凭着这个物件,董奉直接将手伸进老虎的口里,将要命的骨头取出,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地解决了问题。
老虎获救,适意地一阵仰天长啸后,跃入茂密的森林,转头便消失不见。
类似于这类传说故事常常有后续报道,往往逃脱不了被救治者的报恩故事,这个传说也不例外,先卖个关子不说。
暂时让我们拉进镜头,瞧瞧董奉套在手上的,到底是个什么物件?
材质:竹子。
形状:圆筒形。
特点:中空。
效用:使用方便,便易携带。
说了那么多废话,如果你还明白不过来,那我只好直接揭晓答案:竹筒。
其实,也不都是废话,这个竹筒的后身,对行医的医生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以前走村窜户的游方郎中,手里都拿着个环铃,每到了人口密集的地方,就摇动起来,意思是说大名医来了,有病没病的都出来走一个。
这个环铃,有个名称,叫做“虎掌”。
这个所谓的“虎掌”,就是由董奉手中的竹筒慢慢地演变而来。
除了医学外,董奉对天文学也略懂一点,生活也就不只精彩一点点。
也许是庐山这一带,过于偏僻,又没什么上供的孝敬,或是没有可以做为公费旅游的由头,龙王爷也懒得来光顾,因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庐山的人们对那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称谓的物件,零星半点的都没见着过。
这种局面下,田地里的庄稼物,也如人脸上的表情日渐憔悴。
旱情的严重程度,受到有关当局的关注,特别是做为父母官的县令丁士彦尤为重视,为这事达到茶不思、饭不香的高度,想当年,谈恋爱时也没那么勤快的。
丁士彦想了半天,就是没招,无奈之下,突发奇想,忽然间,想到了一个人,找来了同僚商议说:“听说在庐山中隐居的董奉董大仙人很有道行,他一定能够向上天求下雨来。”
董奉的名头实在太大,大家对丁士彦的看法,没有一点异议,少有的高度一致性认同。
带着同僚们的期望,带着晋见的礼品,带着朴实的随从,也带着将来的前途,丁士彦一步一步向着庐山进发。
董奉居住的地方,不太难找,丁士彦一找就找到了,在一间野外的茅草屋里。
听完丁士彦说明的来意,董奉很是爽快地回答说:“下雨是吧,这很好办啊!”
怎么个求法,是否要置办一些求雨道具之类的东西,祭坛什么的,要不要摆,还有什么什么的,杂七杂八的物件,要去收购……
正当丁士彦还没将这些疑问,倾诉于董奉的时候,董大仙人却仰望自家的屋子打起了哈哈,专说些无关主题的话儿:“你看我这贫穷人家的屋子,上面都开了天窗了,要是下了雨,不就成了爪洼地,那可怎么办呢?”
这分明就是在谈条件了,丁士彦可不是傻瓜,听懂了董奉话中的意思,二话不说,连个招呼不打,调头就走。
第二天一大清早,丁士彦就跑来了,还带着一大帮人,看那统一的工作服,就知道是现在人人挤破了头都想当上的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同志。
这架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因恼羞成怒而带着一帮小弟前来干仗的社团分子,可是,瞧瞧神情,瞧瞧模样,总有不对劲的地方,若是干架,也不见得一些乘手的工具,他们拿的那些东西,只适用于建筑工地上的工人,难道说是最近衙门装修,为缩减费用,按照惯例,全承包给了内部人员。
他们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干什么的?
仅凭猜测是得不到结局的,还是来看行动。
这一帮人,呼呼喳喳一上来,有的蹿进了屋子,有的潜入了竹林,有的爬上了房顶,有的正准备着搭架子,好一阵忙活,随着一根根竹子的被砍伐,随着一阵阵敲打声响起,答案揭晓了,原来是在盖房子呢。
很快地,房子建造完毕,只剩下最后一道工序,和泥。
和泥,当然少不了用上水。
正当人们忙活着去取水时,董奉发话了:“用不着,太阳下山了,水就有了。”
果然(又是果然),到了当天的晚上,下了雨,下得很大,足以将逞能了多年的干旱制服。
医术高明的董奉,在庐山修道的这段期间,从不忘了老本行,治病救人,凡是上门来请求医治的人,不论贫贱富贵,还是男女老少,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从来没有不耐烦过,从来没有开过昂贵的药物,从来没有误诊过,从来没有收过红包,从来没有敷衍过……
他给人看病,还有一个特点,而这个特点,却是世界上很多医生最为痛恨的,他竟然不收医药费。
不可想象,不可想象!
