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者凭什么嗅觉齐齐盯上这地方?民国报纸曝盗墓惊人内幕
原题:盗寿县楚王墓(二):地下还有多少宝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上面说了安徽寿县楚王墓被盗情况 ,。这篇文章聊聊寿县地下宝物藏量及盗墓出土文物情况,看看民国报纸是如何报道盗墓内幕的。
寿县地下还有多少宝,至今仍是一个谜
概括地说,寿县是一座少见的“地下博物馆”。
从已查明的情况现存古迹可窥一斑:县境内共有古迹160多处,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处,古墓葬多达80多座,古遗址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便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7处。仅一个小小的县级博物馆,就收藏有国宝级文物160多件——不少都是盗墓贼从地下挖出来的。
下面的一组图片为寿县博物收藏当地出土的金币和青铜器,从中可知寿县地下宝物之丰——
上列图片仅是寿县出土文物极小的一部分,更多以后还会给网友介绍。
因为地下出“宝”,不只是盗墓贼盯上了寿县,民国时的古董商也特别青睐寿县,视寿县为宝地。当时,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古董商人和洋文物贩子的都打寿县宝物主意,不少人悄然到蚌埠、寿县来“收宝”。
盗墓惠及古董商,古董商刺激盗墓,导致寿县的地下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流散量惊人。虽然如此,寿县至今是一座少见的“地下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便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7处。仅一个小小的县级博物馆,就收藏有国宝级文物160多件——不少都是盗墓贼从地下挖出来的。
现在寿县地下到底还有多少宝?笔者从当地文物普查资料上发现,县境内共有古迹160多处,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处,古墓葬多达80多座,古遗址29处。
古建筑:有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
名人古墓:星罗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墓等。
古遗址: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
其它遗址:春申坊、时公祠、斗鸡台、吕蒙正寒窑、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等。
正因为寿县境内有这么多古迹,会出土宝物,寿县的盗墓、文物走私现象也突出。
仓陵城遗址,是郦道元《水经注》中提到寿内境内的一处古遗址。2000年进行治理淮河的水利建设,施工到仓陵城遗址时,推土机竟然推出了一批青铜器。这批青铜器随即遭哄抢一空,警方闻讯后仅追缴回了一些文物残片,完整的宝物一件也没有。经鉴定,仓陵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属商代文物。
后来,其中一些被抢宝物在名为“3·25特大文物走私案”中现身。寿县警方曾根据举报,捣毁了“产(盗墓)、供(倒卖)、销(走私)”一条龙式的文物犯罪团伙,共抓捕了37名主要犯罪嫌疑人,缴获文物多达417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28件。仅在犯罪嫌疑人的车子上,一次便缴获了9件商周时青铜器文物:3件簠,2件匜,4件鼎。
图:警方缴获的寿县现代盗墓出土物,价值连城
