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国常胜将军,名列前三,却两次错过最关键时刻
赵云是在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中出场的。当时正值袁绍与公孙瓒爆发激战。公孙瓒马失前蹄,文丑“急捻枪来刺”,形势危急。这时候赵云飞马赶到,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救了公孙瓒的性命。随后赵云做了一番自我介绍:“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处相见。”随后,赵云加入战团又斩杀了袁绍部将麹义,协助公孙瓒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该回中还特别交代了赵云的样貌:“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可见赵云一出场就是作者刻意塑造的一位英雄人物。
不久之后,赵云发觉自己“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认为刘备才是自己心目中的明主。经过几番波折,直到第二十八回,赵云在卧牛山下杀死裴元绍,才使他与刘备等人重逢。从此以后,赵云成为刘备麾下将领。
刘备打算袭击许都,赵云随军出征,在穰山地面与曹军激战。赵云力战曹军名将许褚,“二将相交三十合,不分胜负”(见第三十一回)。随后又斩杀敌将高览,掩护刘备突围。
刘备来到荆州后,驻扎在新野。不久之后曹操派遣吕旷、吕翔二将发动进攻。赵云在两军阵前“一枪刺吕旷于马下”(见第三十五回)。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担任军师。诸葛亮随即在博望坡对阵曹军。赵云担任前部先锋,与曹军大将夏侯惇对阵。赵云没有像张飞、关羽一样对诸葛亮的战前部署说长道短,而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位年轻军师的指令。战斗开始后,赵云“两马相交,不数合,云诈败而走。夏侯惇从后追赶。云约走十余里,回马又战。不数合又走”(见第三十九回),成功引诱曹军进入诸葛亮布置好的包围圈中,最终诸葛亮大获全胜。
曹操大军进攻荆州,刘表病逝,刘琮投降。刘备带着“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见第四十一回),向江陵撤退。赵云奉命保护刘备的家小。面对曹军数万大军的团团围困,赵云演绎了一出真正的“万军丛中斩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赵云先是将敌将夏侯恩杀死,夺得青釭宝剑,之后“解开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抱护在怀,绰枪上马”,杀入敌阵。先后斩杀晏明、钟缙、钟绅等五十余员曹军名将,“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又与张郃、马延、张顗、焦触、张南等敌将厮杀。经过殊死战斗,终于冲出重围,将幼主刘禅安全地带回刘备身边。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是小说中绝无仅有的以单人独骑对垒数万敌军并全身而退的情节。
刘备夺取荆州四郡后,实力大增。数年之后,刘备又与刘璋展开益州争夺战,成功占领益州全境。随后,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展开激战。赵云又与黄忠一起奉命火烧曹军粮草。不料黄忠遭到曹军伏击,陷入重围。又是赵云率三千人马前去解围。在曹军重围之中,赵云斩杀敌将焦炳,且战且走,救出黄忠。曹操听说救出黄忠的是当年在长坂坡前力敌千军的赵云,心头大怒,亲自带领大军追击。等赵云回到营地之后,曹军蜂拥而至。面对敌众我寡的严峻局面,部将张裔建议“令军士闭上寨门,上敌楼防护”(见第七十一回),遭到赵云的断然拒绝。赵云豪迈地表示:“休闭寨门!汝岂不知吾昔在当阳长坂时,单枪匹马,觑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今有军有将,又何惧哉!”赵云命弓弩手在营地外的战壕中埋伏,“将营内营内旗枪,尽皆倒偃,金鼓不鸣。等曹军追至,天色已晚,“见寨中偃旗息鼓,又见赵云匹马单枪,立于营外,寨门大开,二将不敢前进”。曹操命令发动进攻后,赵云“全然不动……把枪一招,壕中弓弩齐发。时天色昏黑,正不知蜀兵多少。操先拨回马走。只听得后面喊声大震,鼓角齐鸣,蜀兵赶来。曹兵自相践踏,拥到汉水河边,落水死者,不知其数。赵云、黄忠、张著各引兵一枝,追杀甚急”。一场凶多吉少的战斗变成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果说“长坂坡单骑救主”是赵云武艺高强的表现的话,第七十一回中赵云以少胜多则是其智勇双全的最佳例子。
刘备病逝后,赵云又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将领之一。此时的他已经年过七旬,但老当益壮,仍能在战场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凤鸣山一役,又是赵云阵前扬威,斩杀韩瑛、韩瑶、韩琼、韩班等四将,之后又将“善使开山大斧,有万夫不当之勇”(见第九十二回)的西凉大将韩德杀死。小说中在该回中也专门用了一首后人诗来称赞赵云:“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纵观《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无论是单枪匹马对阵强敌,还是率部面对险境,他总能化解危局,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可谓是小说中的常胜将军。无论是吕布、关羽、张飞这样的名将都不曾取得赵云这样的战绩,加上赵云富有政治头脑和远见,堪称小说中的超一流武将。
不过,从小说中赵云形象的塑造也引出了两个疑问。如此文武双全的一代名将,为什么偏偏没有被诸葛亮委以重任去镇守荆州呢?同样,如果是赵云去镇守街亭,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悲剧还会发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