当然,要求也不是没有的,西游四人取经小组,来到西天取得真经,还要付出一个紫金钵的代价,挽救一条生命,也总得有些报酬。
这个报酬,有些特殊,不是钱财,不是野货,不是药材,不是平一指般的救一人杀一人,而是一种植物,树,杏树。但凡来看病的病人,都知道董奉先生有这么一个原则:
病轻患者治愈后,必须在他家的房屋周围种上一棵杏树,若是病重患者,这个数字还得往上翻,少说怎么也得是五棵,童叟无欺,从不讨价还价。
病人们都很遵守董奉所制定的这一原则,多年以后,随着治愈病人的不断增加,房前屋后的杏树,达到十万多株,成为一片蔚然可观、郁郁葱葱的杏林。
传说里,这片杏林十分的美,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色彩显现,置身其中,给人以踏足桃花源地、人间仙境的陶醉,略带神奇,杏树下多有百禽群兽成群嬉戏,好似就在守护着林子般,也不见得有人做些去除杂草、整理清扫等工作,杏林里竟然一点杂草都没有。
很多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多的树,做为观赏景观,做为经济收入的来源,做为炫耀的资本?
这是以常人之心度常人之腹。
杏子的功效,多着呢,做为一种神奇植物,就《本草纲目》所载,它所能主治的病就有十九种之多,从花到叶到根、从皮到果到核,无一样不是可利用的宝贝,董奉不时地也会在给病人治病时用上。
等到杏子成熟后,董奉在林子中建立起一个简易仓库,并告诉大家说:“谁又想来买杏的,不用带钱过来,也不用告诉我,自己去拿就行了。但是你们手里要带一个容器来,装上一容器的米,就可以带走一容器的杏子。”
可人都不是圣人,也有犯错,也有贪心的时候,如果是多拿了杏子,少放了米,咋办?
好办,关门放虎。
还记得那只被救助的虎吗?
人家可不是忘恩负义的家伙,把全家都给带上了,安居在杏林里。
因而每当有人以少量的米换取大量的杏子时,总会看到有三、四头老虎,突然间,从林子里蹿出来,向他吼叫,追赶着他,想要吃掉他的样子。
即使不做亏心事,偶然间遇上老虎,也会怕怕的,何况本来就心理不干净的,那脚底抹油的速度,何止是“快”字所能形容得了!
逃跑过程中,不免得会掉东西,一路跑一路丢,等到家里,量器里的杏子,也就差不多了。
差不多的意思,如果拿一杆秤来称量,人们会惊异的发现,这提溜回来的杏子,跟拿出去的米,正好是一样一样重的。
这还算是好的,那偷杏的人更惨。
只要有人敢来偷杏,老虎大哥一点客气也不讲,直接追杀到家,一口咬死。
太残忍了,太残忍了!
家里人自知理亏,知道是那杀千刀的家伙,偷了杏,赶忙着把偷来的杏,全都还给董奉,叩头谢罪,请求原谅,董奉只是微微一笑,让他们先回家去,必然会有收获。
当受害者家属,回到家里,便会惊奇地发现,那个被咬死的家伙,又活过来,就好像从来没有受到伤害似的。
自从有了看门虎的存在,以上几件事的神异表现,以后来买杏的人,再也不敢有欺诈的行为,谁也不想落得个“首骗”的骂名,乖乖地按照原则办事,说是多少就是多少,落人以茶余饭后议论的把柄,因而这个世界清净多了。
这么多的粮食,董奉一个人是吃不完的,也不是只为着一个人的口腹之欲,每年董奉都要拿出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来,救济庐山中的贫困百姓以及在外赶路的人,据不完全统计,他这一年中,所要接济出去的粮食总共有三千斛左右,一个可观的数字,所能救济的人员,那更是不胜计数。
医生的伟大情操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不求回报的伟大情怀值得每个人去敬仰。
总有那么些人,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无限感动,让我们无比激动,我想,董奉就是其中的一个。
后来有人特意做了一首诗,赞颂他这种高尚的医德,我特别摘录下来,以缅怀这为传说中的神医:
董奉医圣耀尧天,悬壶济世古圣贤。
治病救人植杏树,杏林灵名世代传。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转载须征得本头条号作者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