这些文物,不少都是寿县及其附近出土的宝物。如有两件国宝级文物青铜觥、青铜提梁卣,便是仓陵城遗址被盗抢的文物。青铜觥已经通过香港一文物贩子,卖给一名台湾商人,转手价高达1500万元人民币,此宝物后被追回。
由此可见,寿春的地下有多少宝,宝多么值钱。所以,嗅觉灵敏的盗墓者齐齐盯盯上了寿县,就很好理解了。
民国北京《晨报》关于寿县盗墓及宝物散落情况报道
附:1934年12月20日北平《晨报》发表了关于寿县盗墓及宝物散落情况,相当专业,所曝光盗墓内幕惊人——
寿县隋以后曰寿州,古寿春也。七国时楚逼于秦三迁至寿春,命曰郢,其治所无可考。今县东南三十里朱家集,朱氏聚族而居,距集约四里,有四阜,俗呼李三孤堆(《说文》自小阜也,俗作堆)。
民国二十年(1931年)大水,乡人取孤堆土以筑堤,得古铜器,秘之,次朱氏醵赀鸠工,掘孤堆深至四丈,见木格无数,排比如药橱,占地宽约五丈,格中分庋金石器,以类相从,不相杂,亦有空无所庋者。格周有木壁,木为土产之青红橫,今其种殆绝矣。
朱氏怨家告密于县,县遣役禁止,役未至掘者平其坑,各匿其所得器。一鼎绝大而重,不及舁藏,忿而折其一足,权之七十余斤,盖重二百余斤,即今安徽图书馆陈列之鼎也。器初出土,软如泥,易残破,传闻积其残可半屋,辞似过甚。然图书馆提取铜器仅十件,一失盖,一粘足,是损坏之多,已可想见。
石器由朱家集运入城,未启封运省,亦未陈列,或谓宜用科学研究。按楚地尽南海,又多灭人国,所得宝器或杂庋于石器中,亦未可知。
朱家集南三十里庄墓桥,以楚庄王墓得名,寿春为楚境东鄙,楚旧都在今荆州,伍员人郢,鞭平王尸,王翦取郢,烧楚先王墓,楚墓皆在荆郢,庄王何独远葬寿春?考庄王当伐陈伐郑伐宋,勤于远略,或东至寿春,死即葬焉。
古者君行师从,况霸王欲威东方新附诸侯,必以重兵屯守,屯兵必有垒,朱家集李三孤堆或即其地,厥后楚为秦逼,不能再东,乃由巨阳折而入寿,因故垒为城垣,倚屯兵为捍卫,及国势危迫,乃先窖藏其重器。乡亲父老相传,朱家集古为某府,岂即楚都之讹欤?
县禁既申私掘遂息,教育局继之而起,工皆新募,又无专家监视,毁器亦不少。闻其所掘得及勒缴朱氏所藏者,共八百余件,先存天后宫,县教育局见者,谓残缺甚多,文字更少,其石器两箱各题曰石器两百若干件。
及省委守提运至蚌埠,因款竭,久置车站月台,有人数其封识,共六百数十件云。朱家集出土楚器,鼎为称首,余所知除皖图书馆之铊鼎外,其在民间者一,重九十余斤,铭十二字;在皖一,重五十余斤者,铭四十二字,惜折一足;在沪一,在余处重八十三斤,铭六十六字,精好异于他器。
余所存之鼎,姑定为楚幽王时物,考幽王即位于秦始皇十年,卒于十九年,楚灭于二十四年,此鼎由铸成至入土最多不过十四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出土,辗转至次年十月到津。别有豆二,籃二,勺二,匜一,敦二,与鼎同在一坑同日到津。
鼎初到时色褐暗,腹泥甚厚,次年春去其泥,见朱砂锈上半部,有周围如带之水纹,又有无数水点纹,盖为当时烹物之渍痕,腹底皆黑灰,疑是人土时爨余所化。今夏偶置鼎于日光中,满盖呈青绿色,腰际绿亦渐吐,腹现白色,约椭圆二寸许,或谓是水银之精。
豆二,铭各九字,朱砂锈,碗大而深,柱长而上略肥,足圆小似上下不称,然置物盈之,绝不欹倾,重心之说,古人知之久矣。
籃二,铭各九字,成长方偏体,花纹朱砂绣。
勺二,铭各七字,其一别有二字,似误刻朱砂锈,x(月+留)后敷以绿,口薄如刃,两勺形制同,其柄一为圆柱体,一为不等边体,而柄未有花纹,到津时銎内各有一楔。询知原为木柄,其材即青红橫,长约三尺,运者截之,以就缄滕。而銎内之一段末去,犹存告朔之饩羊,因思此是挹取鼎实者,鼎大且深,故须长柄,口薄欲其能切物。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夏金陵大学商君借勺摄影,勺返而銎内失一楔。两千余年胶漆相附之伴侣,俄顷而离,数固有定哉。
…………
惟出土之历史不如宝楚斋主人所记之详尽,故为印行,以供考古家之参考。
(注,此报道有删节,作者孙壮字伯恒,号雪园、高逸居士,斋名读雪斋、澄秋馆。北京大兴人,近代著名藏书家,书法家。晚清进士出身,曾任商务印书馆北平馆经理。)
图:孙壮手札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事先联系作者!作者:nifangliu